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满洲省委根据当时哈尔滨对敌斗争的形势,就决定派出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分别到山区去组织领导,在农村开展游击斗争。
时任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亲自给赵一曼同志谈话,冯秘书长对她说,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安排你到海伦县去做巡视工作,到那里以后,要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力量,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潮。
赵一曼接受了省委的安排。她立即来到海伦县,广泛动员、组织领导当地游击队200多人。她机智勇猛、战术灵活、枪法精确,带领的游击队员热气高昂、作战勇猛、不怕牺牲。
在赵一曼亲自指挥、带头同“伪自卫团”的一场战斗中,她指挥若定,战略运用神奇,英勇善战,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他们最后清理战场时,发现击溃敌人500余人,当场击毙“伪团总”,提升了海伦县游击队的名声,有力地推动了哈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
假若不是“北方会议”后,满洲省委要求各地继续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导致海伦游击队受挫失散。也许赵一曼带领的游击队,很有可能比赵尚志更早在北满地区,打出一块游击革命根据地来。
海伦游击队被溃散之后,赵一曼就撤回了哈尔滨。
赵一曼在军事方面的才干,从此,为人所知,传遍哈北。
面对哈尔滨人民群众,反满抗日救国的运动高潮,令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就更加疯狂地对地下党组织进行搜捕和围剿。
也许是《国际协报》经常大版大版登载、报道了哈尔滨的罢工运动、抗日救国运动取得胜利的消息,引起了伪满洲政府、日本鬼子的高度警觉,他们就对《国际协报》员工的住地进行严密搜查。
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雨,东北风呼呼地吹。
方记者被一阵急促敲门声惊醒。他立刻打开灯,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只穿了一条短裤,赤着上身就去开门。
门一开,方记者惊呆了:一个日本兵用冰冷的勃朗宁枪,抵着他的胸口。
方记者以为自己暴露了,日本人是来抓他,他反而面对持枪的日本人,表现出从容和冷静:“皇军,夜深人静的,请问你们找谁?”
“闪开——我们搜查共党!”方记者立即躲闪一边。
跟在日本人身后的两个汉奸,立即冲进方记者的宿舍。他们站在一间屋里,用贼眼扫视了一番,一无所获。
其中一个汉奸就拿出一张照片(老曹的照片),仔细看了看方记者后说:“你好好看看这张相片上的共党,你见过没有?”
“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共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头上又没有刻字,我不认识不认识。”方记者诙谐地回答。
“去去去,谁跟你瞎扯淡,没有见过就说没有见过,啰嗦干嘛!”
一个汉奸就对日本人说:“皇军,屋里的什么人也没有?空空的。”
“开路!”日本鬼子一挥手,几个汉奸就像几条狗一样,摇头摆手地跟在日本人的身后,继续搜查去了。
方记者转身关上了门,他听见那几个人又在敲邻居的门,声音也是很急促,声响很大。
方记者被这突然的搜查惊醒,躺在床上睡不着了。他在想这些日伪走狗是什么意图?在搜查什么人?然后,令他感到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在室内进行搜查,因在他的床铺下,还藏有党让他转发的几个文件和一捆宣传单。如果被他们搜查发现,他就遭殃了。
第二天上班时,方记者听同事们议论,才知道敌人是在搜寻一个策划、领导组织电车工人罢工的共产党人。
这天下午,赵一曼正好去找方记者。方就对她讲述了昨夜发生的事……
赵一曼就对方记者说:“你不要住在报社宿舍了,最好去租俄国人的房子,这样比较安全。我们也是住在一个俄国老太婆家里的。”
赵一曼还给方记者讲,那个老人只有一个女儿,不幸死了,老人就将女儿的卧室租给了她们。老人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对她就像对女儿一样照顾。老人看她衣服不多,还将自己女儿生前的衣服送给她穿。
根据赵一曼的建议,方记者就去了几个俄国人家打听,都没有找到租住的地方,他就搬到西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小旅馆,租了一间房。
这个小旅馆房间不多,地址又偏僻,旅客很少,生意也很萧条。不会令日本宪兵、伪警察、暗探特务注意的。
方记者就住进这家小旅馆。赵一曼去找过他几次,发现这里比较安全,她就放心了。
这年春节前一天,张鸿渔的家人,因得到赵一曼、孙大明的帮助,就邀请赵一曼他们到他家去过年。
赵一曼、孙大明如约而至,她还把那位俄国老太太也带来了。方记者已被请来了。
张鸿渔家做的年夜饭是包饺子。他们大家动手、各显手艺,有的用面盆和面,有的在面板上擀面皮。大家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一边谈笑一边包起饺子。赵一曼包饺子水平不行,她就和面。厨房烧好了水,赵一曼端着饺子下锅了。
“过年了,大家都来吃饺子。”赵一曼端起煮好的饺子上桌了,她用四川口音伴着东北腔,满脸笑嘻嘻喊。
这天晚上,他们几个天南海北的人,亲如一家地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年……
夜幕下的哈尔滨,虽然是美丽的、神秘的,但更是黑色的、残酷的。
由于罢工引起的强烈影响,让日满当局惶惶不可终日,就加紧了对反日人士的追捕,特别是对共产党的追杀。
在这种黑色的夜幕下,哈尔滨不少的基层党组织、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少的同志被捕惨遭杀害。
1934年4月,时任满洲省总工会书记的老曹同志也不例外,就在这次大搜查中不幸被捕——还原老曹被捕时的情景。
傍晚时分,老曹和赵一曼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茶聊天,一边在谈当前对敌斗争的形势。突然,房门被撞开,几个日伪军警一齐凶神恶煞地冲进屋里。
这种状况,近段时间时有发生。他们马上意识到了,这是敌人来搜捕。因而,两人同时相望,用眼神告诉对方:一定要镇定自若。
伪军看见老曹和赵一曼,正坐在一条沙发上,高声叫嚣:站起来!不准动!
一个日军军官,冲到老曹的面前,用手枪对着老曹的胸膛。
老曹双手下垂,赵一曼从容地看着敌人。
“搜——”一个日本宪兵对老曹说:“我们搜查共党!”
伪军拿出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老曹过去的照片),递在老曹、赵一曼的眼前,来回晃荡:“看清楚啦,这个人你们见过没有?”
老曹见到自己的旧照片,他估计敌人对着这张照片,也认不出是他的。因此,他沉稳地回答:
“老总,哪个共党敢躲藏进俄罗斯侨民的楼里来?”说话间,老曹伸出一只手臂,搂在赵一曼的腰部说,“不认识,我们从来不认识共党。”
“皇军,我看他们像是搞破坏的乱党。”一个伪军突然发现老曹站姿不对,就指着老曹说:“你——出来走几步。”
老曹尽量掩饰腿伤,但走路时还是有点跛。
“你的腿是怎样伤的?是被打伤的吧?”一个伪军发出疑问。
“他是在一次车祸中受的伤。”赵一曼机智地帮着老曹回答。
“搜!”皇军大喊一声。
“先生,让他们搜吧。我们家什么东西,都不怕他们搜的。”
“太太,帮我倒点杯水喝。”赵一曼弯腰从茶几上,端过杯子去倒开水。老曹接过赵一曼递来的水杯,就低头喝水。
几个日伪军在屋里乱搜一通后,就站在日本人的面前,不约而同地报告:“皇军,没有发现什么情况。”他们几个用眼扫看,面面相觑,摇头摆手。
“开路——”日本鬼子发话,伪军就跟随离开了。
老曹目送着日伪军离开的影子,才抬头看看窗外,听到警车呼啸而去。
“好险啊,他们走了?”赵一曼问。
“也许这帮鬼子还会再来的。”老曹说,“自从上次举行了全市电车工人大罢工后,让日本人很恼火。他们表面上答应了罢工条件,却在暗中耍花招。省委指示,为保存有生力量,让我们暂时停止一切行动。”
老曹说话时,已拿起放在茶几上的笔,立即写下几个人的名字,交给赵一曼说:“你马上去通知这几个人,立即撤离哈尔滨,最好到抗联游击区去工作。”
赵一曼看过老曹写的名字后,就把纸条撕碎了,然后点着,放进桌子上的茶杯里,纸条化为灰烬。
“我们也需要撤离吗?”赵一曼问。
“我们也要立即换过地方,这里不能再住了。我马上去省委向冯秘书长汇报工作,你先把一些重要文件再看一遍,尽量记在心里,如遇紧急状况,首先销毁文件,然后,你再去通知他们撤离。”
老曹离开了住处,步履匆匆地走向已经挂起黑色夜幕的街上。
赵一曼清理翻阅文件。
当老曹去省委汇报工作,回到租住在俄罗斯侨民的住处时,就被守候在这里的日伪军警逮捕了。
原来,日伪军警离开老曹住处后,凭日本鬼子的直觉,他认为老曹腿伤不一定是车祸造成的,值得怀疑。因而,他们又打道返回老曹的住地,在这里守株待兔。
赵一曼处理完文件后,才外出去分别通知撤退的同志。当她返回来时,正好看见一辆警车,从她的身边呼啸而过。
机警的赵一曼闪身路边,待警车开远后才回到住处,却没有看见老曹的身影,立马意识到老曹出事了。
旋即,赵一曼就按老曹的吩咐,立马从俄罗斯侨民家撤出。
这次赵一曼外出送信,虽然险象环生,但此时她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
据悉,老曹被捕后,一字未吐。日本人没有获得有用的线索,就把老曹枪决了。
老曹牺牲后,更加引起了满洲省委的高度警觉。
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满洲省委决定:在哈尔滨的共产党员,暂时疏散隐蔽。
时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部长,何成湘(何成湘是四川宜宾珙县人,同赵一曼是老乡)同志找赵一曼谈话,征求赵一曼的意见。
赵一曼的态度坚决:“老曹已经牺牲了,我绝不独自留在哈尔滨,坚决要求到游击区去打击敌人!”
何成湘知道赵一曼的身体虚弱,而且患有肺病,就对她讲:“游击区条件更艰苦,你的身体吃得消吗?肺病犯了怎么办?”
“赵一曼毫不退让,坚定地恳求道:“请组织放心,我能坚持。还有,我去了游击作战区,更能发挥我的优势。何部长你是知道的,我在黄埔军校专门学过军事指挥,作战课程的。”
“好吧,党组织同意你的请求,派你到珠河县去任职,担任****珠河县委特派员、道北区委书记。”表明组织意图后,何部长又对赵一曼说,“你的名字,已经在哈尔滨传开了,我看你到了游击区后,还是改姓李吧?”
“我本来就姓李。”听了何部长这一说,赵一曼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何部长问:“一曼同志,你去珠河县还有什么要求?”
“我请示组织同意,让孙大明同我一起去珠河县打游击。”
“同意。另外,组织上考虑到珠河山区,缺医少药,还派一名医生跟你一路前往。”
面对这位坚强的女老乡,何部长就代表组织,批准同意了赵一曼的请求。谁料,这次与小老乡一别,竟成了他们人生的永别。
临行前,赵一曼又写了一首诗:
世上多风云
人生有聚散
今朝若别离
他日喜相见
友情和爱情
男女都看重
言行不自由
两者将何用
理论与实践
纷纷说短长
一心为社会
万古可流芳
赵一曼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个坚强可敬的女子,在面对残酷的白色恐怖,不怕万难,不怕牺牲。为了自由和解放,抛开亲情的牵挂,忍受母子的分离,毅然自愿到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到抗日烽火的前沿、到敌人的心脏去战斗。
作为一个女子不容易,作为一个女共产党人更不容易。赵一曼在中国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赵一曼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告别了在哈尔滨一起战斗的挚友,离开哈尔滨。她坦然自若地奔赴珠河县抗日游击区。
从此,赵一曼真正地投身到抗日战场的最前线,抒写了她后来的“红装白马”、“瘦李传奇”故事,谱写了一曲响彻东北、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