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美霸权传承的特殊机缘我们知道,美元取代英镑,攫取世界货币的统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工业产值就已经相当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经济实力雄踞世界第一,但是美元取得霸主地位,比美国在经济实力上取得霸主地位,晚了差不多30年。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乏英美两国利益的博弈和斗争。但是客观来讲,美元晚了30年才取得主导地位,对美国反倒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才取得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无可质疑的领导地位,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自然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此时,掌握了领导权的美国,尽可以制定出一套对其充分有利的规则,英国、法国等欧洲大国不再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如果美元过早追求这个地位,其中的波折必然很多,而美国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无疑也会高昂得多。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其实已经从辉煌的巅峰跌落下来,国内经济一片凋敝,产业逐渐衰败,光是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和处理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就让英国的政治家们筋疲力尽。英国一百多年来积累的政治威望和看似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皇家海军),以及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维持了英国虚有其表的帝国荣光。尽管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也同样灰头土脸,但总体上美国还是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与衰朽没落的英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奸诈无比的英国政治家们,还是巧妙地使英国的衰落显得非常优雅,无论是在把其霸权地位让给其“堂弟”美国的过程之中还是之后,英国都大大地捞取了好处。英美两国的深厚渊源,自然无需太多的赘述。自19世纪晚期起,英国就处心积虑要与美国这个日益崛起的“堂弟”结成同盟关系。为了取悦美国,消除矛盾,英国甚至在加拿大与美国阿拉斯加的边界划分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在推进英美同盟关系方面,没有人比丘吉尔作出的贡献更大了。丘吉尔自己的母亲就是美国人,他在美国有着相当深厚的人脉,也致力于促进英美结成同盟关系。早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金融资本就为美国的铁路建设和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大量资金,英国也成为了对美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从那个时候起,英国的金融资本就开始与美国的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英镑资本”与“美元资本”融为一体。直到今天,这一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英美得以形成亲密的同盟关系,固然有着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与英国政治家的努力,还有英国金融资本与美国经济的紧密联系也密不可分。英国精英阶层的政治远见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通过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成功击败了德国这样野心勃勃、实力强大的挑战者。当然这只是最重要的收益,英国的所得远远不限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美国,英帝国不仅在不可避免的衰落中最大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甚至还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借尸还魂”。英镑能在二战后继续保有“硬通货”的地位,与美国的支持密不可分。有人说英国差不多是在国际上跟美国跟得最紧的国家,不如这么说:美国是英国最有力的利益工具。
二、中美博弈的未来英国无疑是幸运的,美国同样也是幸运的。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文化传统、价值观上的高度一致,加上后来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紧密联系,使得发生在两国之间的霸权转移非常平滑顺畅,两国和世界都没有为此付出多余的代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美国的霸权注定有一天也是要衰落的,然而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的权力转移不会再有。目前来看,未来有可能取代美国地位的国家都与美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深刻分歧。
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将来有可能取代美国霸权地位的热门候选力量之一,但是中国与美国从文化传统到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而且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远远不能与当年的英美两国相比。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还被美国视为现实的政治对手和潜在的“敌人”。如果未来的霸权转移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者之间,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会有非常高昂的成本被用于“熨平”其中的波折。即便是在当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依然非常巨大的情况下,美国也对中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防范。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除非霸权国家自身极度衰落,否则新兴国家对世界霸主的挑战大多以失败告终。最近的例子就是德国、日本、前前苏联。
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联系无疑是相当紧密的。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又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主。美国在中国有着大量的投资,中国同样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美国企业在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美国的民众也从中国的廉价商品中获益良多(当然这同时也积累了贸易摩擦的矛盾)。但是即便撇开政治分歧不说,美国在中国的获益仍然无法与当年英国从美国经济中的获益相比。
中美距离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一状态还非常遥远。美国近年来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暗中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中国放松对人民币的管制,除了有目前美国面临巨额贸易逆差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基于对未来的担忧。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对美国是有利的,但这必须建立在所有贸易参与方都奉行同样的政策这一基础上,这也是美国利用外交手段,以及通过其控制之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极力推动他国进行经济去管制化改革的原因。中国经济去管制化的道路无疑将是非常曲折和漫长的,如果不能成功压迫中国进行包括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内的彻底改革,美国就会通过其他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美元目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就是美国掌握在手中的一柄利器。美元的内在价值变动,直接就牵引着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的起落;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即便今后采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方案,也很难摆脱美元。无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实行美国所期望的改革,美国都有能力深刻影响人民币的发行和管理政策。人民币如果想要在与美元有深刻分歧的情况下获得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恐怕前途并不乐观,如果想像香港地区那样完全借助和利用美元,恐怕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规模,还是中美关系的前景都不允许。
除了目前众所周知的汇率问题之外,人民币和美元之间肯定还会有新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恐怕更多还是以隐秘的方式发展和变化。至于它们将把中美的经济关系引向何方,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