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章全面介绍了两大心理现象--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等特征和规律。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二是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涵义与种类。
2.掌握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3.重点掌握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感觉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个体的差异,面对同一事物时,每个人的感觉都会有所区别。通过对人的不同感觉的心理分析与研究,找出感觉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一、感觉的内涵与种类
1.什么是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属性,其中每一种属性就称之为个别属性。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就是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物。感觉器官接受了相应的刺激,经传导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脑就对事物的某种个别属性作出反应,就是感觉。
但是感觉对于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也是有局限的。感觉所反映的只能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所反映的只能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感觉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知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其次,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外界事物的光、色、声、味、气息、温度等各种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和脑的信息加工,我们便获得了关于物体和现象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冷热等感觉信息,从而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我们除能获得关于外界的感觉信息外,还能够了解机体内部的工作状况,获得关于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饱等感觉信息,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即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
(1)外部感觉
①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觉可以分为两类:无色视觉,包括黑、白、灰色;有色视觉,即彩色,主要是指除黑、白和灰以外的一切颜色。正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才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常的颜色视觉,有的人因色觉发展不完善而出现色觉缺陷,即色弱和色盲。
②听觉
听觉器官是耳。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对人类而言,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的声波。听觉是对声波物理属性的反映。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三个基本物理特征,分别决定听觉的音高、响度和音色。
最简单的声波是纯音。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混合而成的声音叫复合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复合音,如音乐声、语言声和噪声。
③嗅觉
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时产生的感觉叫做嗅觉。引起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接受嗅觉刺激的感受器是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嗅细胞,嗅细胞产生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位于颞叶区),因而产生嗅觉。
研究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绪。做词汇练习时闻着巧克力香味的学生,第二天回忆词汇时,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比不提供回忆的词汇要多。芳香的气味可以使人心情好,增强自信,提高工作效率。
④味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软腭、硬腭、咽和喉等部位。味觉的适宜刺激是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人有四种基本味觉,即苦、酸、咸和甜。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味觉的感受性有所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而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机体的需求对味觉的感受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饥饿的时候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增高,而对苦和酸的感受性降低。由于味觉能够判断食物的品质,因此它和嗅觉一样,也具有防御的功能。
⑤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做肤觉。引起肤觉的适宜刺激是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接受肤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眼角膜上(如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盘、环层小体、棱形末梢等),呈点状分布。
肤觉的基本形态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其他各种肤觉是由这几种基本形态构成的复合体。
(2)内部感觉
①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是对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中。大量的动觉感受器分布在手指、舌和嘴唇上,因为这些器官需要完成精确和精细的动作,如言语等。
②平衡觉
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叫平衡觉。引起平衡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以及旋转、震颤等,接受平衡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平衡觉的作用在于调节机体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觉与视觉、机体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视野中的物体仿佛在移动,我们就会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反应。
③机体觉
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叫机体觉或内脏感觉。机体觉是内部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机体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肺、血管和膀胱等)壁内,感受内脏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产生饥、渴、饱、胀、温、疼痛、恶心和便意等。不精确性是机体觉的特点。由于分辨力差,许多内脏的感受器并不能引起主观的感觉。在病变的时候,有些脏器的感受器才产生痛觉而引起有机体的注意。
二、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应,感受性亦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低。二者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式中:E表示绝对感受性,R表示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是极其灵敏的,在晴朗的黑夜人能看到30英里之外一支蜡烛发出的光;能嗅到一升空气中散布的千万分之一毫克人造麝香的气味。一项研究发现,人能觉察出由100个光子所组成的一道闪光,而这100个光子中到达人眼内并将光转换成视觉的关键性化学物质只有7个光子,而且这7个光子中的每一个又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分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差异变化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表明引起某种差别感觉,原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一定的数量。比如原有200支烛光,增加或减少1支烛光,我们是感觉不到光的强度变化,而增加或减少2支烛光或稍多,才能感觉到光亮的强度变化。
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见表2-1)。
表2-1不同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K(韦伯常数)音高0.003亮度0.017重量0.020响度0.100皮肤压觉0.140咸味0.200
2.感受性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在弱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在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看下列几种:
(1)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来的刺激物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例如,我们刚走进一个机器声轰鸣的车间时,开始时觉得声音特别响,连人的说话声也听不到,但是很快就觉得习惯了;当所有的机器一旦停止转动之后,我们又感到格外的寂静,说话的声音一时显得特别响亮。另外,听觉的适应具有选择性,如果以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那么,它只是降低对该频率以及同它相邻的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而不是降低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
(2)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一个肤色较白的人穿一身黑色衣服会显得更白,这是衣服和皮肤颜色对比的结果。
②继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
(3)联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也称为联觉。一般规律是,一些感觉器官的强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会改变另一些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比如强烈的声音会使牙疼变得更加厉害;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味觉;举重物时,如果听轻音乐,就会感觉较轻松一些;听报告时,面对报告人,一边看,一边听,会觉得效果好些等。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其结果非常微妙。
(4)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也能够影响感受性的发展与变化。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受性就发展了起来。茶博士呷一口茶,便可如数家珍似的说出茶的产地、品种、等级;熟练的炼钢工人,通过墨镜看一眼马丁炉的火焰,便可准确无误地断定炉温;熟练的汽车司机,侧耳一听,就能听出常人听不出的机器运转的异常音响等等。的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上这些人的感觉能力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并不是他们先天具有特殊的分析器,而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长期锻炼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知觉
知觉与感觉都是人类认识的初级形式。与感觉不同的是,知觉不仅以感觉为前提基础,还是感觉的后续活动及“深加工”.研究知觉的规律,有助于人们纠正错觉,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一、知觉的内涵与种类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每一事物都有各种各样的个别属性,它们是同时分别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通过各种传导神经直至大脑,经过皮质的分析综合作用,对这个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就是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一起进行。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与感觉一样,知觉也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认知,离开了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就不能产生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
知觉和感觉又是有区别的。首先,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孤立的、无组织、无界限的认知;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界限的整体的认知。其次,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再次,感觉的产生主要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而知觉除了受刺激物的性质制约之外,还有主体的其他心理成分,如需要、动机、兴趣、记忆、言语、思维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若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可见,感觉和知觉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2.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同感觉器官进行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如人们看书或参观时主要是视知觉,人们听录音机时主要是听知觉等。这些知觉单独起作用时称作单一知觉,当几种知觉同时起作用时就成了复杂知觉。如听课时的知觉就是视知觉、听知觉等多种知觉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