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日英雄赵一曼
24404400000013

第13章 09村姑者读书成为佼佼者

从乡下来的李淑宁由于在白花场,组织妇女会和农会,与底层人民亲密接触,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劳苦大众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一直都很同情。她俨然已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

李淑宁看过作文题后,只是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这篇文采飞扬,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叫着。听起来不免有些令人难过,所以古诗词有“杜鹃啼血……”的词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惨……

“炒米糖开水”,是小贩的叫卖声。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叫喊声,特别是风雨之夜,小贩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穿街过巷,叫卖炒米糖开水。

这种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感动诗人,但是听起来实在是够凄惨的。

有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所谓“幸福”的生活。

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广大的穷苦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扣人心弦,比起“不如归去”啼叫声来,更觉凄惨,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年轻人、有志气的人、有抱负的人,就要责无旁贷地去改造它。

尹绍洲老师是一位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党员,是****宜宾特支的书记。他曾是老同盟会员、老国民党员。他先后作过报社的总编辑、中学校长、国文老师等。他经历丰富,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尹老师看了李淑宁这篇作文,连声称赞。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篇文章,夸奖这篇文章有深度有文采,思想性强,能联系当前的实际,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

同时,尹老师把班上一个叫解永德同学的文章也朗读了一下。解同学年纪较大,读过不少的古书,写出的文章,文绉绉的,自鸣得意。尹老师批评解的作文是陈词滥调,不像进步青年的文章。

尹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你不打它,它会吃掉你。因为帝国主义总是要向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必须唤醒人民大众,团结一致,采取革命行动,发挥强大威力,才能打倒敌人,争取胜利。”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更认识到:

要争取自由解放,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李淑宁的文章,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同学们就改变了对这位乡下姑娘的看法。她衣着朴素,但是谈吐新颖,在同学中很快就有了威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通过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同学们从侧面了解她。她虽然从乡下来,但是一点也不逊色于城里的女子,她见多识广、饱读诗书,并且深深同情劳苦大众,是一个有主见有理想的青年。

在女子中学读书的学生,家境都较富裕,家族让她们来此读书,接受一些新知识,同时结交一些新势力,便于寻找婆家。而像李淑宁那样和家庭决裂来读书的着实少见。党团组织决定把女子中学作为一块耕耘的苗圃,精心培育、发展壮大,着重在组织学生运动,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启迪学生的觉悟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李淑宁结合在乡下革命斗争积累的经验,以及她良好的禀赋,团结帮助同学,传播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课余时间,她经常和同学们联系,常从这班到那班;从这个寝室转到那个寝室,找同学聊天、摆龙门阵,向同学讲述妇女解放同盟会的斗争故事。

“耳朵穿过没有?”

“脚缠过没有?”

李淑宁指指自己的耳朵,再踮起脚让大家看。

“我的耳没有穿。我的脚没有缠,我是天足。”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眼光看见了。

“女子要争取在教育上、经济上、政治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女子要经济独立才不受男子的气。”李淑宁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进这些懵懂少女的心中,在她们的心湖中掀起涟漪,又似一缕阳光照进封闭无知的房门,让女生们看到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她像磁石一样,把同学们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进步思想在同学中迅速传播。

李淑宁不时赠送进步书报给同学看,和同学交知心朋友。同学有困难、有急事,她都积极帮同学们出点子想办法,并积极向同学宣传进步思想,推荐进步书籍和杂志。一大堆人常常将她团团围住。

李淑宁对人诚恳、热情大方,故博得别人的喜爱。女同学一般都心胸比较狭隘,容不得人,爱说俏皮话,彼此间不免常发生摩擦。遇着这种情况,她总是从中调解。如果别人有严重缺点,她也总是委婉地当面劝说,热情帮助。

渐渐地同学们都愿意接近她,都很喜欢她。她在同学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班里有个女同学叫麻德旭,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家里有钱,喜欢打扮,有时一天要换几套衣裳,显得特别虚荣,同学们都不喜欢她。这个姑娘平时在学校,几乎没有同学与她交流,常常处于孤立之中。

麻德旭是家中的独女,深受父母的宠爱。父母为了她的所谓幸福,就给她找了一个富裕的大户婆家。男人也一表人才,但身患癫痫病。因而,麻就不愿意出嫁,一直没有成亲。

为了暂时不出嫁,麻德旭就向父母提出,先要出门读书。为此,她几乎和年迈的父母闹翻了脸,最终才实现了读书的要求。可如今男家逼着娶亲,叫她马上退学,回家结婚,她哪能甘心?

这件事情在学生中传开了。一天下课以后,李淑宁主动到麻德旭的寝室:

“听说你为了嫁人就要退学,这是真的吗?”李拉着她坐在床沿上。

“是。”麻德旭低着头说,“我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我真不想嫁人,

但父母之命难违呀。”

“你是一个有知识的女性了,现在提倡男女平等,我们女人的婚姻,也应该我们自己做主!”李淑宁用手拍了拍麻德旭的肩说,“我的家人,曾经就逼着我嫁人,可我坚决不从。我坚决反对,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我今天才有机会来上学。”

“你真勇敢,我也要向你学习。”

“对头,我支持你,你自己要坚强,敢于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我们女子今天能出门读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怎能把争得的权利,就轻易地放弃?我们受气,都怨这个社会不好。我们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今后才能更好地改造它!”

“谢谢淑宁的关心。其实,这段时间我很苦闷,与同学相处不和谐,平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同我玩,只有你对我好。真的谢谢你,感谢你的帮助,我要像你那样争取自由,争取幸福。”

李淑宁听了麻德旭的话后,心里很是安慰,就对她说:“其实你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但你以后注意与同学交往,特别是在穿着上,要朴素一些。华丽的衣饰,并不能真正使人美丽。内心空虚的人,打扮得再漂亮,也是没有自信的。荷花出于污泥,照样清纯芬芳……”

李淑宁同麻德旭这次交心后,她深受启发,面对婚嫁,她勇敢地反对父母,暂不嫁人,誓不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