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我可能不会结婚
2371400000001

第1章 我可能不会结婚(1)

♀ Escape Marriage♂

逃婚时代

--婚姻正在衰落,风光难续

【标签】 亚洲 女性 婚姻 逃避

穿着薄而透明的短上衣,戴着大大的太阳镜,以心理医生为职业,台湾人侯依邹(音译)看上去似乎不乏追求者。但是35岁的她早过了约定俗成的台湾社会结婚年龄上限。“这是个全球村,”她耸耸肩。“如果我找不到接受我年龄的台湾男人,我可以找其他地方的男人。”或许这可能。但由于侯女士仍然想要孩子,她也在想是否要使用精子库,或者向男性朋友求助捐献精子。她的想法代表了亚洲人家庭生活的全新观念。

西方的保守者喜欢说传统的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这一观点在亚洲更为普遍。家庭是儒家道德的中心,儒家认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修身”只有在家庭范围内才可以进行。在1994年的一次采访中,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经过几千年的王朝更迭,家庭成为唯一留存下来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组织。他认为,中华文化蕴含的一系列美德--“学习,学问,勤奋,节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支撑了亚洲的经济成功。他担忧如果发生家庭解体,那将构成新加坡的成功的主要威胁。

马来西亚现任总理马哈蒂尔·默罕默德(Mahathir Muhammad)则更进一步。在1995的与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合着的一本书中,马哈蒂尔比较了亚洲的对婚姻的敬重和西方的“打破现成组织,漠视婚姻、家庭价值观、老人以及重要传统习俗”。他说,“西方社会被单亲家庭、同性恋、非法同居等等现象整得千疮百孔。”现在他或许还可以这样总结,最近伦敦街头的暴力表明西方传统家庭美德的缺失,显示了亚洲持续的优越性。

实际上亚洲存在若干个有差别的家庭系统。简单来说包括:南亚传统上实行包办婚姻和早婚,婚姻由男人主导,大家庭具有重要地位。东亚的家庭系统也是男人主导的,但更注重小家庭;如今东亚已经抛弃了包办婚姻。在东南亚,女性从某种程度讲具有更多自主权。但是这三个系统都避免了诸多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西方家庭生活的社会变化。

南亚和中国仍然保持着几乎全民结婚,98%的男人和女人都会结婚。相比之下,在许多西方国家,30多岁的人有四分之一选择同居或从未结婚,新婚一半以离异终结。在亚洲,婚姻仍然是抚养孩子的普遍前提:2007年日本只有约2%的新生儿为非婚生。欧洲情况迥异:2008年瑞典55%的新生儿由未婚女性所生,冰岛这一比重为66%。

大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很少有或没有同居现象。日本是例外,70后的女性中约有20%表示曾与性伴侣同居。对于日本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在1987-2002年的调查中只有1-7%的单身女性表示和异性同居过。但这同美国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据2002年的一份盖洛普调查显示,18-49岁的已婚美国人中超过一半有过婚前同居。在很多西方社会,同居的增加抵消了晚婚率或离婚率的增长。这一现象还没有在亚洲发生。

亚洲传统观念还以其他方式存在。和西方人相比,亚洲人更愿意同意“女人的幸福在于婚姻”,更有可能认为女人婚后或有孩子之后应该放弃工作,更有可能反对婚前性行为。位于华盛顿的社会研究团队“皮尤全球研究”的调查报告指出,南亚和东南亚的穆斯林比其他地区的穆斯林更愿意认为家庭应为女性择偶。

然而,正如侯女士的现象所反映的,亚洲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性观念和婚姻观念和西方不同,金钱和现代化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压力同样残酷。只是在亚洲压力通过不一样的方式显现出来。西方的表现是离婚和非婚生子。在亚洲表现为晚婚、不婚以及(一定程度上)离婚增多。西方的变化也许更加激烈。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正经历着女性角色和传统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人们结婚越来越晚,往往比过去晚得多。在最富裕的地区--日本,台湾,韩国和香港--如今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9-30岁,男性为31-33岁。这已经超过了很多亚洲社会传统上要求的女性结婚年龄,还超过了西方。美国的平均结婚年龄是女性26岁、男性28岁。如果你把西方常见、亚洲较少的婚前同居计算在内,东西方的差距更加明显。一些亚洲国家三十年里平均结婚年龄增加了五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第二个变化就是,一部分人群中,晚婚还不算,有的甚至不打算结婚。2010年进入30岁的日本女性三分之一是单身。或许其中一半或者更多将永不结婚。2010年30-34岁的台湾女性中有37%是单身,35-39岁中有21%是单身。这同样高于英国和美国,35-39岁的单身英美女性比例只有13-15%.如果女性未婚进入40岁,她们几乎一定不会结婚或生小孩了。

亚洲人逃避婚姻是新近才发生的,颇引人注目。仅仅30年前,大多数亚洲国家单身女性比例只有2%.在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30多岁的未婚女性比例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盖文·琼斯(Gavin Jones)称为“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泰国,未婚进入40岁的女性比重从1980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12%.一些城市的未婚比例更大: 20%的40到44岁的曼谷女性未婚; 27%的30到34岁的香港女性单身。韩国的年轻人则抱怨女性“罢婚”。.

关于亚洲人的经验中,引人注目的不是西方同样存在的女性三十未嫁,而是她们虽然未婚,却很少同居。瑞典30岁后期(35-39岁)的单身女性比例为41%,高于亚洲。但那是因为作为社会准在的婚姻正在逐渐消失。瑞典女性仍然组建家庭哺育小孩,不过这是在单身状态下。亚洲不是这样。亚洲女性避免非婚生子和婚前同居,似乎过着比她们的西方姐妹更加独立的单身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同居和婚前性行为的状况也许被低估)。结论就是东亚不断扩大的未婚女性大军与其说反映了婚姻遭到解体,不如说她们在逃避婚姻。

高学历剩女来袭

【标签】 自主权 教育 就业 攀高枝 选择

大多数传统社会里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传宗接代,很少和浪漫爱情沾边。养育后代发生变化和婚姻发生变化相伴相生就不足为奇了。在东亚,女性的一生平均生育率从60年代的5.3,降到了如今的1.6,跌幅巨大。但是仍然存在的过时观念要求夫妻婚后立即要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性选择通过延迟生育减轻育儿负担--也意味着延迟了婚姻。

婚姻模式的改变也是女性受教育和收入状况得到提高而女性社会地位没有相应跟上步伐的结果。很多婚姻系统的显着特点是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几乎没有自主权。南亚的新娘几乎一到青春期就要被带入新郎家里。她们被绑在丈夫家里。有时妇女可能不能继承财产或者参加葬礼(这在中国尤为重要)。南亚的有些地方,在没有得到丈夫的许可下,妻子甚至不能带孩子去医院。

两股力量给予女性以更多的自主权:教育和工作。东亚的女性受教育状况在过去的30年里大幅改善,几乎拉平了和男性的受教育差距。女孩入学年数和男孩相当,15岁到24岁的男女两性文盲率相同(南亚不是如此)。如今韩国所有研究生学位的一半由女性获得。

教育改变了女性对未来的期望。在18岁就离开学校的泰国女性中,到40多岁时依然单身的比例是八分之一;但在大学毕业生中是五分之一。2003年在北京做的一份调查发现月收入5000-15000元的女性中有一半未婚。这一半人表示她们没有必要结婚,因为她们在金钱上可以独立。韩国人把这类女性称为“金姐”(golden misses)。“为什么我必须安定下来,过着准备豆腐汤的生活,就像我妈那样?”有人这样问道。

单身率随着教育的普及逐渐攀升。中学以下教育程度的女性最可能结婚,中学教育程度的女性其次,大学教育程度的女性可能性最低。这一模式和欧美截然相反,在欧美,与仅为初中学历的女性相比,大学学历的女性结婚更普遍。

教育的普及减少了女性结婚意愿有两个原因。第一,单身在较高教育程度的女性中总是更为流行。既然高等教育程度的女性增多,婚姻自然也减少。城市的结婚率也更低。随着教育可能得到持续改善,城市化继续推进,更多的女性将加入到结婚意愿最低的高学历者或市民的行列。

第二,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潜在择偶对象就越少。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女性一直被允许甚至被鼓励攀高枝,即嫁给收入、教育水平更高的男性。攀高枝在过去女性不能接受教育、女性识字率低的时候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今很多女性在学校表现和男性一样好甚至更好,那些处于顶端的女性--像“金姐”--发现婚姻市场不再那么受欢迎了。不是可供交往的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减少了,就是收入更低的男性对她们的赚钱能力(以及高智商)感到不安。就像新加坡的李光耀说的那样:“亚洲男人传统上更愿意拥有一位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妻子。”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新加坡女性未婚率高得离谱:30岁到34岁的大学程度的女性中三分之一是单身。

更好的教育也使得改变婚姻的另一重要趋势--女性就业--成为可能。亚洲的经济奇迹和一大批女性成为正式劳动力息息相关,并互为因果。在东亚,三分之二的女性拥有工作,这一比例非同小可。在东南亚这一比例为59%。韩国的20多岁女性的就业率(59.2%)最近超过了同龄男性(58.5%)。女性就业的热潮伴随着日韩企业的终生雇佣制逐步解体,曾经的终生雇佣制,确保了单个男性劳动力的收入就可以支撑起整个中产家庭,如今还需要加上妻子的收入。

正常情况下,拥有工作增加了女性的自主权。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不嫁人。但是这和西方社会明显不同,西方女性未必会选择工作而不选婚姻,相反地,她们会努力平衡工作要求和家庭需要之间的矛盾。

亚洲不一样的地方似乎在于女性要承担的婚姻负担比例过于沉重--降低了家庭生活相对于工作的吸引力。当然这只是亚洲女性自己这样认为。对婚姻态度的调查中意见分散并多有保留。但不管是真是假,一份2011年关于日本三个最大城市的调查显示,只有三分之二的妻子表示对婚姻感到满意,比例远低于她们的丈夫;美国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在调查中往往要更高,夫妻双方意见也更为一致。这也许是因为美国离婚更加容易,陷入无爱婚姻的人更少。或者与日本人刻画的所谓“工资男”丈夫形象有关,日本丈夫白天长时间工作,夜晚和周末都忙于社交,而备受冷落、满腹怨气的妻子不得不在家带孩子。

不管是何原因,这个问题不局限于日本。台湾一位有名博主--Illyqueen最近在博客中咆哮:“年过30的‘妈妈的男孩',没有困难,没有家务活……失去了兑现承诺的能力(如婚姻承诺)。”如果亚洲女性确实对婚姻的态度负面悲观,那么她们更愿意选择工作而非丈夫,或者为追求事业而推迟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