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2339400000011

第11章 意识与注意(3)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注意。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认知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认知资源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例如,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可以一边骑车一边聊天,但当他们行驶到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时,他们往往会终止谈话,把注意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路口的车辆和行人上,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双重加工理论

1977年,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进行两项以上的活动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但当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任务的加工已经变成自动化的过程时,就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的集中于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上述理论都可以解释不少注意研究的实验结果。但是,注意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目前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理论主要是探讨注意的选择性,对于注意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显得不足。而且,认知心理学都采用标准化的实验程序来研究注意,这些实验结果缺乏实验室之外的对照,往往与人在生活实践中的注意现象有一定的差距。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实践的需要不仅制约着人的注意力,而且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能培养和发展人的注意力。因此,对注意机制进行综合研究,并把实验室的研究与生活实践中人的注意力的研究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可能更有利于从理论上揭示注意的本质。

(第三节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就比较清晰。因此,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运用注意规律,使之成为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

一、注意的规律

1.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首先,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它可以分为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前者是指人们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后者是指各种熟知刺激物的奇特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人们在生活中表现的好奇心,实际上就是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

其次,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例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会引起我们不由自主地注意。就刺激物的强度而言,强烈的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他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地方,即使是很大的声音也不会使人们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耳语声,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再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方面的对比越明显,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最后,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突然出现与停止,减弱与增强,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等都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一亮一灭的霓红灯,一闪一闪的救护车标志灯,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2)个体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个体本身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和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个体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兴趣一般是直接兴趣,它是指对事物本身产生的兴趣。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需要,当他们出外旅游时,各式各样的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注意。

其次,人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与精神饱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无意注意。一般说,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容易对事物进行集中而持久的注意;而在心情烦闷,身体不适,精神过度疲劳时,无意注意范围较窄,许多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引起注意。

再次,知识经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保持注意有着巨大的意义。前已述及,新异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要保持这种注意则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因为新异刺激物固然能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注意,但如果人对它一点也不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注意,也会很快失效。如果人对新异的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能引起长时间的注意。

2.引起或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在课堂故学中,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需要有一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任务

有意注意是由目的、任务来决定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完成目的、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例如,师范院校的学生们如果树立了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那么他们在听心理学、教育学课时,就会自觉地保持高度的注意。

(2)激发间接兴趣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如有人开始学习外语,对识记单词、背诵课文感到枯燥无味,没有直接兴趣。但由于逐渐认识到学好外语之后对于升学、出国、就业、工作及加速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便对外语产生了间接兴趣,从而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所以,尽管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但由于间接兴趣的支持,就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而且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3)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在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进行合理地组织,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

①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例如,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记笔记、做实验、绘制图表等,都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因为实际操作的本身要求有意注意的参加,实际操作越复杂,对有意注意的要求也越高,所以,对越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全班学生提问,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回答后全体进行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自始至终的注意。经常提出自我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加强注意的时刻,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加强注意。提出问题必须跟“已经做过什么”联系起来,从“已经做过什么”中提出“现在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于即将进行的活动上。提出的问题也必须跟“现在正在做什么”联系起来,从现在正在做什么去“回想活动的任务”,这也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于正在进行的活动。

③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进行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疲劳、疾病和一些无关的思想、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这样既能锻炼意志,又能培养有意注意。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音乐,室内的钟表滴答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都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的,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3.有意后注意的特性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优点的特殊形式的注意。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有意注意升华而成的更高级的注意。在有意注意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是服从于主体自觉确定的目的的,主体要维持这种注意,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因为这种注意是受间接兴趣制约的。但随着活动的变化,人们不仅仅对活动结果感兴趣,而且对活动本身也感兴趣,即产生了直接兴趣。主体对困难的承受程度随之提高,因而就不再感到困难,在维持这种注意时也不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了。有意后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从发生上来说,有意后注意来源于有意注意;从性质上看,它又高于有意注意。这种更高级的注意是人所独有的,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无意注意应成为教学巧妙利用的对象。

(1)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做到:①教室方面。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搞得花花绿绿。图片、图表、锦旗、奖状等的布置也不要挂得太多,并且最好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②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所以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服饰方面都很注意,每当换了一套新衣服或者烫了一种新发式,总是设法在上课前先与学生接触一下,就是为了避免到上课时引起学生的新异感而分散了注意。还有,不要有多余的口头禅,也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求获得丰富、新颖的知识。凡是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教学内容,都会自然地引起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还要注意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教材组织得丰富些、新颖些,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学生的注意就容易涣散。

(3)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精神振奋不易疲劳。应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讨论、学生自学、作业、读书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使学生做到聆听、思考、笔记、实际操作与作业的结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情感性,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感情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流畅,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语速要快慢适中,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抑扬顿挫,发挥面部及体态表情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板书要整齐,字体要工整,并有一定的层次性。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并非任何教学内容和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仅仅依靠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要取得持久的学习成功,必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有意注意。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成绩不好往往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教师在讲授某门课程,甚至某一章节时,要阐明其学习目的、任务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美好结果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对那些难以产生直接兴趣的学科、教材,更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持稳定的注意。

(2)提高教学组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