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逆反怎么办
2385400000006

第6章 填平代沟:善待与父母对着干的孩子(1)

如何帮助与父母对着干的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渴望摆脱父母、成为人格上的独立的人,以求得更为彻底的“解放”。面对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要求孩子;孩子则认为父母的经验过时了,希望他们“跟上时代潮流”。这样两代人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认识等方面就产生了很大差距,往往有时因为一句话说得不投机,或者在某个问题上彼此看法不同,孩子与父母便相持不下。有的孩子还为顶撞父母振振有词,以“胜利者”自居。这种逆反现象的出现,既给父母带来痛苦,又给孩子自己增加了烦恼。孩子心理上的不痛快必将导致行为上的阴差阳错,甚至为图一时痛快,乱使性子,离家出走,给家庭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虽然孩子有时并不是存心与父母过不去,有时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会把事情搞僵,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针对这些孩子,父母应真诚地与之沟通,化解隔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化解孩子的烦恼,变“高压政策”为“和平共处”。

1、并非大逆不道:正视由“代沟”引发的逆反和冲突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代沟”越来越明显。在目前社会,代沟的冲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突出和严重。现代父母应该承认和正视代沟的存在,而不能将因此而产生的孩子逆反视为“大逆不道”。

2000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甘肃少女晓琴寄来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河北一名女孩儿读后深有同感,于是便将报纸送给母亲张新爱阅读。张新爱当即针锋相对地给《中国青年报》写来十四条反建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两代人能否沟通”的大讨论在《中国青年报》展开了。有成千上万的儿子、女儿、爸爸、妈妈参加的这场讨论,凸现了当今中国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冲突。

下面就是晓琴的“十四条建议”和张新爱的“十四条反建议”:

《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请不要强迫我按照你的模式去生活。

√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请不要第一百零一次告诉我某事该怎样做。

√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

√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十四条反建议》:

√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你打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父母、儿女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你要先把父母当朋友。

√若有故意拿自己儿女作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能认识到是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犯过的错误决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了。

√我们的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后最多说三次。

√我已给你讲清楚的、我同时也正改的坏习惯,你绝不能有同样的坏习惯。

√父母最需要爱。

√我累了,确需要有人递杯茶。

√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请原谅,该摒弃的,需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看了上述十四条建议和十四条反建议,作为家长不知有何感想?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对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代沟”冲突。

专家认为,在目前的社会里,代沟的冲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得突出,来得严重。这是为什么呢?一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发生代沟问题;二是由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作为父母,首先应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成熟使他们的身高、长相、力量和智力水平都接近了成人,因此,孩子会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会开始对自己产生莫大的兴趣,并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希望自己以成人的姿态出现,希望能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生活,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竭力摆脱父母的管束;希望父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平等地看待自己,而不愿被人当作孩子。

对于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和独立意识,家长应予以理解和尊重,而不应视之为对父母的反抗。

然而,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父母都不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对孩子认识。

晓琴母亲说的一席话很能说明这种情况的存在。她说:

孩子总是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总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而在我眼里孩子似乎永远长不大,做什么事我都不太放心,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受委屈,所以不敢放手。孩子去外地上学,我怎么也放心不下,千叮嘱、万嘱咐,怕孩子被别人骗了,怕孩子不会照顾自己,怕……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也一天天离我远了,相互交流得越来越少。我总想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帮助孩子。可是,我越想知道,孩子就越不想让我知道。我总觉得她有什么事瞒着我,有意躲着我,久而久之,两人间的隔膜就越来越深。

父母看到孩子不再听自己的话,不愿对自己讲心里话,很不习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叫他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很是听话。可现在,变得不那么听话了,越来越不服管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要长大的,这是自然的规律。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权威都只能是阶段性的、历史性的,而不是永远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事情与父母的意见相左,这并非是故意对着干,而是认识不同而已。因此,父母不应将这些看做是孩子的“大逆不道”,而应通过理智的分析,用科学的观点来合理地加以处理。

2、得不到尊重:孩子便要跟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已有了自己的意愿、观点和看法,如果家长对他们的意愿不予理睬甚至进行压制,那么孩子因得不到尊重,便会产生压抑、怨满和不服,造成与老子“对着干”的逆反行为。

秦晓莉,女,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班里担任中队长。秦晓莉的妈妈反映,秦晓莉以前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最近她发现晓莉“越来越不听话”了,“主意多得很”,经常像故意跟父母“对着干”似的,而且倔强得很,不肯认错和服输。

曾经有一件事情令父母伤心不已:晓莉的一位同学过生日,准备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到“肯德基”庆贺一番。晓莉的爸爸、妈妈心里不太愿意女儿跟那几位同学交往,认为那几位同学不求上进,而且,一贯节俭的他们也无法接受小孩子采用这种方式过生日,因此坚决不允许晓莉去参加。晓莉则认为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父母“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听劝告也很生气,威胁女儿说:“你可以去,不过,去了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没想到,女儿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们。”

尽管晓莉最后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她一直在跟父母怄气。晓莉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明白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儿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加,知识日趋丰富,自我意识亦随之增强起来。到青少年期,大多数孩子有了自己的意愿、观点和看法。此时,孩子的自我意愿若是得不到尊重的话,心中就会感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不服与怨恨。这对于那些性格懦弱、顺从惯了的孩子来说,一般不会流露于表面的;而对那些性格倔强、不愿俯首贴耳的孩子来说,他们就会据理力争,争出个高低来。

而家长呢,大都抱着不予理睬的态度,把孩子的意愿置于一旁。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哪来那么多道理可讲。这样,必将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你无视他的存在,他便会反抗,与你背道而驰。这就是孩子之所以喜欢与大人“对着干”的心理原因。

那么,针对这一情况,父母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1)树立正确的教子态度

对于需要逐步离开大人的怀抱、学会独立生活的孩子来说,拒绝甚至反抗大人的意愿是常有的事,是他们为发展自己的“力量感”而进行的斗争,是很正常的。

如果父母能转换视角,将孩子的“不听话”、“倔强”等行为看做是孩子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像力、安全感等的必经阶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信号,家长就会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是有价值的。同时,家长也能正确处理这类“力量的较量”事件,减少亲子之间的斗争,创造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产生“力量”感。

(2)尊重孩子的意愿

“争取权利”是孩子经常想追求的目标。孩子认为,如果他们顺从父母的命令,便是慑于权威而失去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这种恐惧心理激起他们努力争取权利的意愿。当自己的提议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时,心里反而激发起一股“倔强劲儿”,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不能听凭父母摆布;觉得父母对他的干涉是不尊重他。因此,父母应该经常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对话,允许孩子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

(3)与孩子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和孩子的倔强“较劲儿”,否则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可以平心静气地与孩子面对面地进行协商,以便求得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面对“代沟”冲突:以正确的方法处理与化解

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关口。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并非大逆不道,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冲突,并合理地处理和化解冲突。

独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对这些“准大人”仍采取强权态度,总是居高临下,喜欢命令孩子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这不但没有多大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假如父母能认识到这是孩子个性的表现,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需要,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的话,那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自然容易消除。

作为父母,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子方法,而且还要尊重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未成年人也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孩子也需要有个人的领域、个人的生活空间,包括他不想让别人哪怕是父母知道的内容,比如日记、信件,这些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我国已经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可以说,现在仍有很多家长对这些很淡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对孩子有教育的义务,自己就有权利去干涉孩子。他们随便翻阅孩子的来信、日记等,对孩子的人格及隐私权不予尊重,其实,这些都是违反有关法律的,其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最基本的就是平等,这样才能沟通。所以父母应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当成一个朋友,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懂事的小不点儿。父母应做到和子女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营造比较民主的家庭气氛,以缓和大人与孩子的紧张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试着抽时间与孩子聊聊天儿,耐心、专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的情绪,给他自主决策的机会。这样,孩子也就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对父母讲自己的心里话。渐渐地,那条横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便会日益缩小。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女儿成凤”,他们给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事无巨细都替孩子着想,恨不得一切包办代替,就像有的母亲所说:“我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可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

可是,做父母的不知道,有时太多的爱,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负担,它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而孩子为了甩掉这份爱,就可能对父母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尽量躲避父母所给予的爱。

而且,这种毫无节制的爱,也是对孩子成长空间的一种限制,将明显地扼杀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一句话,爱也会使孩子窒息。

因此,“爱”是需要讲究方法的。要做到理智的爱,最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在关爱中引导孩子成长。

前边所讲的甘肃少年晓琴的母亲经过对孩子十四条建议的体会,在与孩子沟通并理解后就转变了观点,表现了一种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新的认识与更博大的爱,她是这样说的:

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能有这样一个交流的好机会。其实,孩子,妈妈真的很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你可以去闯自己的世界,妈妈不反对,困了、累了到家里歇歇,受伤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回来,请相信无论你犯了什么错误,妈妈都一如既往地爱你,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人。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以这样的胸怀来对待孩子、来爱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冲突还会存在吗?

4、建立全新的家教理念:寻求消融亲子隔阂的最佳途径

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产生飞出父母樊笼的强烈念头,这是很正常的。

亲子间的矛盾和隔阂是客观存在的和无法回避的。消融这种隔阂的关键,是父母应当建立全新的家教理念,应采用民主的、开放的、交流式的教子方式。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便强烈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成为在人格上与父母完全平等的独立者,这种心理断乳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是比前一次更为彻底的解放。在这个特殊时期产生隔阂是难免的。

产生隔阂的原因在于:

(1)亲子隔阂产生的原因

父母形成人生观的历史时代与今天的孩子不同,而做父母的总喜欢用自己成长的经验教育和要求孩子,孩子则认为父母的经验过时了,更希望他们跟上时代的潮流。

①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孩子有很大差距,父母处处想以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要求自己的子女,孩子则更喜欢按时代的要求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②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是恨铁不成钢,子女则觉得父母的要求过高,有些要求并非合理,如晚上不许看电视,不让看小说……③出于对家庭、儿女安全幸福的考虑,父母大都安于现状,希望家庭稳定少变;处理问题喜欢思前想后,不愿冒风险。孩子则初生牛犊不怕虎,对现状不满足,力求改变现状,富有创新精神。

④父母即使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事事不放心,处处要干涉。孩子则觉得自己长大了,能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不需长辈一一指点、干涉。

以上分析说明家庭中客观存在着矛盾,这无法回避的事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与孩子难以和谐相处,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2)处理亲子隔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