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一种智慧叫禅悟(MBook随身读)
2292100000001

第1章 遇见懂幸福的自己

§§§第一节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幸福是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

一连几日,大雨倾盆而泻,山下的村庄遭遇了汹涌的洪水。住持心怀慈悲,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村民,小和尚回来后向众僧说了这样一则见闻: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冲塌了很多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听罢,议论纷纷。有的说该村民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该村民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他们的争论被住持听见了,住持笑了笑,命小和尚再次下山,问问这个村民当时是怎么想的。小和尚几经打探,终于找到了这个村民。回想起这件事,该村民泣不成声:“当时洪水袭来,妻子就在身边,我抓住妻子就往山坡上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小和尚将原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住持,住持听完后意味深长地对众僧说:“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旋涡,片刻之间就会失去性命,如果这个村民当时犹豫不决的话,事情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于是人们便打着“追求幸福”的旗号去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而大多时候,人们却因为被复杂而奢侈的生活蒙上了双眼,看不见最初想要追求的幸福。

其实,幸福是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约,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为简约,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人生箴言

幸福是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

§§§第二节 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

有一天,佛陀在进城的路上看见一名男子,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顶礼膜拜,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祈祷呢,每天向四方膜拜,是家族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

佛陀说:“我有一套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你想知道吗?”

那个人好奇地问:“你的方法是什么呢?”

佛陀慈祥地对他说:“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是:第一,孝敬父母:做儿女的要孝顺,令父母高兴、欣慰。第二,尊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敬爱妻子:妻子是个好助手,夫妻之间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对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们过度疲倦。如果能够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圆满,人生就会快乐无忧了。

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心中十分高兴。从此,按照佛陀的教诲行事,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佛陀告诉那人的“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什么神奇玄妙可言吗?显然没有,但试问人间众生谁能完完全全地照做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依此行事,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幸福的。

在佛家看来,世法与佛法是相通的,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所有真正的禅宗,并不是只以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后世学禅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错而特错。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人生箴言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先学做人,再学做佛,那么他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他人。

§§§第三节 幸福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

星云大师佛法造诣颇深,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访。一天,一位有钱人向大师诉苦道:“我出身富庶,父母留给我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为什么我丝毫感觉不到幸福?”

星云大师问:“你的钱都用在哪里了?”

富人说:“投资,扩大我的事业。”

星云大师问道:“仅仅是这样吗?”

富人点了点头说:“是的。”

星云大师笑着说:“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准备投胎的人被召唤到佛祖面前,佛祖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是要做一个索取的人,而另一个人是做一个给予的人,你们愿意如何选择?’第一个人想到索取可以坐享其成,非常舒服,于是他抢着要过索取的人生。另一个人也没有别的选择了,于是只好做一个给予的人,佛祖便满足了二人的选择。第一个人来生做了一个乞丐,整天索取,接受别人的施舍;第二个人则成为了大富翁,布施行善,给予他人。”

第一个人常常因为索取时遭到拒绝而难堪,每一次在乞讨时总是面临着难以言状的压力;第二个人则在布施行善时,感觉无比的幸福。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做一个给予的人。懂得给予,就永远有可给予;贪求索取,就永远有要索取。给予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索取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少。没有付出,幸福也没有办法流进你的生活。

的确,懂得付出的人,会感受到不计回报的单纯的满足,会在他人的感激中让快乐升华为幸福。

即使你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刺激,也许你还不会有幸福。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得到它。

付出的种类很多,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一种付出是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正是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是否幸福。在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为自己而付出。付出我们的汗水和辛劳来换取我们所应得的回报,但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另外一种付出为别人付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每个人在付出时,都想得到回报,哪怕得到的回报只是一个微笑,心里也会有种欣慰。但其实,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当斤斤计较付出和收获时,也许得到的将会是痛苦。

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收获的仅仅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付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另一种对快乐本源的认识。

人生箴言

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得到它。

§§§第四节 幸福三要素,缺一不可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晒得很,一冷一热,花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不早浇……”小和尚见状,嘟嘟哝哝地说,“肯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浇吧!”老和尚指示。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挺拔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老和尚纠正道:“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十分不解。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低下头沉思起来。

晚课结束后,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老和尚严肃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绝对成不了佛。”

说到此,老和尚笑笑:“一个人今生能好好过,却没好好过,老天怎么会让他在死后有更好的生活?”

对于禅院里的花来说,“和尚没浇水”虽然很不如意,但那是和尚的事,“好好生长”才是它自己的事,这盆向前看的花,得一天寿命,便好好过一天,真正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遵守这“人生幸福三诀”,就不会活得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浸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错过了正午的太阳,而且还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原则,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实在不划算。

别把幸福想象得太复杂,得到幸福其实就是要把握住以上“人生幸福三诀”。

人生箴言

“人生幸福三诀”:第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第五节 内心清净,乃幸福的活水源头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生无,实在好笑。如果你能看到地狱,为什么不能看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只要你内心平静无忧虑,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平静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与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我早已经知晓了生。”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啊。”

昙颖禅师说:“一切源于你内心不静,所以才会让忧虑来袭。”

人都在追求幸福,可幸福从哪里来呢?

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留存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得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曲终,场散。

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接受吧。放松心情,你就会在这浮躁喧嚣的无常世界中,拥有一份安宁。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人心就像一汪活水,人心如果散乱,就如同活水被搅浑,将看不清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于是常常随着别人的脚步而走,容易受别人评价的影响,这样会活得很累。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幸福呢?

相反,内心清净的人能真正认清自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这样的人才能认准自己的幸福,才能朝着幸福迈出坚定的步伐。

想起一则禅宗的故事: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有人说是树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而大师说是心在动。可见动荡不安的心,不能在尘世中升华,更不能从中体会出幸福的滋味。

人生箴言

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留存片刻,无法永恒。

§§§第六节 懂得分享,才能拥有加倍的幸福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转眼三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子中。

来到禅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株花,想把它们种在自家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艳、根茎最粗的几株,挖出来送到那个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菊花。”

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们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啊!”

“满村菊香!”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般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因为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智德禅师将一院子的菊花香变成了满村子的菊花香,这种与人分享的快乐永远比自己一个人享受快乐要快乐的多。

真正的幸福就像智德禅师说的那样,不仅仅是自己心里的幸福,还包括分享,分享可以让一个人的幸福变成一群人的幸福,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幸福的味道,这样才能更幸福。一个人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就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独自占有幸福更幸福!人往往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幸福时,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要明白幸福不会越分越少,只会越分越多,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生箴言

分享可以让一个人的幸福感增强,一个人若想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最好的方式是学会分享。

§§§第七节 把握住现在,就把握住了幸福

日本的亲鸾上人9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坚定地说:“我虽年仅9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心不坚,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证你明日一早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些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亲鸾这样的魄力,在当下作决断,总是喜欢拖拉,将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可等到了明天时,因为有今天事情的拖拉,所以明天的事情又会拖到后天,后天如果再偷个懒,连前一天的事情也完不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总是在今天处理以前的事情,越来越被一堆事情所拖累,于是也会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幸福也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佛陀告诉我们: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进入“明天”。“昨天”是“存在过”的,不可留;“明天”仅是“可能存在”的,不可及。

当你不被过去拖累,也不被未知的烦恼纠缠的时候,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会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都将力气耗费在不可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这样永远也不会感知幸福。幸福就像纽扣,当你存心去寻找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现在”的事物,幸福才会不找自来。

人生箴言

当你不被过去拖累,也不被未知的烦恼纠缠的时候,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会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