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好这辈子(MBook随身读)
2369400000003

第3章 做事篇 积极进取,活出从容

)第一节 【冯友兰】做事贵在坚持不懈

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只执著于一点,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物极必反,将事做到恰到好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

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朴实道理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

人生折射

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因为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晋国经过常年的争霸战争,国势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为营,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赵、韩、魏,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野心不小,对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视眈眈。于是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其实是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霸占其这些土地。

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

智伯瑶围攻了晋阳城两年多也没有攻克下来,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办法——把绕过晋阳城向下流的晋水向西南边引来,就可以淹了晋阳城。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智伯瑶得意得昏了头,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显摆他的金点子。韩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正好提醒了他们:说不定有一天他们也会遭此厄运。

正好赵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韩、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决定反过来结盟攻打智伯瑶。可怜的智伯瑶还在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被赵襄子一刀砍下了脑袋。赵襄子还是觉得不解气,又把智伯瑶的脑袋做成沥水用的容器,“夜壶”这项发明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太会遭遇如智伯瑶的悲惨下场,但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承受“过度”所带来的后果。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个故事: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但这位黄公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谦虚”地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致他两个女儿的“丑陋”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求聘。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

齐国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他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唯一的办法便是把握好物极必反中的那个“极”。这个“极”的界限究竟在何处,冯友兰先生作出了回答:一个可以适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无法划出来的。就像我们平常吃饭,吃得适当,就对身体有益,吃得太多反而会生病。究竟什么样的分量才算合适,那是因人而异的。

智慧点拨

或许我们无法明确每件事的“极”在哪里,但只需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的。只要用心把握,照着平易的大路走,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一样能避开物极必反的魔咒。

跨越障碍,坚持就是成功

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汇,但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他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才收获了在哲学领域的成功。

其实,他曾经历的也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做一个开始的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逐渐地发展下去时,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

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便是退缩与放弃,成功就此夭折。冯友兰先生则不同,他和其他获得成功的人一样,面对诸多的阻挠与困难,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迎来了期望中的成功。

人生折射

他5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4岁时从格林伍德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在农场干过杂活,干得很不开心。他当过电车售票员,也很不开心。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但军旅生活也不顺心。服役期满后,他去阿拉巴马州开了个铁匠铺,但不久就倒闭了。随后他在南方铁路公司当上了机车司炉工。不料,在得知太太怀孕的同一天,他又被解雇了。接着,有一天,当他在外面忙着找工作时,太太卖掉了他们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随后经济大萧条开始了。他没有因为老是失败而放弃,而是一直非常努力。

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后来因生计所迫放弃。他卖过保险,也卖过轮胎。他经营过一条渡船,还开过一家加油站。但这些都失败了。有人说,认命吧,你永远也成功不了。

有一次,他下定决心躲在弗吉尼亚州若阿诺克郊外的草丛中,谋划着一次绑架行动。他早就观察过那位小女孩的习惯,知道她会在下午两三点钟从外公的家里出来玩。同时,他又深深地痛恨着此时的自己。可是,这一天,那位小姑娘没出来玩。因此他还是没能突破一连串的失败。

后来,他成了考宾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要不是那条新的公路刚好穿过那家餐馆,他本会在那里取得一些成就的。接着他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到了晚年还无以为荣的人。成功之鸟,总是在不可企及的地方向他拍打着翅膀。

他一直安分守己——除了那次未遂的绑架,但他只是想从离家出走的太太那儿夺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母女俩后来真的回到了他身边。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都过去了,而他却一无所有。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还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政府很同情他。政府说,轮到你击球时你都没打中,不用再打了,该是放弃、退休的时候了。他们寄给他一张退休金支票,说他“老”了。

那时,他身上的一种东西愤怒了、觉醒了、爆发了。

他说:“呸!”

然后,他收下了那105美元的支票,并用它开创了新的事业。而今,他的事业欣欣向荣。而他,也终于在88岁高龄大获成功。这个充满毅力、到了该结束时才开始的人就是哈伦德·山德士,肯德基的创始人。他用他的第一笔社会保险金创办的崭新事业正是肯德基。

山德士正是凭借着不懈的追求,才换来了成功的人生。其实,胜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坚持哪怕只有一分钟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冯老为生计而转学法科,如果当初冯老在哥伦比亚大学中途放弃,如果当初冯老因社会环境而停下学术的脚步,便一定没有后来的学术成就了。所以即使精力已经耗尽,能用最后残存的一点点能量支撑下来的人,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智慧点拨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很令人扼腕。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便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第二节 【胡适】不做“差不多”先生

敢为天下先

胡适先生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正是在他的提倡下,才有了我们现在平实易懂的白话文,而不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还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开文学革命的先锋。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胡适先生毅然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身姿,担当起唤醒国民清醒意识的重任。为了消除当时人们身上的奴性,造就独立、自由的人格,把人从封建伦理、天命中解放出来,胡适先生主张救国必先启蒙、必先救人,“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这句话便在胡适先生的笔下流出。为把妇女从封建道德伦理中解放出来,胡适先生认为中国的衰弱是因为对女人的压迫,比如裹小脚、守贞节等。为此,胡适极其激烈地反对贞操问题,勇敢地呼吁人们“打破处女迷信”,在那个时代,这种声音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人生折射

众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的伟大人物,都具备此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鼎鼎大名的中国宋氏家族也曾以此作为教育子女的一种理念。

宋嘉树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主张任由孩子的个性发展,锻炼她们的体魄和意志,并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他多次对别人说:“只要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400万超人,中国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

秉承此种理念,他将年纪尚幼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书,使她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他更是鼓励她们做“叛徒”,大胆地想,大胆地冲破阻力,坚持自己的理想。

最终,宋氏三姐妹果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不平凡的女性。这种成就和辉煌与宋嘉树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往往都是靠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就了一番事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出有益社会和自身发展进步的创举,在我们年轻的舞台上,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

智慧点拨

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敢为天下先,这是一种胆略,是一种做事智慧。只有敢于走在时代的前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成就精彩的人生。

莫学“差不多”先生

胡适先生为人处世一向豁达随分,深得时人尊敬。但在做事上,胡适先生又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用生动的笔调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差不多”先生,告诫我们做事需细致严谨,否则将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人生折射

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和“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工作差不多就行,生活差不多就过得去,身体差不多就可以的。其实,胡适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要告诉“差不多”先生们:不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里,都不能有这种“差不多”的思想。

夏青是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毕业生,1990年,她从播音系毕业。作为播音系的学生,能够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是最好的出路。夏青在中央电视台实习,而且希望到这儿工作,可到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不止她一个人。

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央电视台有20多公里,每天早晨,她5点多起床,6点多第一拨离开学校。在赶着去城里上班的人群中,她是其中一个;顶着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夏青。很快,台里便安排夏青播体育新闻了。

那是4月份的一天,风挺大。录了像,晚上6点多就可以走了,回到学校已经晚上8点多了。忽然,夏青想起一个字:镐。那个时候韩国下棋的小伙子李昌镐还不是很有名。“镐”有两个读音,一是“gǎo”,一是“hào”。夏青想,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就问老同志这个字怎么读。老同志很果断地说:“李昌镐gǎo,李昌镐gǎo!”实习生就跟着来吧,夏青就念:“李昌镐gǎo……”回到学校,夏青还在琢磨这事儿。买饭的时候,跟同学磋商,同学说,应该念“hào”!夏青说:“我也觉得应该念‘hào’。”回到宿舍查字典,发现“镐”在作地名的时候应该念“hào”,但没有注明在作人名的时候应该念什么。她还是拿不准,又给一个老师打电话,老师说:“念‘hào’,没错!”上学的时候,夏青都把一些播音员念白字、错字的经历当笑话讲。夏青想,念错字让人当笑话讲也就罢了,但自己正实习呢,出这么大一个错,这还了得!她也不吃饭了,急忙往回赶,风呜呜地刮着,赶到电视台,已经是晚上9点50分了。夏青顾不上休息就来到三楼的播音室,把录像带取出来,找到播音员,把“gǎo”改成了“hào”,还不放心,一直看着播完,才放心地走了。

在电梯间,夏青碰到了杨台长。电梯间里就两个人。夏青知道这是杨台长,就主动打了招呼:“杨台长,您好!”

“啊,小姑娘,怎么这么晚才走?”

夏青有点不好意思了,她低声回答:“有一个字念错了,我回来改一下。”

杨台长说:“你住哪儿啊?”

“住广院。”

“啊,很辛苦啊!”

“没办法,念错了字,就要回来改。”

“好好好,小姑娘工作很认真。”

到了大门口,杨台长上了专车,夏青挤上了公共汽车。最后,在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五个学生中,只留下了夏青一个。

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时光短暂易失,没有比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更加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了。不管我们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更好呢?结果也许是重要的,但与过程相比则算不上什么,人生原本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将其做到最好。

智慧点拨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人生没有虚度,而且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中富有了巨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从现在开始就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不做生活中的“差不多”先生。我们认为的“差不多”,往往在事实上“差很多”。我们只有抱着凡事都要认真的态度,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以一种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来面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节 【南怀瑾】弱水三千,取其一瓢

做事,有时只需执著于一点

南怀瑾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学大师,他的学问融汇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兼具“诸子百家”之精髓。

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人如果对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那么他将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人生是不可能被人完全掌控的,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需太过执著。有些事物就像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有时我们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实际上往往什么都把握不住。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执著于一点,然后坚持下去就足够了。

人生折射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流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样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智慧点拨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这条小河一样,既想要保留自己原有的,又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像这条小河一样,既然以越过沙漠为目的,那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坚持,专心一意为目标而奋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只执著于一点,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耐心等待,步步为营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夏到莒父做宰辅,问孔子如何施行政策。孔子笑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南怀瑾解释说:孔子告诉子夏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事情很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做事要摆脱速成心理,步步为营。

人生折射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时常会“欲速则不达”,放眼社会,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背道而驰。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的。

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修习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性格浮躁,做一件事情总恨不能马上做好。追求效率原本没错,然而,一旦过分追求,便会丧失做事的目的性,最终一无所成。因为太过急功近利,必定造成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盲从世俗,胸无大志,心胸狭窄,认为好吃好穿好玩乐便就是好。而为了吃穿玩乐,人就变得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成天绞尽脑汁投机取巧,什么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灵魂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人只能终日大汗淋漓、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最后一无所获,更别说享受了。我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位成功者,他们都不是通过以上的途径来完成工作的。作家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了艺术的内涵,运动员因为急于求成会有违规行为。为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或许短暂地得了名利,但今后呢?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便会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

南怀瑾力诫急于求成,希望世人学会等待。因为只有知道如何等待的人才具有深沉的耐力和宽广的胸怀。行事绝不要过分仓促,也不要受情绪左右。能制己者方能制人,在到达机会的中心地带之前,不妨先在时光的太空中漫游一番。明智的踌躇不定可使成功更牢靠,使机密之事能开花结果。

1910年,28岁的他只是一个从耶鲁大学中途辍学的木材商人。有一天,他在观看了一场飞行表演后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飞机改造成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呢?自此,他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研究飞机的构造。因为那时飞机只处于启蒙时期,驾乘飞机只是少数人用以娱乐、运动的一种昂贵消费,所以当时科学界对他提出的所谓“发展航空事业”嗤之以鼻。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飞机制造。

20世纪20年代,他觉得替美国邮政运送邮件将会是一桩赚钱的生意,于是决定参加“芝加哥—旧金山邮件路线”的投标。为了赢得投标,他把运输价格压得非常低,反而引起了专家们的怀疑,他们认为他的公司必倒闭无疑,甚至邮政当局也怀疑他能否撑得下去,要求他交纳保证金才肯签约。但他自信满满,他对公司所研制的飞机重量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不出所料,他的邮件运送业务开始获利,很快,他从运送邮件发展到载运乘客。

二战结束后,航空工业空前委靡,他的公司也停产了。为谋生计,他不得不转为制作家具,但仍想方设法供养着公司的几个重要骨干,以保证飞机研发计划能继续进行。他身边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大部分人认为他太过狂热、不切实际,但他坚信,航空业终究会柳暗花明,他说:“我可以预见未来……”

他就是这样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今天,这个自以为是的人所创立的飞机制造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用飞机制造公司之一,他便是闻名全球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波音。

俗话说得好:“只要给我时间,我一个顶两个。”命运对有耐心等待的人给予双倍的奖赏,获取难得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它们的折磨不屑一顾。你对它苦苦寻觅却不见踪影,说不定放下之后转瞬即来。

智慧点拨

要想比别人看得远,我们就要比别人有耐心些;要想比别人走得远,我们就要比别人想得远些。一个想掌控未来的人,就应该不过于急于求成,并在不断失败中学会等待,否则,只会陷入眼前的困惑中,想不开、走不出,不仅会减缓成功的速度,也容易多走弯路,甚至遭遇险情。

)第四节 【季羡林】做事要有创新

优柔寡断要不得

中国有个成语叫“三思而行”,意思是做事之前要多考虑几遍,这样行动之时才会有把握,才能更好地把事情做好,不出错。但是季羡林却不是很同意这种观点。他觉得,必要的考虑是可以的,不考虑就做事是莽撞,是没有头脑;但只知道考虑,甚至考虑清楚之后还要多想几遍,这就是优柔寡断,会误事。季老提到自己时说:“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来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仍不见行动。”

这就是季老多思的后果。太多的无谓思考,容易使人丧失判断力和行动力。

人生折射

年轻的皮柏是纽约邓肯商行的职员。有一次,他去古巴的哈瓦那采购了鱼、虾、贝类及砂糖等货物。返回时,轮船停泊在新奥尔良,他信步来到嘈杂的码头。码头上,黑人正在忙碌着上货、卸货。这时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想买咖啡吗?”那人是往来于美国和巴西的货船船长,受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运来一船咖啡,没想到回来后美国的买主已经破产,他只好自己推销那船咖啡。只要给现金,他可以以半价出售。

皮柏考虑了一会儿,决定买下这些咖啡。于是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与邓肯商行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有的职员劝他谨慎行事,因为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的咖啡是否同样品一样,就不好说了,何况以前还发生过船员欺骗买主的事。但皮柏并未动摇决心,他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全船咖啡,并发电报给邓肯商行,说已买到一船廉价咖啡。然而,邓肯商行回电严加指责,不许皮柏擅自使用公司名义,要求他立即取消这笔交易。皮柏只好发电报向伦敦的父亲求援。在父亲的默许下,皮柏借用父亲的户头偿还了原来挪用邓肯商行的金额。他还在那名船长的介绍下,买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皮柏赌赢了。就在他买下咖啡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大量减产,价格一下子猛涨了两三倍。皮柏大赚了一笔!皮柏的全名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也就是后来的美国金融界巨擘——摩根集团的创始人。

做事求稳没有错,但过于寻求稳妥,势必会造成性格保守,不敢开拓,缺少魄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遇事要尽量果断地作出决定,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就不要犹豫和怀疑,要勇敢果断地去做,这样才能更加接近成功。英国当代著名军人基钦纳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位沉默寡言、态度严肃的军人勇猛如狮、出师必胜,一旦他制订好计划,确定了作战方案,就会集中心思运用自己惊人的才干,镇定指挥,绝不会三心二意地去与人讨论。在著名的南非之战中,基钦纳率领他的驻军出发时,除了他的参谋长外谁也不知道要开赴哪里。他只下令,要预备一辆火车、一队卫士和一批士兵。此外,基钦纳声色不动、滴水不漏,更没有拍电报通知沿线各地。他究竟要去哪里呢?士兵们也不知道。

战争开始后的有一天早晨六点,基钦纳忽然出现在卡波城的一家旅馆里,他打开这家旅馆的旅客名单,发现了几个本该值夜班的军官的名字。他走进那些违反军纪的军官的房间,一言不发地递给他们一张纸条,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命令:“今天上午十点,专车赴前线;下午四点,乘船返回伦敦。”基钦纳不听军官们的解释和辩白,更不听他们的求饶,只用这样一张小纸条,就给所有的军官下了一个警告,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这位驰骋沙场、百战百胜的名将非常自信,做起事来专心致志,富有创意和魄力,也极富判断力,行动果断,为人机警,反应敏捷,每遇机会都能牢牢把握、充分利用。如果不是这样,他可能会打许多败仗。

所以,如果你想像他一样的成功,遇事果断,行动敏锐,思考问题时就不能优柔寡断,一旦考虑清楚就要立即执行。

智慧点拨

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想两次就可以了。如果再考虑第三次,很可能就会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必要的,但过于谨小慎微就大可不必了。

没有新意,别写文章

一般说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往往只谈一个问题、一个新问题,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读过以后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自己也产生了新意,然后写成文章,让别的学人也受到启发,再举一反三。如此往复循环,学术的进步就寓于其中了。

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季老的观点从题目上就一目了然:要创新,不要守旧。季老觉得,只有创新,文章才有活力和生命力。除此之外,季老还在另一篇文章中阐述过对学术创新的看法。他说:“学术研究,必随时有新创获,这样学术才能前进。如果每个学人都固守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学术必然会原地踏步,毫无进展,学术研究也就根本没有意义了。”

季老说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是做事却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就自己,改变命运。

人生折射

波奇曾从事过沉船寻宝工作,在遭遇那只高尔夫球之前,他的日子过得很平凡。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只高尔夫球因为打球者动作的失误而掉进湖水中,霎时,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机会。他穿好潜水服,跳进了高尔夫球场的水障湖中。

他惊讶地发现,湖底足足散落堆积了成千上万只高尔夫球。这些球大部分都跟新的没什么区别。球场经理看了这些球后,答应以10美分一只的价钱收购。他这一天捞了2000多只,得到的钱相当于他一周的薪水。干到后来,他每天把球捞出湖面,带回家去让雇工洗净、重新喷漆,然后包装,按新球价格的一半出售。

不久,其他的潜水员闻风而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多了起来,波奇干脆从他们手中收购这些旧球,每只8美分,每天都有8~10万只这样的高尔夫球送到他的公司。现在,他的高尔夫球回收利用公司一年的收入已达800多万美元。

对于掉入湖中的高尔夫球,别人看到的是失败和沮丧,波奇说:“我主要是从别人的失误中获得益处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赢得宝藏的机会。但是,机会往往垂青那些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会抢占先机,获取成功。

敢于创新的人,往往是那些敢于与他人走不同的路的人,在新路上,才能走出新的希望和梦想来。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便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那是一个局部的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却是干的,那有什么稀奇的呢?”

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说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可说是局部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就这样,弟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没有个完。

最后,禅师看时机已到,就为大家揭开了谜底:“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的话题,且执著得过分厉害。其实,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故事虽然简单,却让我们明白: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问题的实质越来越远;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我们常常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流行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要知道,成功总是靠创新取胜的,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你才能采撷到丰硕的果实。

智慧点拨

开阔你的心界,就能学会创新。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的人所独有的。谁有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拒绝创新,谁就可能平庸。一个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可能拥有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