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283600000006

第6章 大革命时期镇江工农运动的发展(3)

这样,以1000元购买的戽水机,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可剥削农民七八千元。吕城农民算了两笔账:第一,农民出了这笔钱只解决当年的问题,以后如要戽水,年年要按亩出钱;第二,附近几村农民一年交的戽水费,就可购买一台戽水机器,若集资购机,一年出钱,年年可用。于是,他们在中共丹阳独支领导下,以农民促进会的名义召开大会讨论办法。会议决定由会员发起,联络各村农民,照合作社办法,按亩出钱,凑足1400元,买了一台戽水机,组织机器戽水合作社。这样,在运河岸边架起了两台戽水机,一台是裕丰公司的,一台是农民合作社的。合作社的一台昼夜轰鸣,戽水不息。裕丰公司的一台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他们想借机器戽水抗旱牟利的企图落空后,便伺机报复。当年9月,见农民促进会举办补习学校,声势越来越大,就联名向当局控告农民促进会为赤化团体。当局派军警前来大肆搜捕“过激党”,逮捕农民促进会常委袁永和农校教师颜辉等4人,会员40余人,绘影通缉戴盆天、夏霖、叶静3人。免捕者被勒索了1000兀。劣绅扬言,凡不用公司的戽水机的都要重办。吕城农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坚持斗争,集款慰问声援被捕同志。声势日渐扩大。当局慑于农民运动的威力,又因孙传芳部在前线作战失利,不敢为所欲为。不久,就将关押的人员全部释放。

吕城农民斗争的胜利,引起中共江浙区委和毛泽东的充分关注。毛泽东用润之的署名在1926年10月25日《向导周报》第179期发表的《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中,列举了丹阳吕城农民斗争的事例,予以高度赞扬。

二、镇江城区工人的斗争

镇江城区手工业原本比较发达,江绸业鼎盛时,织造机房有1000多家。织机4000台左右,从事生产的工人最多时达1.6万多人。近代工业出现后,20世纪初兴办了一批发电、火柴、面粉和纺织厂,加上运输业,工人阶级队伍有所扩展。他们生产条件差,收入低。生活十分困苦,与业主和资本家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全国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斗争有了新的发展。据现有资料统计,仅1920年至1926年,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共有数十次之多,行业涉及纺织、建筑、火柴、造船、运输和油漆、成衣、理发、修鞋、饮食等手工行业,斗争尚处于自发的以经济斗争为主的阶段。规模较大的或有其特色的有以下几起罢工。

1920年,当年米价高涨。镇江东门、南门一带的织绸机工,所得工资不敷一家食用。大家聚集在范公桥(今正东路、酒海街口)

开会。决定从1月9日起罢工,并联名要求县知事下令严禁稻米出口,尽快实行平价。斗争未得理想的结果。到了2月份,春荒届临,工人生活更加困苦。2月初,数千织绸机工在蒋树泉的领导下,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资本家不理会。愤怒的工人拥向当时镇江江绸业四大家之一的蔡协记绸庄,一举将其捣毁,以示抗议。不久,又发动南门外的农民把停在运河中的几十船大米全部分光。资本家勾结驻镇第九师师长派兵前来镇压。工人、农民针锋相对坚持斗争,直到把米接近分完才罢手。

1921年10月29日,镇江花林皮箱店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与店主发发生冲突,工人被扭送到警察局罚跪3小时。同业工人得此消息,全体罢工,表示声援,并集体前往警察局请愿。警方见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畏,当即释放被拘押的工人。以后,该店劳资双方由警察局调停和平解决,同业工人方才复工。

1922年5月4日,镇江织绸机工当天上午为要求增加工资,与资本家交涉,遭到地方当局镇压。工人们不服,当晚9时许,女工60多人包围了镇江四大绸号之一的毛凤记绸号,顷刻增至一二百人,拥往曹寿记,又遭警士驱散。次日晨,工人数千人聚集在东门范公桥商议对策,表示要坚决斗争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8日,驻镇江的第十九师出示晓谕,恐吓、威胁、离间工人运动。工人们继续进行抗议交涉,资本家无奈,作了让步,部分地增加了工资,才结束这次延续5天的斗争。

1925年5月24日,镇江瓦木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遭到厂主拒绝,当日起全体一律罢工。下午,警方拘押工人7名。26日,数百名工人冲打建筑厂主余德宏家,遭到警察弹压027日,又有数百名工人捣毁建筑公所业董张逸珊开设的《自强报》报馆及徐广记瓦木工厂。后经地方检察厅传为首的朱锡恒,并责令其调息此事,罢工才暂告结束。

(第五节欢迎、支持北伐军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兵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矛头直指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月23日,中共江浙区委发出宣传大纲,号召人民响应和支持北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被推翻,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镇江人民从北伐看到国民革命的新希望,他们欢迎北伐,支持北伐,投奔北伐军。北伐军到达江苏前,镇江曾有学生韦愚公等前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学习,中共党员陈景福等参加广州第六期农讲所学习,《新镇江周报》主编陈斯白更是投笔从戎去福建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中共丹阳独支得知北伐军将进抵江苏的消息后,就在正则女子学校秘密发动学生写标语,印传单,制旗帜,练唱革命歌曲,做好迎接北伐军的准备。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国民革命歌》已经在学生中流传。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欢迎北伐军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同志们,伊喜伊地笑,尽情地歌舞跳!快乐,今朝我们的革命胜利了。想当初,出师北伐,牺牲了多少英豪;到如今,似江海怒潮,浪花逐日翻高。愿我同志们,同胞们,一致欢呼这一朵光辉灿烂的花儿,永远在人间照耀!”

这时。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任商人部部长的中共党员黄竞西奉命回到丹阳,与地方同志一起发动群众,支持北伐战争。他们组织青年学生在县城和农村宣传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消息,还在县公共体育场召开群众大会。群众踊跃到会,连四乡的农民也进城来参加大会。黄竞西、夏霖等登台演讲,揭露孙传芳、张宗昌等大小军阀的罪恶行径,号召群众起来反对军阀统治,抗缴苛捐杂税,不供应军阀粮食,拒绝同军阀合作。反动军阀当局纠集暴徒冲击会场。殴打追捕大会工作人员。黄竞西被殴负伤,在邮电工人的掩护下,才脱离危险。

北伐军东路的何应钦部从广东进入福建,几乎未遭遇什么抵抗,于1927年3月经浙江进入江苏。1927年3月18日,盘踞江苏的军阀孙传芳逃出南京,退往扬州。孙传芳“五省割据”的美梦完全破灭,剩下的直鲁军阀在沪宁一线作垂死挣扎。20日,穿便衣的北伐军先头部队数十人已进人丹阳城。驻丹阳的直鲁军阀向镇江撤退。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奔向东门外尹公桥迎候北伐军。

忽然。从城内传来退往镇江的军阀部队又从西门返回的消息,大家就奔往金坛方向去迎接北伐军。与此同时,吕城镇的国民党员李长福带领群众到吕城火车站迎接北伐军,却与直鲁军阀常之英溃退的军车相遇。常的卫队下车借故搜捕党军,把李长福等人捆绑在电线杆上,残暴地用大刀砍死,并架起机枪向群众扫射,当场杀害18人。丹阳人民为迎接北伐军付出了血的代价。

21日上午。中共丹阳独支命王少勃、吴起文等人以国民党丹阳县党部的名义在东门外海会寺接待北伐军先遣部队,汇报城内军阀部队溃退情况,并写信请转交部队首长。接着北伐军第一军第三师谭师长率大军由金坛方向开到丹阳,未与军阀部队交战就占领了丹阳城。随后第十四军的两个团相继到达,分驻城厢内外。

司令部设在城内正则女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