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莫斯科,李一超觉得自己肠胃不好,总有干呕的感觉,吃什么都想吐。咳嗽也总是断不了根,缠绵难尽、咳嗽不止。在学校关怀、同学力劝、丈夫催促下,李一超抽出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
全面检查后,俄国老医生郑重地对李一超说:“你怀孕了,肺病加重,需要静心修养。”
李一超揣上诊断书,飞跑回家,一头栽在床上,伤伤心心地哭起来。
下课回家的陈达邦见状,来到床前,摸着妻子的头,轻声问,“亲爱的,怎么了?”李一超抽抽噎噎地把诊断书拿出来。
“怀孕、肺病加重……”
陈达邦惊讶地看着手中的诊断书。半天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有了爱情的结晶,这本是人生的一件喜事。可是,陈达邦和李一超却高兴不起来。
“医生说,我的身体适应不了苏联寒冷的气候,肺病一直没好完全,建议我回国治疗。”李一超和陈达邦都陷入沉思。
这时怀孕,对他们来说不是时候。不仅因为他们身在异国求学,而且李一超身患肺病,这可怎么办?这一次,李不能再好强地去上课了,只有在家里安心养病。而丈夫深深地爱着妻子,妻子生病了,他也只好请了假在家里照顾她。
“你上课去吧,”妻子担心拖累了丈夫的学习:“你快去,回家还要辅导我学习。”
“达邦,我们是夫妻,是同志,是党员,应该对党负责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负责任。我上不了课,你也不去上课,两个人都空着脑袋回去,如何向党和人民交代?”
李一超总是催着赶着陈达邦去上课。一来,自己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二来,确实不想因为生病而拖累了丈夫的学业。
在莫斯科,两人本只想安心学习。但孩子的到来,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对于孩子,两个年轻人都没做好准备。后悔当初没有采取及时必要的防护措施。两人也都舍不得放弃爱情的结晶、自己的骨肉。
在孩子和去留问题上,李一超很是烦恼。她开始有些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大家的劝告,在读书的节骨眼上结婚呢?现在孩子也来凑热闹,拖累了自己和丈夫。自己怎么这么傻?因此,没人的时候她悄悄地淌眼泪。
说心里话,李一超舍不得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国外求学的机会,两年的学习刚学了一年,完成了一半。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正是迎头赶上其他同学的时候。她从内心里不愿离开情投意合的新婚爱人,4月份党组织才批准结婚,两人在一起才短短的几个月,正是新婚燕尔、如胶似漆的时候。
但作为一个母亲,一超还是想留下爱情的结晶。她的身体本就不好,不适应俄罗斯寒冷的冬季。她在心里下定决心,如果要保住孩子,自己万万不可拖累丈夫。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终止学习,回到国内治病、生小孩。听说党组织正要送一批党员回国,充实国内的革命力量,她决定去打听打听。
李一超也想到,回国以后,若能很快地把病治好,又可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去,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在去留的问题上,她经过长久的思考和反复的斗争。最后,她还是决定辞别丈夫回国。
李一超一个人走进****旅苏支部办公室。支部书记认真地听取了她的详细汇报后,犹豫地问:“你的身体行吗?回国的路途很遥远,而且很艰辛。”
李一超说:“没问题。主要是怀孕了。我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常犯病。
不但自己坚持不了学习,还影响爱人陈达邦的学习。我请求回国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是啊,国内形势发展迅速,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白区正需要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女干部,回去做城市工作。关于你的申请,还要认真研究,请示国内党组织后再做决定。”
党组织很快地批准同意李一超回国的请示。她知道消息后回到家里,就把组织的决定,告诉了亲爱的丈夫。
平常儒雅和善、风度翩翩的陈达邦急了:“我不同意你一个人回国,希望你再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确实决定回去,至少等到孩子出世了以后,我们两人一起回去。”想了想他又说:“这么大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商量?”
“这不是在和你商量吗?”在李一超回国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目前李要不要回去,要不要两个人一起走。
“一超,你身体本就不好,又怀着四五个月的身孕,你回去我不放心。
到时谁照顾你呢?你在莫斯科生了小孩后我们一起回去!”陈达邦恳求道。
李一超坚决不同意,说:“达邦,我们不能两个人一起回去。党派我们到苏联来,是来学习的,不是让我俩都头脑空空的回去。学习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任务。要不是生病和怀孕,我肯定也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你没有语言障碍,学习很轻松,党需要你留下来继续学习。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应该为党、为民族着想啊。”
“可我不在你的身边,谁来照顾你?国内的局势复杂多变,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我怎么放心你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丈夫软施硬磨,妻子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10月初,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提前到了莫斯科。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李一超的妊娠反应更剧烈了,还伴随着咳嗽。
这时,党组织通知李一超同其他4名同志一起回国。得到回国的通知后,她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她深情地看着两人的爱情小屋,想把丈夫深深地装进心中,储存在脑海里。
达邦,请原谅我。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但孩子怎么办?我的身体已经不能适应西伯利亚严寒的气候。现在的我对你就是一个负担,一个包袱,我希望你能在中山大学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忍着伤心,李一超刻意地把爱的小屋收拾整理了一下。深情地环顾着这间充满爱情、温馨、欢乐、幸福的小屋,想把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装入自己的脑海中。然后,她精心准备了一个烛光晚餐,和爱人告别。
“达邦,我已接到党组织的通知,明天早上我就回国。”
陈达邦深情地望着李一超,深深地叹了口气。
“一超,路途遥远且危险,你自己小心。”
两个相爱的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妻子李一超深深地把头埋在丈夫陈达邦的肩头,想记住丈夫的味道。
陈达邦深情地吻着李一超,用温情的手,轻轻地把妻子眼角的泪水擦去。
陈达邦了解李一超,表面上她的主意来得快,甚至显得很轻率,可是她决定了的事就不反悔,也不回头。在她看来,犹豫比轻率更可怕。
是夜,丈夫搂着李一超,妻子依偎着丈夫。两颗心,澎湃潮涌,波澜起伏。但他们都抑制着心海,也不愿开口讲话,仿佛一开口,那离别的忧伤,将像窗外飘飞的大雪,更加冰凉着他们的心……
第二天早上,李一超穿上大衣,拿上藤箱,准备出门。在门口,陈达邦情绪有些失控,紧紧地拽着妻子:“一超,你能不能不走?你实在要走,我们一起回去!”
“党组织派我们到苏联来求学,现在学业还没有完成,你不能和我一起回去。我是因为怀孕了,不能继续留在这里学习,才决定回国的。”两人含情脉脉,情深意长,依依不舍。
“可我不在你的身边,你又怀孕了,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丈夫用温暖的手,抚摸着妻子微微凸起的肚子。
“达邦,你就安心学习吧,请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的。我在祖国等你回来,一定把孩子健健康康地交到你手上。”
“一超,你什么都好,就是个性太倔强、太任性了,你决定的事情,九头牛拉也拉不回来的,你就是长了一根犟筋!我服你了,你走吧!”他妥协了,伸手在空中一挥。
李一超转身就走,陈达邦一步向前,用双手紧紧搂抱妻子:“亲爱的,我实在舍不得你离开我啊!”
天上下起了雨,像是这对夫妻分别时落下的泪……
陈达邦终于松开了双手,把自己的银壳怀表、金戒指摘下,放在妻子的手中:“请你收着吧,说不定在特殊情况下会有大作用的。”
李一超拒绝了,她知道这都是丈夫的心爱之物。但丈夫还是把这两样信物塞在妻子的手里。
李一超接过丈夫递来的东西,在丈夫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情缠绵的吻,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对年轻的夫妻,在莫斯科一别,竟然成了这对革命伴侣的永别……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李一超等5位同志先期回国。
回去的路线和来时的路线是一样的。首先,他们乘坐火车先到海参崴,然后从海参崴坐船回国。在火车开往海参崴的时候,遇上了暴风雪,道路封闭了。一起回国的5名同志不得不徒步行走。
西伯利亚的风,好似一把被风雪擦亮的刀子,明亮而寒冷,刺得人疼痛难忍;西伯利亚的雪,晶莹寒冷,仿佛天是一片雪、地也是一片雪,整个世界被冰封雪锁,冷酷严寒使人窒息。
一路上,李一超吃尽了苦头。风雪很大,他们风雪兼程,奋不顾身地跋涉在回国的冰雪道路上。
李一超的脚被冻伤了,身体又患病尚未痊愈,加之又怀有身孕,正值妊娠反应期,恶心呕吐、浑身无力,身体虚弱疲惫,让她挺着一个大大的肚子,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面对这些困难,坚强的李一超只能鼓起勇气,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将这些困难踩在脚下,一步一步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通过国境线的时候,怕被敌人发现,不敢白天走路,也不敢乘车,只好摸黑走夜路。为了避开敌人的严密盘查,5名同志扮成被驱逐出苏联的华侨,还用绳子捆起来推出国境线。
他们走在茫茫雪原上,每挪动一步都十分艰难。同行的同志扶着一超,蹒跚着走两步就又摔倒了,只好在雪地上匍匐前进。
李一超步履蹒跚,每前进一步都要靠同行的人搀扶着她。她坚忍地向前行进,摔倒了又爬起来,手足并用,走着爬着、爬着走着她过了国境线。
越过国境线后,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5人都不敢乘车,30多里的雪地硬是一步一步走过。李一超找了些假发挽髻,穿上皮草,整个人显得雍容华贵,乔装打扮成了一个阔太太。
1928年底,李一超一行终于到了海参崴,搭乘一艘货轮,好不容易到了上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行程,她已经奄奄一息了。可喜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腹中的胎儿依然顽强地活着。
李一超回国后,就按照组织的安排,前往湖北宜昌建立交通联络站,随后转战南北。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李一超回国后,就与丈夫渐渐失去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