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好这辈子(MBook随身读)
2369400000002

第2章 做人篇 坚持本性,活出自信

)第一节 【章太炎】敢想敢做,百折不回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做人就要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看到章太炎这三个字,人们就会想起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鲁迅、钱玄同……这些历史名人都是他的弟子。章先生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其著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海内外,他曾点名骂光绪帝,招致牢狱之灾;后来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刊》的主编,提如椽巨笔,行惊天之文,指点江山,叱咤风云,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人物,却有着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绰号——“章疯子”,而他本人非但不对此表示反感和愤慨,反而欣然接受。他还曾这么调侃自己:“兄弟我是一个神经病。”他公然宣称“才典功业,都是神经病里流出来的”,并在东京留学生会为他举办的欢迎会上说:“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章太炎当年呼吁“逐满独立”、“推翻满清”、“光复汉族”,时人视为大逆不道之惊世骇论而群相侧目,目之为“疯癫”、“神经病”云云,章太炎也因此几陷囹圄,几乎招致杀身之祸。但章太炎依然执著,“兄弟是凭他说个疯颠,我还守我疯颠的念头”。

但从章太炎先生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章先生是“疯子”,那么他不是真的疯,这种疯和鲁迅先生《长明灯》中的“疯子”一样,因为不被世俗理解和触动了某些反动势力的利益才被误解和污蔑为“疯”,这“疯”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蕴含着呐喊着前进的不屈力量。诚如章太炎先生自己说的:“独有兄弟却承认我是疯癫,我是有神经病,而且听见说我疯癫、说我有神经病的话,反倒格外高兴。为什么缘故呢?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算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

人生折射

一个人如果没有类似“疯”的这种“神经病”,不敢想前人所未想,不敢做前人所未做,只是抱残守缺,毫无创新,那么他肯定不会有大学问;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神经病”,一遇到困难的阻隔、流言的诋毁便打退堂鼓,没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勇气,不能孤行己意,那么他肯定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J.保罗·格蒂是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一位最走运的人,在早期他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他上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应该当一位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工作。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俄克拉荷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改行加入到蓬勃发展的石油业。年轻的格蒂是有勇气的,但不是鲁莽的。如果一次失败就足以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的话,这种冒险的事他从来没有干过。他头几次冒险都彻底失败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为他打下了幸运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是走运吗?当然。然而格蒂的走运是应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错。那么格蒂怎么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事实。“总是存在着一种机会的成分的,”他说,“你必须乐意接受这种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喊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往往是缺乏创造力和意志力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张扬个性的人,他们有的以穿奇装异服为个性,有的以出口成“脏”为个性,甚至还有人以打架斗殴为个性……张扬个性并不是穿时尚的衣服、拥有最时尚的物品,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真正张扬个性是要做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个性中必须包含了一种建设性的东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反思个性的真正含义。正如章太炎先生的“疯”中包含的是他敢想敢做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显现出的是他革命家的胆识和国学大师的智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要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发掘出自己的潜力,真正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智慧点拨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可能”驻扎在我们的心头,无时无刻不吞噬着我们的理想和意志,让我们一步步在“不可能”中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越来越遥远。其实,有太多的“不可能”只不过是一只只“纸老虎”,只要我们拿出勇气来主动出击,那么,“不可能”也会变为“可能”。敢想敢为、百折不挠就是我们在走向成功之路上最有力的助手。

“大独必群”,孤芳自赏要不得

章太炎先生有一句名言:“夫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这里的“独”不是离群索居的孤芳自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优游于天地之间的“独善其身”。章太炎先生眼中的“大独”是在“群”中、在集体中的“大独”,用现在的话来讲,“大独”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而“群”自然就是群体、集体。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出的启示就是: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物,必须学会融入集体,利用集体的优势来成就自己“大独”的理想。

人生折射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群体,任何人都无法独立生存。一个人的能力即使再出类拔萃,如果他是一个离群索居之人,那么他绝对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一个人的能力即使不算优异,但若他学会融入集体,借助于“群”的作用,那么他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楚霸王项羽,出身贵族家庭,他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遂立志要学“万人敌”(以一人敌万人的智谋),于是跟从叔父学习兵法。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力拔山兮气盖世”就是形容他的武艺高强。年轻时的项羽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与项羽相比,刘邦在四十岁时还是一事无成,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长。这位布衣出身的汉高祖在年轻时,还是一个市井之中的无赖。他长得没有项羽英俊潇洒,更没有项羽武艺高强,也没有项羽那么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说,年轻时代刘邦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然而,最终登上皇位的人,却是他这样一位小混混。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呢?

后来,史学家们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项羽虽然优秀,但他的“大独”理想是建立在“群”之外的,而刘邦虽然不怎么优秀,但时势造英雄,他是在“群”中一步步被推为“大独”的。项羽的确武艺高强,用兵也非常有术,“破釜沉舟”的典故就是用来形容他的军事才能的,然而项羽总是仗着自己的个人能力,忽视了他部下们的作用。正如原来本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所说:“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对待自己的部下,该给的封赏又十分吝惜,只凭借自己的匹夫之勇,自然不可能成就帝王的霸业。”而刘邦呢?虽然本领不怎么样,用刘邦自己的话来说,“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谋不及陈平”,然而这些人才都能为刘邦所用。这就说明了一点,刘邦是一个群中的“大独”,一个懂得充分利用“群”的力量的人。

最后历史的进展也正是如此。鸿门宴后,项羽再也没有了杀刘邦的机会,反而逐渐被刘邦赶超,最后在垓下决战之时,英雄一时的西楚霸王谱写了“乌江自刎”的悲歌。

这就是历史的明证,项羽的悲剧正好印证了章太炎先生的“不群非独也”。

智慧点拨

我们要学会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获取自己不断进步所需的帮助和支持,唯有如此,学会在“群”中做一个“大独”,那样我们不但能活出自信,享受“大独”的快乐,更能够让自己得到周围人的爱戴。

)第二节 【鲁迅】人不可没有骨气

没有空气可活,没有骨气不可活

说起鲁迅先生的骨气,相信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连伟大领袖毛泽东都称赞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通过“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诗,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同黑暗势力斗争、斗争、再斗争的钢铁战士。先生写出了许许多多振聋发聩的著作,通过不断“呐喊”唤起当时“彷徨”的人民起来斗争。“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便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所以在当时的青年以及许许多多后人的眼中,鲁迅先生是中国最有骨气的人。

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人生折射

现在的时代变了,但是“人不能没有骨气”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而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年纪轻轻便迷失在物质享受中,毫无骨气可言。

在大街上,我们经常看见一群学生模样的人,跟着一个所谓的“大哥”横冲直撞,而且左一句“大哥”、右一句“大哥”地喊个不停。在网上,我们看到一段真实的视频: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在同是一群中学生模样的人的吆喝和威胁下,叫他们自己打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叫他们跪下就跪下,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又会经常发现“校园暴力”的报道,当记者采访一些学生对那些具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有什么看法时,很多人竟然觉得那是一种潇洒,觉得能跟某某人混是一种荣耀……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这些毫无骨气的青年,你能想象他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一个人不能没有了骨气,就好比一个人不能没有空气一般。没有了骨气,你就是别人的奴才,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往今来,有骨气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从“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到李白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及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都是一个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是真正挺起脊梁的大丈夫。

智慧点拨

骨气好比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一旦没有了它,你将失去一个人称之为人的资格,你的人格将因为“缺氧”而“死亡”。骨气无价,一个人失掉了骨气,做人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没有空气不能活,没有骨气不值得活”的道理。做人要在内心涵养一股骨气,当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要挺起自己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展露个性,做个“叛逆的勇士”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辞)》中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绝不苟合、抗争到底的个性锋芒。他这么写道: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先生将自己比作野草,因为野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将黑暗的反动势力比作地火,表达了自己就算被火焚烧也毫不畏惧的勇气。这其实就是一种锋芒毕露的个性,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正是这种个性,让鲁迅先生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嫉恶如仇,他的形象总是那么铁骨铮铮。鲁迅先生锋芒毕露的个性,就是勇者的一张鲜活的名片。

人生折射

在《淡淡的血痕中》鲁迅先生还写过这么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可见叛逆并非全是坏事。叛逆有时候是个性的代名词。在黑暗的时代,你敢于叛逆,敢于展现自己对黑暗势力不满的个性,敢于表现出与逆来顺受的人们的与众不同,你就是一个值得人爱戴、尊重、敬畏的人。而你的叛逆、你的个性,将震慑那些腐朽的没落者,让那些奴颜婢膝的软弱者感到羞愧。

叛逆不是教你离经叛道,不是教你胡作非为、无视社会公德,而是展露真实的自我。当今的时代,呼唤的就是敢于展现自我风采、敢于表现自我个性的“叛逆的猛士”。

2005年超级女声中的冠军李宇春的成功,就依赖于她与众不同的个性。

可能看过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朋友们都清晰地记得:李宇春论长相可能没有叶一茜等超女漂亮;论唱功可能不是张靓颖等超女的对手;论身材李宇春长得甚至有点像男孩子……然而,李宇春却一直以最高的票数稳居超级女声的榜首。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北京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宋柯曾这么评价李宇春:“我就感觉,我的眼睛就离不开李宇春。这一屋子有一百个人,你老想看她,不想看别人,或者别人看两眼就不想看了。或者她一上舞台你就一直盯着她看,脑袋不会想别的事。”一语道破了李宇春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而声乐泰斗金铁霖就曾直言指出李宇春唱功欠佳,一语掷地地说:“她能成为全国歌星是个性的成功。”

李宇春长相不是很美丽,李宇春唱功不是很精湛,然而现在李宇春很红很出名。为什么?就是因为她将自己锋芒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新时代的我们不要再压抑自己的个性了,快乐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做个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叛逆的猛士”吧!

智慧点拨

这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成功人士比比皆是,他们有的靠精湛的技艺,有的靠非凡的口才,有的靠灵活的处世方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众不同”。他们之所以成为卓而不群的成功一族,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不同于一般大众的特质。因此,新时代的我们要勇敢亮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我的风采。这个时代需要个性,成功需要与众不同!

)第三节 【林语堂】做人要有点儿丈夫气

做文人要带点儿丈夫气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做文人要带点丈夫气,带点儿胆量。说自己胸中的话,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这就是文人的身份。”他还说:“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我觉得看一个文化,就要看在这个文化里长大的人是变成怎么样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比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艺术、哲学、文学和物质生活——都变得毫不重要了。”

可见,林语堂先生认为做人是第一位的,做文人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带点丈夫气来写文章,这才是文人应有的身份。

人生折射

西方有句话说道:“一个人即使驾着的是一只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的摆布,而会有选择方向的主见。”

像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文人胡兰成,文笔优美,充满灵性,堪称才子。但他在做人上却不能让人认同。

1936年,发生了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受到了军法审判。可他的政论暗藏玄机,引起了暗中窥觑者的注意,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开始约他撰稿。他的文章发表后,马上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刊物的青睐,当即翻译转载。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胡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了一篇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的赏识,立刻被提升为《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此,他开始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大楚报》主笔。

也由此,胡兰成为正直的文人所不齿,被人骂作“汉奸”、“走狗”。即使他有着非凡的才华,但失掉了文人应有的“丈夫气”,终不免落下骂名。

人格是构建人生大厦的支柱,没有它,壮丽与辉煌将无从谈起;人格是人生的风帆,有了它,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一个人的名片——在这张名片上印制高尚,人生之路畅通无阻,而一旦打上卑鄙的烙印,一世难再有英名。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他一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一面却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他对那些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当政者。于是,在钟会之流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死。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铮铮琴声响起,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每个人心中。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戮,那一刻,残阳如血。从此,《广陵散》绝。

那一年嵇康三十九岁。

嵇康狂放的性格,以及绝不谀世的情操,真可谓大丈夫也。这就是高风亮节的代表。也许他们在当时志不能伸,却留一世英名与后人。像这种大丈夫一定是有大人格、大境界、大眼光、大胸襟的!人格是人生靓丽的风景线,唯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巨大魅力。

智慧点拨

正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做文人要带点儿丈夫气。做人要带丈夫气,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失掉了原则,也就失掉了做人的意义。完美人生来自完美人格,我辈即使不能名垂千古,也要携一身正气;即使不能照亮世界,也要照亮自己的人生,这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相信自己,不曲意听从

林语堂先生为人平和谦逊,说话温和幽默,极少与人争执,是个非常随和的人。但如果你认为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林语堂先生是个非常坚持己见的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便不会轻易改变。当然,他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在作出决定之前,往往已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常说,人都得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听这人一句,听那人一句,可就乱了套了。

人生折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大清早,鹤就爬起来,拿起针线要给自己的白裙子上绣一朵花,以显出自己的娇艳美丽。刚绣了几针,孔雀探过头来问她:“鹤妹,你绣的是什么花呀?”

“我绣的是桃花,这样能显出我的娇媚。”鹤羞涩地一笑。

“咳,干嘛要绣桃花哩?桃花是易落的花,不吉利。还是绣朵月月红吧,又大方,又吉利!”

鹤听了孔雀姐姐的话,觉得有理,便把绣好的金线拆了改绣月月红。

正绣得入神时,只听锦鸡在耳边说道:“鹤姐,月月红花瓣太少了,显得有些单调,我看还是绣朵大牡丹吧。牡丹是富贵花呀,显得雍容华贵!”

鹤觉得锦鸡妹说得对,又把绣好的月月红拆了,开始绣起牡丹来。

绣了一半,画眉飞过来,在头上惊叫道:“鹤嫂,你爱在水塘里栖息,应该绣荷花才是,为什么要去绣牡丹呢?这跟你的习性太不协调了,荷花是多么清淡素雅啊!”鹤听了,觉得也是,便把牡丹拆了改绣荷花……

鹤每当快绣好一朵花时,总有鸟提不同的建议。她绣了拆,拆了绣,直到现在白裙子上还是没有绣上任何花朵。

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主心骨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不要被任何人所控制,不管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的善良;不要盲目听命于那些充满善意的人,那些一直在做好事的人,那些经常在劝告你要成为这样、成为那样的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听他们讲,然后谢谢他们。

还有一些人,面对周围人的意见时,他们能够做到坚持己见,但面对所谓的“权威”时,又往往变得不自信,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对别人的意见曲意听从。但事实上“权威”也未必正确,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一味附和别人,我们将只能生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不会得到发展。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重要的手术。一位年轻护士第一次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做助手。

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就像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众人都疲惫极了。专家命令为患者缝合伤口,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道:

“我们用的十二块纱布,您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进行了一整天,病人需要休养,立刻开始缝合伤口!”专家又命令道。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外科专家根本就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智慧点拨

做人要有主见,不管面对的是谁的意见,如果自己认为不符合事实,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没有经过详察就接受了他们的观念,你将为人们的各种判断而受苦。认真地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相信自己,并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我们所要做的。

)第四节 【梁漱溟】坚持自己的品性和原则

坚持自己的声音

梁漱溟先生是一个硬骨头的正直狷介之人,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物。他曾被人称为“最天真的书生,最倔强的思想者”。他的内心强大,毫无奴颜媚骨,在不合理的事物和黑暗势力面前,敢于反抗和斗争,坚持自己的声音。

1946年,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为民盟秘书长的梁漱溟先生闻讯后勃然大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

他坚定地表示:他本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现在却无法退出了。后来梁漱溟先生冒着吃“第三颗子弹”的危险,代表民盟,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终将反动政府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告白于天下。

人生折射

在英国现代史上,撒切尔夫人作为唯一的女性首相而闻名于天下。她以果断刚毅、毫不妥协的工作作风被人们誉为“铁娘子”,不仅在英国政界,而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撒切尔夫人原名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她的父亲对她成长的影响非常大,父亲常教导她做事必须有目标、有自己的主意,不能跟着别人走。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玛格丽特已经是保守党组织活动的积极分子,1946年被推举为保守党俱乐部主席,后来正式加入了保守党。她深受保守党的政治熏陶,钦佩邱吉尔首相,立志要做邱吉尔那样的人。但她深深地知道,在英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国度里,一个女人要想跻身政界,在男人一统天下的国度里获得一席之地,是很困难的,但这对她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性。

1959年,撒切尔夫人成为保守党下院议员。这是她迈向理想的人生之路的第一步。1971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教育大臣,成为保守党历史上第二个进入内阁的女性。

任职以后,她针对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各种改进意见。但她的教育政策为很多人所不喜欢,甚至触犯了众怒。但撒切尔夫人并没有因社会舆论和各界的压力而改变初衷,她说:“我照旧会做下去。”

1975年,她竞选保守党领袖获得成功,成为首相的候选人。大选的结果是保守党以压倒多数取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英国历史上,前后共有6位女王入主英国王室,而上下两院、政府是清一色的男性,撒切尔夫人成为了唐宁街10号的主人,成为了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杰出的女政治家。

智慧点拨

人生就应当有这样坚守自我的勇气。当你铸就一副傲骨来面对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你才能坚持自己的品性和原则,不会因为困难或者权势而退缩。当你带着一副傲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你折射出的将是崇高的人格魅力。学着像梁漱溟先生那样,为自己铸就一副傲骨,为自己的精神补钙,挺起自己坚毅的脊梁。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你在他人眼里是多么自信、谦和、崇高!

守其志,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

梁漱溟先生是在“文革”中唯一一个公开反对“文革”,并敢和毛主席拍桌子、“唱反调”的人。面对周围的一些大学教授不堪折磨、选择轻生的现象,面对自己的妻子因批斗、打击而去世的噩耗,面对自己时时遭遇的批斗和打击,梁漱溟先生喊出了这样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就是梁漱溟先生一辈子意志坚定、坚强不屈的真实写照。

人生折射

1973年底,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划“批林批孔”运动。江青在某次大会上捎带批判了梁漱溟先生。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先生却一直沉默不语。这时有人警告他:“对重大政治问题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迫不得已,梁漱溟先生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即席讲演。在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从而引起对他的大规模批判。1974年9月23日,对梁历时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先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先生超乎众人的想象,没有说出一句检讨自己的话语,而是脱口说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当时让人心惊胆战的话语。后来主持人勒令梁漱溟先生作解释,梁漱溟先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他的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见梁漱溟先生的意志是多么坚定。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让梁漱溟先生“举世毁之而不加沮”,面对全社会对自己的批评、斗争,他像个坚毅的猛士一样,誓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始终坚持自己的“匹夫之志”。

提到“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这句话,便让人想起孔子十分推崇的伯夷和叔齐二人。

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最初孤竹国国君临终遗命以三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也不当国君,打点行装追随伯夷而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国君次子即位为君。后伯夷和叔齐两人闻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遂入周安身。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文王早已逝世,恰逢武王用车载着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义之行,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后不食周粟而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孔子赞叹伯夷和叔齐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的信念。

历史上坚守气节的人物数不胜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者,皆为君子。

智慧点拨

反观我们自身,在面对一项比较艰巨困难的挑战时,有多少人会选择放弃,又有多少人尝试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而面对失败的打击,我们首先感到的是痛苦、沮丧;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我们也常常会被大多数的回答所左右,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历史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但做人必须坚守自己的气节与信念,守其志,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