书城历史抗日英雄赵一曼
24404400000033

第33章 34转战珠河奔赴抗日前线

化装北方女子转战珠河,敌人来袭为救同志被捕;险象环生回归游击区,足智多谋英勇抗击日寇;化装巧扮回到哈尔滨,关心帮助培养革命人……

1934年7月,赵一曼、孙大明,还有一位哈尔滨党组织为他们选派的医生张险涛,3人一路同行,奔赴珠河县抗日游击区。

赵一曼化装成东北农村妇女的装束,孙大明化装成一个猎户模样的男人,张医生装成一个当地农民的模样。他们步行到哈尔滨的一个站,香坊火车站去上火车。

本来他们应该由哈尔滨上火车的。但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他们改由香坊火车站上车,这样更安全。一路上,张险涛背着行李走在前面。

赵一曼自己提着一个装着烂报纸、旧书籍等东西的包袱,特别小心翼翼地,走在他们的中间。孙大明挑着赵一曼的一个皮箱,另一头是他们的一个布包袱,里面装着一些衣物行李,紧随其后。

时值夏天,东北的天气也很热,有风吹来。随着吹来的风,孙大明偶尔闻到一股腥臭味,他就忍不住问:“李大姐,你手中提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我闻到一股又腥又臭的味,把它扔了吧?”

赵一曼在离开哈尔滨时,她就按照何成湘部长的吩咐,改成姓李。于是,他们就喊她李大姐。

“小孙,你像是孙悟空72变的,鼻子好尖啊。我这里面是装的干粮,有咸鱼、有煎饼,它很重要的,决不能丢的。”

这令张险涛实在费解,他在腹中暗语:一路上我们都饿了,李大姐带的东西都臭了,可还舍不得拿出来吃,究竟是啥?他搞不明白,实在不懂她是咋想的。

赵一曼提的包袱里,装的东西,表面看上去是用旧报纸,包装的咸鱼和烧饼,而这些食品已经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让人十分不好受。可赵一曼不能丢,总有她的用意的。

在他们路过一个日伪军检查站,伪军检查赵一曼的东西时,闻到一股又腥又臭的怪味,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她包袱里装的是什么?立即叫道:“快过去!包袱里装的什么东西啊?太臭了。”

一路上,遇到盘查虽然非常严格,但赵一曼他们就这样一路顺利安全通关了。对于赵一曼所带的东西,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家清楚,在这样的环境,绝对不可能讲吃讲穿,况且赵一曼所带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有营养的好东西。

顺利地来到了香坊火车站,他们就登上了去珠河县(今尚志市)的火车。到了珠河县根据地,孙大明、张险涛才从赵一曼打开的包袱里,看到几张破旧报纸里面,包裹的是一些党的重要文件时,他们才明白了这是为了逃过敌人的细密搜查,她才用咸鱼和烧饼做掩护的。

这一做法,一路上,连孙大明他们也被隐瞒过去了。到了珠河县后,赵一曼担任了****珠河县委常委、县委特派员、妇女会的负责人。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抗日,组织当地农民成立抗日武装力量。

当时赵尚志领导的游击队,已扩编为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正在珠河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来珠河县之前,赵一曼同赵尚志曾经有过工作接触。因此,她就把张险涛,派到赵尚志的抗日哈东支队的流动医院当医生。

珠河县候林乡的杨林海,是个年过40岁的男人,平时上山打猎,下河摸鱼,种地干活是把好手,还会木匠活,是当地有名的能人。村民平时都很尊重他,也很信任他,遇事总要请他挑个头。

杨林海这几天经常外出,总是早出晚归,显得神神秘秘的,就有人猜测他在为共产党办事。一天,鬼子又进村来“讨伐”了。过后,老百姓惊恐地聚集在一起,众人议论,这种叫人提心吊胆的日子咋过哟?啥时候才是个头哟?谁能站出来,领头与小鬼子干?

我看杨林海就是一个能人,我们去找他想办法。正当村民正在谈到杨林海时,他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乡亲们,我到城里接来了几个朋友,他们要在屯上住一阵子,请大家行个方便。

那天,当地群众看见几个人跟着杨林海进村的。其中有一个骑白马的人,个子不高,身穿一件羊皮袄,里面穿着深灰色的棉衣,系着腰带,头戴一顶黑色狗皮帽子,齐耳短发露在外面,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

这个人就是赵一曼。杨林海对她说,请你到我家去住,让我家女儿杨桂兰跟你做伴。当然也是请你教教她,让她今后为老百姓做好事。于是,赵一曼就住进了杨家。

赵一曼他们来了候林乡第二天,杨林海就带着他们上山砍柴,视察了这里的地形地貌位。杨向他们介绍说,我们这里是黑龙江省南部,距哈尔滨160多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分支,在张广才岭西麓,东界海林,西邻阿城,南与五常接壤,北与延寿、方正、宾县相连接。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

这里地形复杂,山岭连绵,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境内有大小山岭160多座,东部山岭较密,西部较疏。

“这里的地形地貌,最利于山地游击作战!”视察时,赵一曼对他们说。当地村民看见他们几人,天天跟着杨林海上山砍柴、打猎,一到晚上就聚集在杨的家里。有人知道了他们是共产党,宣传抗日,组织人打日本鬼子。

消息一传开,当地的老百姓就关注他们,想与他们靠拢接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杨林海说他过生日,请村民去他家喝生日酒。

很多村民就去为杨林海祝寿贺喜。在开席时,他就站在院坝的中央说:乡亲们,今天我把大家请来喝生日酒,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救星来了,上面派来几个人,到我们这里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我们打击日本鬼子。

谁领头?群众发问。这时,他们他们看见一个人站出来,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但声音很有力量:乡亲们好!我是满洲省委派来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领土,占领了东三省,到处烧杀抢掠,残害我中华儿女,这是绝不能容忍的事。我们来发动群众,武装自己,为了民族解放,收复失地,驱逐日寇,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在场的听众,听她讲话时,才知道原来那个骑白马进村的是个女人。她讲的话,虽然当地人听得不太清楚,但句句讲到了他们的心坎上,他们爱听中听。

大家听到赵一曼的讲话内容后,觉得她句句说到了他的心里,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由衷敬重她。他们住进候林乡后,她就安排孙大明组织当地农民,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并任命他担任队长,杨林海担任副队长,组织当地农民开展自卫作战,全面展开抗日救亡活动。

珠河当地山民的饮食,主要是吃高粱、玉米和苞谷渣子。

赵一曼是四川人,尽管她走南闯北,但从小养成吃大米饭的饮食习惯,与东北这个地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她从城市到农村,刚到游击区时,尽力克服生活困难。

为了同珠河农村的生活习惯打成一片,赵一曼就换上北方农村妇女的服装,同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坚持每天都吃南方人吃不惯的苞米粒子、高粱饼子,竭力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根据珠河县委的统一安排,赵一曼到了这里后,先在滨绥铁道南的三股流区域,组织开展妇女工作。她没有告诉当地人的真姓大名,对乡亲说自己姓李。她个子比北方人矮小,而且又比较瘦。因而,当地老百姓就喊她“瘦李”。赵一曼很乐意当地人这样称呼她“瘦李”。从此,“瘦李”便在珠河县一带喊出了名。

做妇女工作,对赵一曼来说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轻而易举、易如反掌。赵一曼曾经就是做妇女工作和行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川南家乡那一片土地上,她就曾经组织妇女运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白天,赵一曼就主动帮着妇女们纺线、搓苞米、烧火做饭、看孩子、做针线活、摆谈家常;晚上,往往就把妇女召集在一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在农村建立了妇女会,组织妇女为抗日游击队员纳军鞋、做军衣、给游击队运给养、送情报等。

妇女同志一天一天地组织发动起来,参加的妇女一天一天人数多了,力量也越来越大。在珠河,当地妇女在抗日救亡的战争过程中,真正撑起到了“半边天”。

经过与杨林海、孙大明等同志的共同努力,赵一曼很快把当地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抗日队伍力量越来越壮大了。成立了反日会、农委会、妇女会、儿童团,各种组织活动开展十分活跃。

妇女会在赵一曼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为游击队运送粮食,给战士制做军衣军鞋,缝洗衣服。战斗时,组织妇女运送弹药,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或组成担架队救护伤员,支援部队作战。

赵尚志率哈东支队攻袭五常堡时,赵一曼亲自组织担架队,前去支援,参加战斗。因而,在抗日前线,她与赵尚志经常共同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珠河县的反满抗日运动搞得有声有色、蓬蓬勃勃。这里被群众称为“红色地盘”的根据地。

赵一曼经常走村串户,白天帮助老乡干活,晚上召集群众开会,进行抗日救国宣讲,动员群众支援赵尚志,率领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秋,日军调动大批兵力,对珠河游击区进行疯狂的秋季大“讨伐”。情况紧急,赵一曼走村串户,鼓舞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的热潮。

由于工作紧张和生活艰苦,赵一曼的身体受到了损害。她的肺病又犯了,还患了胃病,脖子上长了一个疮,使她疼痛难忍,只得到游击队的流动医院治疗。

所谓医院,其实除了张险涛是一个医生和一个助手外,其他就没有一个是懂医术的了,只是一些人在这里边学边干医疗和护理工作。医院里有十几个伤病员,没有固定住处。在医院里,赵一曼一面医治自己的病,一面协助张大夫照顾伤员,抢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饭、洗衣、换药、站岗等。

伤员走了又来,需要护理和医治的人多,医院工作特别繁忙。赵一曼在医院里,主动担负起护理工作,给伤员洗头、洗衣服、缝补衣服、换药、做饭,有时还给伤病员同志上政治辅导课,教他们唱歌曲,提升了伤员们的士气,鼓舞了他们的战胜困难的决心,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凝聚了他们团结友爱的关系。

在医院里,尽管赵一曼和其他伤员一样,不时被饥寒交迫、伤痛折磨着。但她就像一轮冬日的暖阳,照耀温暖了伤员的身躯;也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到哪儿,就把春姑娘的欢乐气息送到哪里。

敌人时刻都在对根据地进行搜捕,像土地爷捉迷藏那样神出鬼没的。流动医院也只有不停地转移,与敌人玩着“躲猫猫”的游戏。

有一次,流动医院刚刚转移到另一个屯子,敌人的搜查队伍就跟随而来了,再转移已经来不及了。眼看敌人就要逼近了,大家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赵一曼发现,屯子旁边有一大片刚收割的大豆,还一排一排地放在垅台上。

赵一曼立即叫伤病员藏在大豆铺子里,她和医生张险涛各拿一支枪,埋伏在伤病员的前面。

张险涛刚刚背过伤员,还未喘过气来,浑身直哆嗦,弄得大豆铺子沙沙地响。赵一曼按住他,小心地提醒他别动。

敌人没有找到伤病员的踪影,恼羞成怒地放火,把伤员住的屯子烧了,又草草搜索了一番,就从伤员藏身的大豆铺子旁走了。

等敌人走远了,伤病员们才从大豆铺子里钻出来,险些落入虎口的伤员,终于平安了,他们就称赞赵一曼,像诸葛亮唱“空城计”一样,急中生智。

赵一曼虽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瘦子”。可她人小胆大,大气果敢,学识深远,遇到问题,总是以理服人,一点儿也不拿“架子”压人。当然,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她总是坚持原则,绝不任性。

有一次,流动医院得到消息,敌人又要到医院驻地二道河子搜山。

对于流动医院的何去何从?赵一曼和院方争执不下。医生张险涛主张前往,距离敌人较远的四方顶子转移,而她却主张往距离敌人近的鸡爪山转移。

赵一曼说:“鸡爪山虽然距离敌人较近,但敌人已经搜查过了,而且山高路险,即使遇上敌人也便于隐藏和周旋。而四方顶子虽然离敌人较远,但敌人会首先注意到此处,不便于我们转移,再说伤员行动也有困难,不利长途转移。”

张险涛则说:“敌人出没没有一个常数,到鸡爪山离敌人太近了,万一搜查起来,不是很危险吗?”

大家你一语我一言,集思广益,气氛十分民主和热烈。但这一次,赵一曼坚定地说,医院转移到鸡爪山。

于是,医院就听从赵一曼的意见,转移去鸡爪山。可大家还是很担心,一路上他们的心都是悬着的,生怕出现钝刀子斩乱麻,有个三长两短,出现什么意外。

结果,正如赵一曼所料:敌人去搜查了四方顶子时,医院和伤员已经平安地到了鸡爪山。

敌人搜查完四方顶子走了之后,赵一曼又马上带领流动医院,从鸡爪山转移到四方顶子,保证了医院和伤员的安全。

几次险中求生,都证明了赵一曼料事如神,智勇双全的决策,完全正确。张医生和伤病员一个个都心服口服,赞不绝口。

当赵一曼住在流动医院里时,孙大明虽然不能脱身,前来慰问看望“李大姐”,可他时刻挂牵着她,偶尔就派出人员为医院送来水果、鸡蛋什么的。

赵一曼平时生活唯一的爱好,是喜欢吃水果。但当医院分配给她水里时,她却舍不得吃一个,全都分给了伤病员同志。

在医院里,赵一曼为了鼓舞伤员的斗志,还经常给他们讲历史上,中国人抗御外敌的民族英雄故事,倡导大家发挥民族英雄精神,为赶跑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精神动力。

一天,赵一曼带着10来个轻伤员,进行户外活动,以求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他们就从医院来到了附近的一条小溪边活动。

正当他们玩心四起,开心活动时,发现了几个衣衫褴褛、浑身浮肿,面无血色的男人,惊惊慌慌、踉踉跄跄地向他们的河边跑过来。

发现情况后,赵一曼立即叫伤员们,迅速撤到河边的树丛中。然后,她和另一个伤员,把身上的外衣一脱,装着在河里洗衣。

“救救我们,我们是刚从日本人的一个秘密细菌实验室,偷跑出来的,后面有敌人追我们。”

一听来人这样说,赵一曼马上明白了:原来这几个人,是从日本人“用中国活人做试验”的秘密细菌工厂里逃出来的。一定要救他们,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搞化学武器的铁证!

赵一曼大声一喊:“准备战斗!”

伤员们从树丛中呼地全部冲了出来,拿着各种随身携带的武器,阻击追来的敌人。

赵一曼率队冲了上去,向追赶的敌人打了一枪。当场击毙跑在前面的敌人。

由于来敌只有几个,而且根本没有战斗力,遭遇赵一曼他们阻击后,特别是那个敌人被当场打死了,吓得其他敌人,只好狼狈逃窜了。

从日本秘密细菌工厂里,偷跑出来的“人证”全部获救了。赵一曼先把这些受尽日寇摧残的人,带回流动医院。

在医院里,赵一曼就向他们了解日本秘密细菌实验室情况。待他们康复后,召开了当地群众大会,控诉日寇用活人作细菌实验,用化学武器,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这件事对根据地群众教育很大,激起根据地群众对日寇的无比愤慨。

随后,赵一曼把了解秘密细菌实验室的情况,写了一份汇报材料,交给了上级党组织。

从细菌工厂中逃出来的几位,后来听说都加入了赵一曼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赵一曼脖子上的疮渐渐好了,就告别了流动医院,又回到了三股流革命根据地。

一天晚上,奔波了一天的赵一曼回到住的地方,已经很晚了,她拖着刚刚病愈、还未完全恢复的身体回到村里,可能是太疲惫了,一头倒在炕头上睡着了。她睡得很香、很沉。

赵一曼在睡梦中被房东大嫂的喊醒:“瘦李瘦李,快起来!快起来!”

赵一曼从梦中惊醒,一边揉着眼睛,一边问:“出了什么事?”

“鬼子又进村了!”

一听鬼子来了,赵一曼翻身起来。连忙把文件塞到炕洞里,转身向房东大嫂指的方向跑去,听到村外的枪声。

刚跑到村口,赵一曼忽然想起,住在村东头的区委宣传部部长周伯学。周伯学是个近视眼,行动迟缓,不知他能否转移?

于是,赵一曼又跑回村子,来到周伯学住处,伸手拼命砸门,门没叫开,反而招来了两个伪军,伪军端着枪走到她的身后,问道:

“你是哪家的,快说!村里谁是共产党?”

赵一曼仍然是一副东北农村妇女的打扮,情绪镇定自若地看看伪军,她冷冷地回答:“不知道!”好像刚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赵一曼的四川口音引起了敌人的怀疑,敌人团团围住她追问,她不肯回答,敌人见她不回答就用枪向她砸去,她的发髻被打掉了,敌人看到她有些可疑,便抓住了她。

赵一曼想到这回是躲不过去了,她对着围攻的敌人,轻蔑地说:“不用推,我自己走!”

赵一曼在东北,第一次被逮捕了。于是,她昂着头、挺着胸,被伪军前后押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