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做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注意将学生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参加学习活动,如要求学生作笔记、看黑板、阅读教科书,从而把应该注意的对象作为实际行动的对象;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提醒学生保持注意;还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等等。
研究表明,外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要求,能促进内在活动的协调性、意识性。因此,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3)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要求教师不间断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太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太易,则会引起学生思想不重视,注意力不集中。要使学生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有意注意。
(4)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人们注意的产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兴趣为条件的。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而间接兴趣又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仅对学习活动的本身产生兴趣,而且对学习活动的目的和结果产生兴趣,以利于注意的产生和保持,但也要避免学生“见异思迁,兴趣过泛”.
3.运用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如果只让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及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难于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
在一堂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和规律,对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做到巧妙安排。一般说来,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课前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讲到重点、难点、关键点时,一方面要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和各种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顺利接受新内容,使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必要时可将重点和难点适当地重复讲解,并让学生扼要地做些笔记。接着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或者安排一些饶有兴趣的活动,再运用无意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学习上。最后,在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时,学生的注意又容易涣散,这时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分析教材的体系和了解作业的方法上去。
(第四节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一、注意的品质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可以从注意的品质上进行衡量。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密尔顿。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即刻辨认,结果发现被试很难立刻看到6个以上的弹子。如果把石弹子以2个、3个或5个放成一堆,被试能掌握的堆数和一个个石弹子数一样多。以后,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时间内呈现彼此不相联系的数字、图形、字母或汉字,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以上述实验和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反之,则注意的范围就小。
二是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者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善于把所感知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如文化水平高的人,阅读书籍时,对文字注意的范围要比文化低的人大得多。
三是知觉者的活动任务。知觉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知觉任务越复杂,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小。例如,只要求注意外文字母多少,注意的范围就大;如果还要求看出字母书写上的错误,注意的范围就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倾听一种微弱的刚刚能听见的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时,我们时而能听见这个声音,时而又听不见,尽管我们这时仍集中注意倾听着。
虽然,我们不能长时间地使注意集中在一个对象上,但我们却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一定的工作,并能完成该项工作。因此,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看教科书,要写字或演算,虽然他所接触的课文、所写的字句或数字时刻在变化着,但是他的注意仍集中于完成作业这一项总的任务上。这时,他的注意是稳定的。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或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的结果。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既可以是外部的无关刺激,也可以是内部的无关刺激。那些与当前活动任务无关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与个体情绪有关联的干扰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例如,一般的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能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分配自己的注意。
实践表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处处要求人们的注意能很好地分配。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其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或相当熟练的。因为熟练了的活动,人无须给予它更多的注意就能自觉地实现,而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这样,注意的分配才成为可能,两种活动才能齐头并进。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从事两件都不熟悉的、都需要集中注意的活动。一个书写不熟练的人,听课、做笔记,总是顾此失彼,不可能做到一边听,一边记。一旦他的书写熟练了,在课堂上就能做到一边听,一边记,应付自如了。用于某种熟练了的活动使注意分配成为可能,因此,像这类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而逐步形成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注意分配能力。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上一节课上语文课,下一节课上物理课,学生根据新的任务在听了语文课之后主动地把注意转到了物理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后者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如果原来的活动是引人入胜,有极大的吸引力的,那么注意就难以转移;反之,注意就容易转移。
(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特点
如果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更重要,更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那么,注意的转移就会迅速;反之,就不能顺利地实现转移。
(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神经过程灵活性大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况下顺利地把自己的注意从这一事物转向另一事物;神经过程灵活性较差的人,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注意的转移。
二、注意的品质的培养
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而注意力的培养主要是对有意注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
(1)用思维操作活动来监控有意注意,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思维活动一方面是对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思维操作,从而掌握大量知识。这个思维操作活动,只要正常地持续地主动地进行,就能使注意维持下去。另一方面,思维又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对头脑内部的注意活动能够有所意识有所觉察,并通过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进行调控。遇到难点,能够唤醒有意注意,有效地提取有关的已有经验,努力设法解决问题。
(2)培养广泛和持久的兴趣
兴趣和注意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而间接兴趣则能引起有意注意。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都是以一定的兴趣为主要条件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越感兴趣,他就越能对该事物产生和保持注意。相反,如果他不感兴趣,即使要求他注意,也会因难以保持而发生注意的分散。因此,要培养积极、稳定的注意,发展人的注意力,必须培养广泛和持久的兴趣。
(3)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制能力
要培养注意力,就要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使注意成为自己掌握的武器。而有意注意是和意志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人只有经过自己的意志努力,才能根据需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可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关注的事物。特别是在有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不仅要和外界的干扰作斗争,还要和自身内部的情绪作斗争,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和一定的意志努力。实际上,不仅注意的稳定性,而且注意的转移、分配都离不开意志的作用。要和外界无时不在的干扰作斗争,我们还要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磨炼在复杂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本领。朱子读书法中提倡“居敬持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还是有点道理的。
2.培养转移注意的能力
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不仅意味着把注意指向某种应该指向的事物,而且也意味着使注意避开不应该注意的事。
当客观情况需要的时候,有的人能够主动地转移自己的注意,有的人不能及时转移注意;有的人能够很快转移注意,有的人往往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把注意转移到该注意的对象上。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主动的注意中不是对象把握了人,而是人把握了对象。我越能掌握住自己和自己注意的对象,我便越能更顺利地达到目的。”有了这种注意的主动性,我们才能及时地去从事那些必要的学习与工作活动。
要培养注意的转移能力,就要发展自己的有意注意,从而能做好喜欢做的事,而且也能做虽不喜欢但是必须做的事。
3.培养注意的分配能力
一个善于分配注意的人,能在同一时间里以较少的精力从事较多的学习与工作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果。我们必须会把注意分配好,让自己在专心致志于某一客体或某一活动的基础上,把注意适当地分配到那些不大需要意识参与的学习与工作活动上,这样就可以在完成学习与工作活动的同时,完成与主要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一些熟练的活动。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动作,如能巧妙地迅速更替进行,掌握注意分配的技巧,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可顺利进行。例如,弹奏钢琴时,眼睛要在曲谱、音键和手指之间迅速来回地移动,如果经过练习掌握注意分配技巧后,便可以加快弹奏速度,应付自如了。
4.扩大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扩大,可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例如,在学习中,注意范围大,阅读速度就快,所谓“一目十行”就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大脑更多的信息。因而,训练扩大注意范围,是使人较多、较快地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例如,教师在教学工作,即要求教师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它能使教师及时地、更多地获得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质量。
关于训练扩大注意范围的方法,大家还可以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条件开始,如当人往商店橱窗看一眼时,试着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充分运用五官去接受新知识,在生活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接受新思想,思考问题时,要对进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的横向联系。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意识?它有哪些特征?
2.心理学上的“无意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是不是一回事?
3.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种类?注意有哪些功能?
4.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
5.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与训练注意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