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厌学怎么办
2385500000008

第8章 信念来自目标:引导孩子确立高远的人生追求(2)

与孩子共同探讨、研究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以及努力方法,并将学习的意义构建在每一个梦想上。另外,经常与孩子一起温习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4、点燃孩子心中的梦想之火

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胸中怀有一个梦想,并为实现这个梦想去执着地追求。

让孩子描绘未来的梦想,是引导他们追求希望的所在。如果孩子没有梦想,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枯燥无味,从而缺乏进取心。

一天,有位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必须每天都学习呢?”

妈妈回答说:“因为要考上中学呀。”

“那么为什么要上中学呢?”

“因为要进好高中、好大学学习,然后再进好公司工作。”

“为什么要进好公司工作呢?”

“进一个好公司工作,就可以娶个好老婆,过非常好的生活,变得非常幸福。”

可是孩子却说:“妈妈,我现在就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不学习那就更幸福了。”

妈妈听了这话真是哭笑不得。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特别的事情,现在全日本的小学生在被强迫学习的时候都会萌发厌学情绪,孩子们认为:以后不能出人头地也无所谓,只要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就可以了。

孩子到底还是孩子,他们还没有判断自己将来发展余地的能力。但是,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班都通过“偏差值”来判断学生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日本的教育现状值得忧虑,但是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时代、当今社会里,让孩子拥有对未来的梦想才显得更为重要。

虽然孩子还很幼稚,但是他们对于什么事情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也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家长们只是一心想着怎么让孩子们学习,却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关心得很少。而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和将来发展的机会放在天平的两端了。

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在不停地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之前,要跟孩子一起畅想未来,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启发孩子,比如讨论一下“长大了要做什么”。无论是想当棒球运动员,进一流的大公司,还是要到国外去,都会有一条通向这些梦想的道路。了解孩子的梦想之后,家长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就要进怎样的中学,或者要接受何种专业教育,帮助孩子指出通向梦想的道路,鼓励他们迈出第一步。平时如果经常和孩子们谈理想,他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在心中会不断地拥有更新、更美、更精彩的梦想,由此也会渐渐地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厌学情绪也就不至于产生了。

5、经历磨难考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温室里的小草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风雨的磨炼,才会在生活中坚强地成长。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经历许多的风风雨雨。对此能否从容地应对,将是对一个人的严峻考验。温室里的小草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人生也是如此,需要经过风雨的磨炼,只有在磨炼中才会铸造人的坚强。让孩子经历磨难教育是促进其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有意志薄弱的毛病,他们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失败的打击。有时候,可能一次考试失败或被老师批评,或遭受意外的事件、病痛的打击折磨等,都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想使孩子有毅力把艰苦的学习坚持下去,直至实现最终的人生理想,做父母的,有必要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挫折和磨难教育,使孩子通过挫折的磨炼,意志不断地坚强起来。这样,他们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失败,鼓起勇气克服它们,最终走向成功。

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对相同的情境,一些人能泰然处之,而另一些人却视为畏途,挫折感悄然而生。形成这种个别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挫折耐受力有关。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人在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增强这种能力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家长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受到磨炼,教育孩子适应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

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就成功地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挫折情境。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迅速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小约翰,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虽有些不近情理,但他为让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即告诉儿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可能遇到令人失望的事,对于人生的失望和挫折,必须有心理准备。

让孩子能正确面对挫折,就要让孩子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人能经受考验。一种人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另一种人虽没有逆境可言,但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胸开阔,有坚强的个性。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没有遇到过逆境。要想让这些孩子成才,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应对挫折,家长们就要善于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磨炼,从而促使其健康地成长。

6、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克服厌学

吃苦耐劳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离开它,再美好的愿望,再美好的事业都将难以实现。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任何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一重要而又宝贵的因素。为此,培养孩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促进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家长应重点对孩子进行如下方面的教育。

(1)吃苦耐劳是一个人重要的优秀的个性品质

几乎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人不经风雨哪能长大?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怎能立足社会?又怎能取得大的成绩?

每天晚上,在朦朦胧胧的路灯下,很多上晚自习的学生匆匆走在马路上。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使人在慨叹的同时,也感到欣慰,这些正在“吃苦”的孩子自己可能没有想到苦,但这绝对是一种锻炼。这种锻炼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联想到那些怕孩子受累而花大钱把子女送往寄宿学校的父母,人们心中不禁会想:这些父母也许有钱,但父母的这些行为不见得能把孩子培养成创造财富的能手,因为他们可能经不起摔打,可能经不起挫折。许多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孩子,之所以厌学、逃学,就是因为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所导致的。

(2)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后天培养的

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天赋应该没有太多的联系。好吃懒做的坏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实际上需要从小开始。

父母在这方面常犯的错误,往往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事无巨细,恨不能让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二是一旦吃点儿苦,孩子自己还没什么感觉时,父母已经感到受不了了。

曾经有一年,某教育电视台的某个栏目在外地组织了一次孩子的活动,可能组织得不十分理想。得到消息的家长便拼命往栏目组办公室挂电话,有位母亲在电话里言词激烈,说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她要告到上级部门,甚至法院等。

其实,关心孩子是对的,可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说,碰上这样的机会,只要孩子不生病,不受伤,任活动怎样安排,对孩子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可惜的是这位母亲和其他家长不懂这些。

实际上,做父母的只要细细回忆或回味自己的成长过程或孩子的成长过程,总能找到孩子不怕吃苦的影子。例如,冬天来临的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寒冷的室外又闹又玩,冻得脸发红,手冰凉,但他开心得很。碰到这种情况,你是心疼斥责呢,还是表扬?不难想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后者。

如果一味地娇生惯养,使孩子吃不得一点儿苦,受不得一点儿委屈。那么,谁也保不准孩子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中一帆风顺,哪怕在学习上遇到一点点挫折,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人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

7、为孩子上足成才的动力发条

要使孩子走向成功,需要给他们上足成才的动力发条,即帮助孩子建立强烈的成才动机和欲望。

孩子成才起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相应的才能,相应的知识,还有相应的动力。古语所说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并不是说富家子弟就一定成不了才,它所提示的是,那些没有抱负、没有理想的富家子弟成为雄才的少。原因何在?只因为优裕的生活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成才的动力。爱迪生之所以有那么多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一生都在奋力追求。

现在条件好了,许多孩子娇惯坏了,思想上缺乏目标与信念,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所以吃不了任何苦,这样缺乏追求的孩子,先天条件再好也难以成才。

中国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曾在内蒙古联合搞过一个野营夏令营,据报道,中国孩子比日本的孩子在吃苦、耐力、追求等方面差得太远了。

孩子要想成才必须给他上足动力的发条,用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要有激励孩子成才的强大动力,或激发孩子成才的欲望。如果孩子对一切都没有追求的欲望就等于死亡了。许多自杀的中、小学生就是因为对生活失去了追求的欲望才走上了绝路。那么,做父母的如何才能为孩子上足动力发条,使其对学习劲头十足呢?

让孩子编织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梦想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最能成为激发孩子的动力。

建好孩子前进的加油站,即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

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进一步激发求学上进的欲望。

当然,家长身体力行,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带动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能切实地做好上述方面,必将会在帮助孩子在走向成才方面奠定重要的基础,也必将会帮助那些厌学的孩子改变学习观念方面发挥神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