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活着是一种修行(MBook随身读)
2350600000002

第2章 直面人生——唤起沉睡的你(2)

周国平先生认为,“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一个人的信仰之真假,在于其有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生活。伟大的信徒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内心世界的人,相反,一个全心全意相信天国或者来世的人,如果他没有内心生活,你就不能说他有真实的信仰”。

人生品悟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标榜,也不在于膜拜神像,而是将自己引向内心,在一种虔诚的心境中,不断追求品德的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生中的无畏与有畏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人。

一个有信仰的人,会时刻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生活。佛曰:“把生死置之度外谓之大无畏。”大无畏精神的确能够体现英雄气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是不能无所畏惧的。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孔子的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南怀瑾先生说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孔子教我们要寻求畏惧,“畏天命”,也就是要有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但有宗教哲学;“畏大人”,这里的大人并不是指高官权贵,而是指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惧之心;“畏圣人之言”,不要违背了圣人的教诲。

正是因为这种敬畏之心,使我们能够时刻勉励、约束自己,在各方面止于至善。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应征之人非常多,该企业让每个人都仔细填写了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栏为信仰,其实这一项是该公司招聘新人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

第一轮被筛选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栏明确标注着“我信仰自己”和“绝无”的应聘者。许多人感觉不公平,该企业的总经理说:“当一个人信仰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没有任何信仰时,表明此人对人生、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畏惧之心。这种‘无畏’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即便他写上一个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行为准则在约束他,如果完全没有,那么这种人不是我们想要的。”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人生品悟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人。

§§§第三节 审美——人生,最美不过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简单的,艺术上讲究返璞归真,同理,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他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样的家具。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有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居里对新婚的妻子说:“不要沙发了,但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样?这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

“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那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最后他们俩决定不再添加任何家具。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一种简朴的美。作为科学伟人,居里夫妇的内心是简单和朴素的,然而他们的生命也正因如此而美丽。简朴是一种美,懂得欣赏简朴美的人,更能够懂得美的内涵。

人都说大自然最美,那是为什么?因为大自然朴实无华,天然无雕饰。不论是沙漠高山,还是江河溪流,都没有一点儿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的模样,总是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美,来自简朴,同样,简朴的生活也是美丽的。

以推崇“简单生活”理论闻名的美国作家玛丽·茵·普兰特指出:“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看生活、对待生活时,你就会发现许多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

人生品悟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丽的东西往往都是简单的,艺术上讲究返璞归真,同理,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

⊙美,总在匆忙赶路中错过

生活中原本有许多美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的心灵太匆忙、太浮躁了,没有好好去品味那些隐藏在生活背后的美好真意。其实,只要你肯打开心灵的窗户,用一颗平静的心态去欣赏生活、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生命中充满了精彩和快乐。

释迦牟尼在没有成佛之前,经历过很多次的磨难,从中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有一天,释迦牟尼要进行一次长途的跋涉,因为急于到达目的地,便无视路程的遥远艰辛,只顾着马不停蹄地赶路。长途漫漫,释迦牟尼累得气喘吁吁,终于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他长长地松了口气。就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他感觉到自己的脚下有一颗小石子磨得一只脚很不舒服。那颗石子很小,小到让人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

其实,在释迦牟尼刚开始赶路不久,他就已经清楚地感觉到那颗小石子在鞋子里,不时地刺痛着他的脚底,让他觉得不舒服。

然而,释迦牟尼一心忙着赶路,不想浪费时间脱下鞋子取出它,索性便把那颗小石子当作是一种历练,不去理会。

直到这时,他才停下急切的脚步,心想:既然目的地快要抵达了,且还有一些余暇,干脆就在这儿把那颗小石子倒出来,让自己轻松一下吧!

就在释迦牟尼低头弯腰准备脱鞋的时候,他的眼睛无意间瞄向沿路的水光山色,发现一路上的风景竟然是如此的美丽。

他当下便领悟了一个道理:自己这一路走来,如此匆忙,心思意念竟然只专注在目的地上,其实,过程也是一道风景,正如成佛前的修行一样。

释迦牟尼把鞋子脱下,然后将那颗小石子拿在手中,不禁赞叹着说:“小石头啊!真想不到,这一路走来,你不断地刺痛我的脚掌心,原来是要提醒我慢点儿走,注意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啊!”

生活是一处看不厌的风景。我们的生活可以很平凡、很简单,但只要我们仔细用心去体味,去感受,就能够发现生活背后有很多美妙的东西。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天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美本来就是随处可见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顾一切地追逐某些东西,而且乐此不疲,但直到最后才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寻找风景的时候,却失去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在自己全力奔向功名利禄时,却错过了很多人和事。

人生品悟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天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美本来就是随处可见的。

⊙美,只存在心灵中

美,需要用心灵缔造。

有一天,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于是便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工匠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大臣们推荐了两组人员,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不知道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就决定让他们比一比,看看到底哪组更胜一筹。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三天之后,便来亲自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油漆,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整修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欢迎皇帝到来,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技艺把寺庙装饰得美轮美奂。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眼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使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但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周围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和尚那一组也最终胜出。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人生品悟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有一颗健全的心才能拥有美

心灵不美的人是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的。因为心灵的丑陋比相貌的丑陋更可怕,相貌丑可以用心灵美来弥补,但心灵上的缺陷拿什么来弥补呢?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容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一对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口,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使人深感遗憾。

这位丈夫对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着一个身材单薄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的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着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原来这个女孩子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不惜一切代价买下了这个女孩。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太太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用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了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他太太疑惑地应声走出来。“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试试。”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锋锐的利刃,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他太太的鼻梁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所谓“丑陋”的酒糟鼻子,并且还无妄地受到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残忍,更是可怜、可恨!

人生品悟

人的身体是天生的,美或丑、健全或残缺,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但品性、修养、学识等却是可以主动选择的,拥有美丽的心灵,就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第四节 共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人不能单独生活,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都与他人相关联,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也就无法更好地生存。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天太黑,又没有路灯,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都要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被路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你真的是盲人吗?”

打灯笼的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明,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

僧人更加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每到晚上人们都看不清彼此,也看不清路,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来你是为了帮助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全是,我也是为了自己。”

僧人又迷惑了,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撞了呢。”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明,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提灯笼,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与胸怀啊!为别人提供方便,同时也会便利了自己。

人生品悟

人不能单独生活,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都与他人相关联,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也就无法更好地生存。

⊙为自己而生,也为别人而活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的使命,但却不能够舍弃自我,不懂得为别人而生,那么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拿了里屋门的钥匙,而没有外屋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