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2380000000002

第2章 孩子不听话,父母心中难解的结(1)

孩子不听话令许多父母颇感头疼,然而,许多父母却找不出具体的方法。这里需要父母们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孩子对父母的话是否一概不听?孩子是采取什么方法来对抗父母的要求的?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完全合理?其实,对于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只要父母切实地把上述问题搞清楚了,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只有把孩子不听话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否则,只是感到头疼,甚至病急乱投医,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1.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心中的一大心病

孩子不听话是目前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工作闲余之时,大家坐在一起,每当谈论起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情况的无可奈何。

的确,目前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一些孩子主观性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事情对错,都要别人迁就才肯罢休,否则就顶撞父母。任性、逆反、大发脾气是这些孩子们的显著特点。

一位15岁的男生,从小没有养成做家务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较差。上初中以后,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帮家里做一些事情,但孩子却不会做,因而责备增多,有时打骂。到了初二期末考试时,孩子三门功课不及格,他认为自己成绩不佳是父母造成的,从此表现出对父母的强烈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对父亲。他不让父亲进他的房间,不许他动自己的东西,动辄就发火、骂人、毁物。一天,他用旧纸在厕所里点火,母亲劝止他,他就和母亲大吵起来,扬言要改名,单立户口,自己独立生活。

父母们经常会遇到上述类似的现象,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十分任性,他们脾气忒大,一旦自己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和他人发火,甚至闹个不停,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些孩子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火劲,对父母的要求和意见几乎是充耳不闻。在家里或学校里,明明自己有过失,却对老师、家长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横眉冷对,摆出一付唱对台戏的架式;还有一些孩子自负清高、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自己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墙,与大多数同学甚无往来。

面对执拗、对抗的孩子,一些父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少数父母用惩罚来对付孩子,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面对父母的惩罚,孩子又“变本加厉”,变得更加不听话。

2.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其逆反心理的反映

孩子不听话,就其心理根源来说,是孩子逆反心理在作祟。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孩子不但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父母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三个逆反期:

第一个逆反期是在三岁左右,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会逆向而行。这一时期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正确对待,孩子则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往往趋于软弱或优柔寡断。

第二个逆反期是孩子十来岁的时候,这时孩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时时处处想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所以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

第三个逆反期是孩子的青春期阶段,这期间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自主,但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父母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其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孩子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心理学家把孩子身上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做了如下几种区别。

一种是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父母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孩子执意表现出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种是情境逆反。所谓情境逆反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地布置学习任务),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所谓禁果逆反是指孩子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逃学去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属于禁果逆反。

第四种是自主逆反。所谓自主逆反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父母或老师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孩子或学生,等等,都会引起孩子或学生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或不理睬。

第五种是失衡逆反。如父母或老师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去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孩子或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失衡逆反。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孩子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老师、父母或同学。

3.科学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不听话

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是不是孩子不听话就完全不好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孩子不听话的利弊,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孩子不听话不仅仅只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1)孩子不听话积极的一面

父母眼中所谓不听话的顽皮孩子,往往有个人想法,如能加以适当引导,将会是一个很有主见与创造力的人。

欧美很多国家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显示,顽皮、好反抗、不听话的小孩,往往最具坚强的意志力,由于有坚强意志力,才更有坚定的立场,能以自己的判断力决定事情。由于孩子反抗父母时,一定要具有勇气,因此,这些孩子往往就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德国心理学家海瑟,曾追踪调查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及毫无反抗意识的孩童行为。追查至青年期,发现反抗力强的孩子,有85%生长成意志坚强、深具判断力的年轻人;没有反抗意识的孩子发展成意志力强的只有24%,大多数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青年。

不听话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并有一定程度的韧性。父母对这样的孩子,主要的是善于引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只要父母“爱之尽其才,策之尽其道”,那么,不听话的孩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千里马”。

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承认,在他们少年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怪癖,或也如爱迪生一样比较特立独行。正是他们在无意识中排斥与别人雷同,因此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确立起来。

由此可见,孩子不听话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父母,应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如果施以正确的引导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够使不听话孩子的优点得到保持并且更加闪光,进而使孩子发展为独立、自信、毅力坚强的人,从而能够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2)孩子不听话消极的一面

孩子不听话在具有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可能会导致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如一切以“我”为中心,对“我”所需要的,别人只能给予和迁就。严重时更会滋生出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和自私自利的更多不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