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业巨头们的无间道之战
2372800000004

第4章 国内巨头拼“内功”(2)

那么,美的空调业务收入怎么会超过格力呢?原因有二:一是美的的空调业务收入中包括外销和中央空调业务收入。二是美的变频空调业务增长迅猛。

定频家用空调领域,终端零售数据显示,2010冷冻年度美的的市场占有率为19.0%,格力为27.2%,双方差距明显。另一方面,2010冷冻年度国内空调的销量超过了4400万台,而变频空调的国内销量仅为600万台,那么,变频空调能帮助美的在多大程度上拉近与格力在国内市场上的差距呢?

尽管写作此文时,国内各个空调厂家尚未公布2010冷冻年度的销量数据,但是穿过各种数字的烟幕,可以看出,格力仍执国内空调市场之牛耳。

变频空调谁能笑到最后

对于格力未能在变频空调市场拔得头筹,董明珠并不看作是“失利”,因为她认为目前只有格力在变频空调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也许吧,问题是,消费者并不是专家,搞不懂180度正弦波、15赫兹、G—Matrik之类究竟是何物,而是在从众心理影响下跟风购买,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

那么,美的在变频空调市场能不能坐稳王位呢?

其实早在2008年,当美的以“买变频,选美的”的领导者形象横空出世时,我就认为格力必将是变频空调领域的王者。商战的本质是让品牌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从而获得认知优势。美的正是以此先声夺人,连续两年夺得国内变频空调桂冠。

新品类要用新名字。开创新品类的新品牌能使消费者清晰地认识到新品类的创新性、独特性、重要性,在心智中为它划出一块专属区域,加快新品类从老品类中分化出来的速度。反之,如果创建新品类的品牌还用老名字,新品类的成长就会缓慢得多。比如在海信1997年推出中国第一台变频空调,并且多年来几乎是独自在培育变频空调市场,在变频空调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60%,但在整个家用空调市场的份额却只有微不足道的5%。

营销是长期的游戏。变频空调要在中国市场成为主流还有一段路要走,虽然格力在变频空调上的布局比美的慢了一步,但它有足够的时间去赶超。不可忽视的是,格力是中国空调行业唯一的专家品牌,由此在消费者心智中从“空调专家”升级为“变频空调专家”并非难事,这也是格力在近年来的宣传中主打核心技术、“完美变频”的原因。

格力多元化危机

实际上,对格力未来能否成为变频空调霸主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格力本身,即格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制多元化的诱惑或压力。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一直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曾明确表态:“将一个空调产业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格力电器一年的技术研发费用就是20多亿元。如果我们要做几十类家电产品,都要做到全球最好,就会分散我们的精力与财力。现在,我们的战略很清楚,就是只将空调产业做成全球第一,我们不搞多元化。”

然而,朱江洪却出现了动摇。他在2010年7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们也在考虑未来增长点跨出空调的计划,而且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调研,如果调研结果允许我们进入,我们会毫不客气地进入冰箱领域,因为冰箱与空调都属于制冷家电领域。”

显然,时移事异,曾经偏执于专业化的朱江洪已经就格力的发展战略与董明珠有了严重分歧。

求大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大敌。董明珠说:“空调市场会一直存在,只是会不断有新技术出现,替代旧的技术。只要格力一直掌握核心科技,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空调行业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比如中央空调还有几百个亿的市场有待发掘”。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专业化才是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正道。定位大师阿尔·里斯说:“除了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并全身心地开展聚焦经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企业过上长久而幸福的生活。”董明珠说:“我希望格力电器是一个专业化企业,希望我们的人也有这种专业化的思想。”但承受着增长的压力,格力应该如何做,才能既保持专业化聚焦,又能满足一些人的多元化欲望呢?

出路应该是新的项目、新的品牌。也就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品牌,并且不要把新项目融入已有的空调事业中,而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新项目事业部。把新项目事业部作为独立的业务并启用新品牌绝对是必要的,它既能使格力品牌继续在消费者心智中成为空调的代名词,避免延伸产品线稀释品牌,又能使新老业务互不干扰,有利于新项目事业部施展营销才能,而且即使拓展新业务失败了,也不会对格力的空调专家形象有任何损害。

对格力的真正考验到了。朱江洪与董明珠将如何选择、妥协?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3Q大战的营销启示

·余不讳

360 QQ 企业 产品 互联网 营销

2011年,360与QQ大战,让互联网行业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对于360“出格”的手法,褒它的人说,通过挑战行业老大,360迅速出位,跻身一线互联网公司之列;贬它的人说,企业行事还是稳重一点为好,这种剑走偏锋的手法,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对企业形象没有好处。

这场惊天斗法到底给360带来多少好处与坏处,确实难以估算。不过值得我们问一问的是,奇虎凭什么敢向腾讯挑战?

公然叫板,产品好是靠山

依我看,根本的原因,在于奇虎的老总周鸿祎相信,自己有一个好产品—能给用户带来利益,受用户喜欢,所以在关键时候他敢于跳出来,与腾讯公然叫板。

把周鸿祎和360开发的产品回顾一下,确实让人不得不服—最初推出的3721搜索引擎,无疑为开创性的互联网产品,风行一时,只是在推广方式上误入歧途;改邪归正之后,推出360安全卫士,大杀流氓软件,亿万网民举手欢迎,中国互联网顿时干净了许多。短短两年,360安全卫士的市场占有率就高居安全软件首位。

至于360杀毒软件,就我本人来说,用过多种杀毒软件,也询问过多位朋友,大家都说360杀毒的速度就是快,不占用空间,不卡机,查杀的效果不比国内的几款杀毒软件差……这就怪了:那些老牌杀毒软件,专门干这一行十多年,怎么技术上却比不过一个出道才三四年的新手呢?是技术力量不够,还是管理上的官僚主义?

最要命的是,奇虎推出的这些产品,居然都是免费的。免费的东西比收费的还好用,这就更怪了!其实,周鸿祎是一个像跳蚤一样闲不住的人,但他对产品的要求却非常苛刻,经常连坐几天几夜研究产品,改进用户体验。他要求奇虎公司各个部门负责人,必须兼任360官网各产品论坛版主,随时解答用户的提问;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进行评估,看能否在下一个版本中解决。在很短的时间内,360安全软件就升级一次,逼得同类产品不得不隔三差五发布新版本。

事实上,周鸿祎与这次死嗑的对手—腾讯的马化腾非常像—都是程序员出身,非常注重产品,非常注重用户体验,注重细节的持续改进;而且,都非常执著,不管同行的评说。

再想一想,互联网的其他领军人物,不都是这样的特质吗?李彦宏不是吗?史玉柱不是吗?比尔·盖茨不是吗?

产品好,是互联网企业立身的基础。这里说的产品好,不是指完全的创新和根本的领先,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满足。只要产品好,市场推广差一点没关系,网民们会主动为你做广告;本钱少一点没关系,千千万万用户会迅速回报你—虽然每个人的贡献很少,但数量巨大;同行恶评、四面树敌也没关系,他们能把你怎么样呢?

营销要“因行业置宜”

说到这里,作为一个营销人必然要问,那是不是营销不重要了?品牌不重要了?定位不重要了?现在任何行业,都承受着市场饱和的压力,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IT和互联网也不例外。

当然不!营销当然重要,必不可少。但不要忘了,对用户(顾客)需求与用户价值的研究,对产品方向的确立与概念性开发,是营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营销的前端与源头。而要准确把握用户(顾客)的需求与价值,要摸清产品的研发方向,只有亲身沉浸到用户(顾客)的环境中,长时间地、设身处地地感受用户(顾客)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除此之外,所有的貌似系统的方法(包括专业机构的调研报告、市场一线的销售数据等)都没有用,甚至会干扰、误导你的判断。一个成功的企业,它的决策者必然长时间浸淫于某一行业,对用户(顾客)的喜好及其细微之处了然于胸。

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性—这个特性的根本之处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程度,以及消费需求的侧重点与消费者价值构成。不同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营销的不同地位与作用。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度(透明度)低、消费者价值构成中的心理成分比较高(标榜性消费),那么营销发挥的功用大,且侧重于4P中的渠道与推广两个环节;反之,营销的作用则相对较小,且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含商业模式)的设计与价格设计两个环节。

互联网产品是迄今为止所有的产品类别中,顾客识别度最高的产品类型之一,产品好不好,用户自己知道(原因是这种产品的功能明确、价格门槛低、消费者大量重复使用、口碑传播便利等)。所以,互联网产品很少有做广告的,广告投多了没用。另外,互联网产品由于其功能性强、且主要供个人私密性使用的特点,产品给消费者提供的精神附加值很小,企业没办法从精神层面满足消费者。这两大特性,决定了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朴实、产品优先、技术优先的行业,没有广告,没有定位,没有品牌个性,没有营销大师,注定是马化腾、周鸿祎等人的天下,注定新人辈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三星成功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范亮

三星 企业文化 产品 策略 设计 威胁

陆祖荣的“三步走”

还不到四十岁的陆荣祖现任三星电子A/V营业部营销总监,也是三星中国公司管理层中职务最高的中国人。在此之前,陆荣祖在国企熊猫干了10年,又在民营企业创维集团干了3年多,有着丰富的A/V产品的销售管理经验。

陆荣祖初到三星任职是在2001年,其实早在1999年三星就开始注意到陆荣祖这匹中国A/V界的黑马人物,并与之开始不断接触,两年后三星的真诚终于打动了陆荣祖,使其站在了三星的大旗之下。

“到三星的这次跳跃,我对经济上的因素就考虑得很少,我考虑更多是我的个人发展,我想三星的平台可能更适合我。”

“在三星我是中方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复杂的人事斗争,我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用工作业绩来展示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