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沃伦·巴菲特的脑子赚钱
2412600000004

第4章 沃伦·巴菲特投资智慧二 (1)

先做人后投资:要投资先克服人性弱点

投资上人人都有个敌人--就是自己

【标签】 投资 敌人 自己 操刀 过度自信

据说从前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忍者,每次找人过招他都赢,因为没有对手,他很痛苦,于是去请教高人。高人说你穿上忍者服,月圆之夜在树林中等,你就会遇见对手。忍者照办,在月圆之夜来到树林中等待,待月亮从云中穿出时,果然见到了另一位黑衣人。忍者出拳快,黑衣人也出拳快,忍者跳开,黑衣人随行,忍者进攻时,黑衣人却步步退缩防守,几十招下来,忍者丝毫无法伤到对手,自己却累得精疲力竭。次日请教高人对手是谁,高人笑答,是你自己的影子。

投资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无物之阵”。你可以觉得所有人都是敌人,因为他们都可以赚走你的钱,也可以输给你钱。但同时你也可以觉得没有敌人,因为只要操作准确,没人能拦住你挣钱;操作失误,别人想救你都不行。投资上人人都有个敌人--就是自己。自己弱敌人就弱,自己强则敌人就强。

你的敌人为你设了两个壁垒:

第一个是让你总是自己操刀。人们通常会对自己直接掌控的东西觉得更安全。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自己亲自操刀炒股、炒汇、炒房地产,一怕被人骗,二怕别人不如自己聪明。

炒股可能是世上最具迷惑性的事情。如果把炒股比做企业,那这可能是生产环节最复杂的企业。想成功炒股,你需要懂世界政治、宏观经济、行业逻辑,看得懂报表,看得懂图形,还要有时间研究,有足够长时间的经验,有信息来源,有专家圈交流,有闲散资金作“后备部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等,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具备这些条件。但另一方面,充斥市场的“一招教炒股”的书,铺天盖地的投资家自传,让人产生一种幻觉--成功的投资离自己并不遥远,或许再前进一步,自己就是下一个“巴菲特”。

其实对多数人来说,理财最需要自己直接介入的环节是资产配置,能确定在什么大类品种上分配多少资产,就基本大局已定。资产配置没做好,天天只盯着该买什么股、什么外汇或者哪套房子,会让自己很累。所以普通人自己直接投资,聪明人判断谁有投资家的禀赋,然后把钱交给那个人管理。

第二个是让你永远过度自信。

有个朋友曾私下问一位日本中央银行的前任高官关于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那位日本人很坦诚地说,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外,日本相对保守的文化是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在泡沫形成和破灭后的很多政策一直备受争议。日本国家和金融财政体系的核心决策层其实缺乏相关经验,但基于对传统权威的维护,很多高官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承认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无知,更不好意思去询问学习,造成很多政策失误。

几个真正的投资行家,几乎都有种承认自己不懂或判断失误的胸襟。而每次看到无数无辜的投资者痴迷地望着台上宣称自己对市场判断如神的“专家”时,总是忍不住回忆起100多年前,有义和团拳民自称“刀枪不入”,最后却倒在八国联军的枪弹之下的情形。

市场总是顽皮的,当你越坚定想买入时,赚钱的概率就越小,当你越坚定想离场时,赚钱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对多数人的投资来说,犯错概率和自信程度是成正比的。

每当你产生对某个投资品非常自信的心态时,常掐自己一下,并去问问对这种东西最在行的专家和最一窍不通的朋友。最在行的专家会给予高度,而一窍不通的朋友会给予最朴实的思维角度。

投资要清醒!

【标签】 个人投资 自律 头脑独醒 投资日记

巴菲特说过:“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资成就,是依靠了‘自律’和‘愚蠢’这两个东西:自己的自律、别人的愚蠢。”

机构投资者之所以比散户更成功,这得感谢他们的老板。

老板们总乐于向员工颁布严格的纪律,例如考勤,甚至上洗手间的时间等等。但在投资过程中,投资纪律有其特殊的含义。如果某个交易员购买了不在股票池里的股票,他立刻就会因为不服从命令而遭到解雇;如果某位交易员,违反了契约中的资产配置,哪怕多买了1%的股票,他马上就得卷起铺盖卷跑路;而若交易员造成的损失,连续几个月超过了月限定额,或排名靠后,那他很有可能会被停止交易,退居二线改为打杂,甚至被解雇。

而个人投资者呢?我们会因为同事的一句闲扯,立刻买入一只股票,他下一个决策的时间,往往比闪电都快;而在资产配置上, 要么满仓,要么就在赶往“满仓”的路上;至于损失,为了家庭和谐,我们一贯的宗旨是“报喜不报忧”,哪怕亏的再多,只要不向老婆汇报,就啥事没有。

机构投资者的那一套看似呆板、严苛的决策体制和投资纪律,却确保了投资者不会因盲目而迷失了双眼,也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损失太大。而散户呢?只能靠自己,得靠自己管住自己那双手。

对任何冒险来说,纪律都是必须的。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因为你没有外部的控制,完全得依靠自律。若缺乏自律,那在股市中的行为,不是投资,也不是投机,而是在“自毁”。而在股市中,只要你的账户还有足够的钱,是没有人会阻止你的“自毁”行为的。

在投资中,有一种说法:“有老交易员,也有无所畏惧的交易员,但却没有无所畏惧的老交易员。”而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在交易时,却像酒鬼对待喝酒一样,过于随意,且毫无对市场的畏惧,而最终也会失败在无节制上。

个人投资者在投资时,总显得过于一相情愿。其实每一次亏损或割肉,都是让你重新审视交易系统的机会。这次失利是一次意外,还是你的系统本身有缺陷?

而专业投资者的优点,就是自律。自律的精髓在于情绪管理。新手在交易时会难免情绪化,但若想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要有纪律。当你感觉到恐惧或欣喜(贪婪)时,必须把它转化为你的纪律信号。而在每天收市以后,不管涨与跌,情绪如何,也应回归平静。

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能否自律,能否控制住自己,用理智要求自己而不是被自己打倒。 如果自律,那么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否则就是奴隶。自律并不是呆板、机械地坚持某一种投资策略,而是指坚持一种独立、专注、始终如一的投资策略。而真正的投资大师们,个个都是自律的行家。

在巴菲特看来,自律就是一种理性,不仅是坚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还要当别人疯狂时候,保持头脑独醒,不要陷入“集团的疯狂”中。巴菲特常说,知道自己做错了,但还加倍努力去做,这是最傻不过的行为了。但人之常情却是,跟随趋势,这时能够避免自毁的,就是投资自律。

而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的特质,也是高度自律与条理化。过去二十年,每天清晨从英国西苏塞克斯到伦敦的火车上都可以看见一个人--手里翻阅着当天的《金融时报》、膝上摆放着一叠文件资料,这位就是在英国鼎鼎大名的波顿。每天早晨在去上班的火车上,他要对当天考察的公司进行逐个分析。他一个星期要在各种公司会议间打转。有时在赶往或离开车站的路上,他会快速处理大概每天40条语音留言,其中很多是同时汇报的近期会议情况。

和所有的富达基金经理一样,他每周的工作就是围绕着公司会议展开的。当他同时考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时,他一天要亲自参加的会议有5-6个,并且会认真地做好会议记录,这些笔记本现在已经积攒到60本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波顿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与同行甚至富达的同事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他自己承认,“我不是那种喜欢出去喝一杯的人,没有什么夜生活,我喜欢下了班就回家。”

投资日记(特别是常年累月的日记),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日记记载着当时思考、执行、结果的书面记录。如果能够定期回顾日记条目,就能发现潜藏在错误决策背后的思考方式,及时自我纠正。投资日记是最普遍的方法,一方面记录促使你做出投资决策的理由;一方面,记录下决策带来的结果,每个投资者都应建立自己的投资日记。

在决定买入前,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买这只理财产品,我的理由是什么,并按先后次序排列?

2、对买入这只理财产品,我的自信程度如何,请按1-5分打分?

3、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发现这个机会,此次投资的风险在哪里?

4、基本面出现何种变化,我会考虑卖出?

5、我的止损、止盈点设在哪里?

而在持有这只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投资者不妨在投资日记中记载,持有的感悟以及基本面的变化。而在卖出后,不妨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不是一次正确的买入?

2、此次买入行为,是否存在着什么缺陷?若割肉,原因是什么?

3、我有没有背离我的投资理念?

4、此次买入行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