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受辱的周亚夫
周亚夫(?~公元前143年),西汉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勋绛侯周勃次子。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周勃死,由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继承爵位。六年后,周胜之因杀人被判死罪,封国被取消。一年后,即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文帝让大臣们选择周勃儿子中有才能的人,众人“皆推亚夫,乃封为条侯”(《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
自秦统一后,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加强。西汉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境内的汉族、匈奴族、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东南、东北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在汉与各少数民族中,联系最频繁的当属与生活在西汉北部的匈奴部。
在秦汉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匈奴族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匈奴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部族名,因居匈奴以东西得名),西攻月氏(部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北征丁零、坚昆等部(约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亚一带),南灭楼烦(治所在今山西宁武附近)、白羊(约在今内蒙古南部),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势力日益强大。
西汉初,由于连年战争,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西汉无力对匈奴作战,匈奴因此趁机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塞。为此,汉高祖被迫采取“和亲”政策,但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犯。
文帝、景帝时,为抵御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例如,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改革了边防驻军的轮换制度,并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实边”,增强边防力量。同时,大力提倡养马,训练精强的军马以扩大骑兵,准备对匈奴进行反击。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军队“大入边”,一支匈奴军侵犯上郡(辖境约为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另一支匈奴军侵犯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匈奴进犯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文帝为此做了军事部署:
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驻扎在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率军驻扎在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将军张武屯兵北地(治所今甘肃庆阳西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祝兹侯徐悍率军驻扎在棘门(今咸阳市东北);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做好了“备胡”的战前准备。
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慰劳驻扎在长安附近的刘礼、徐悍和周亚夫三支军队。文帝先到霸上,刘礼和部下见皇帝驾临,都骑着马出来迎接。营门开后,文帝及随从一直驰入军营。之后,文帝又到棘门,徐悍及部下也是这样迎接文帝的。
最后,文帝来到细柳,即周亚夫驻扎军队的营地,所遇却与前边劳军的情形大有不同。文帝劳军的前卫到周亚夫军营前,但见周亚夫军将士顶盔披甲,弓上弦,刀出鞘,营门紧闭,戒备森严。前卫要求开营迎接,遭到守卫营门的将士的阻拦,“不得人”。前卫仗势,盛气凌人,对守卫营门的将士斥骂道:“皇帝即刻驾到,谁敢不给开门!”军门都尉回答说:“将军(周亚夫)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谕。”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文帝驾到,“又不得入”。
文帝无奈,只好命令侍从拿着皇帝的符节面告周亚夫:“朕欲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查看情况属实,才传令开门迎接。
文帝的车驾、随从刚进营门,守营的军官又对随侍皇帝的车骑说:“将军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于是,文帝吩咐放松车马缰绳,缓缓而行。文帝及随从到了营中,只见周亚夫披戴盔甲,来到文帝的车驾面前。周亚夫拱手作揖,对文帝说:“臣甲胄在身,恕不下拜,请允许以军礼相见。”文帝非但不怪,反而被在细柳军中的所闻所见所感动,立即站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身向周亚夫答礼。文帝使人慰劳军队后,“成礼而去”。
文帝一行离开周亚夫军营,随从的文武群臣纷纷责怪周亚夫对皇帝的傲慢无礼。然而,文帝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哪!前面巡视的霸上、棘门两支军队,简直就像小孩子闹着玩一般,如果敌人来袭,其将领早已当了俘虏。像周亚夫整治的这样的军队,敌人又怎敢轻易侵犯啊!”细柳之行,周亚夫军军容整肃,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给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月后,匈奴退兵,周亚夫被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文帝刘恒死。
临终前,文帝对太子刘启说:“如果国家有危急之事,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而统率军队。”文帝死,刘启继,是为汉景帝。因有文帝的遗诏,景帝授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当此国家危难之时,景帝提升周亚夫为太尉(最高军事长官),统率诸军平叛。同时,派遣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驻扎荥阳(今河南荥阳)以监视赵国军队。
周亚夫出征,军行霸上,一位名叫赵涉的人对周亚夫说:“将军东征吴楚,如果得胜,国家就安定,否则社稷就危险了。责任如此重大,将军您能听听我的意见吗?”周亚夫闻说,连忙下车,先行一礼,然后问赵涉有何计策。赵涉说:“吴王刘濞一向富有,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早有谋叛之心。现在得知将军东征,必遣人埋伏在殽函(今陕西潼关到河南新安县一带)至黾厄(今河南信阳县西南的平靖关)之间的狭隘险要之处。进兵贵在神秘,将军何不向右,取道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境内),绕道而至洛阳,虽多行一两天,却可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周亚夫认为赵涉之计很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躲过了刘濞的伏兵。接着,周亚夫继续东进,与各路兵马会集荥阳,防止了齐、赵等国在中原会合,从而削弱了叛乱力量,便利了各个击破。
会兵荥阳后,周亚夫进兵淮阳(今河南淮阳)。在淮阳,周亚夫见到了父亲周勃的老部下邓都尉,便向他问计。邓都尉说:“吴兵现在气势正盛,因此不能同他们直接交锋;而楚兵力量则较弱,不能持久。这样,将军不如引兵坚守昌邑(今山东成武县东北),让梁国抵挡吴国的进攻。将军您深沟高垒,派兵堵截淮河和泗水的河口,截断吴军的粮道。这样,吴军同梁军对峙,且缺乏粮草,士气必然衰竭。然后,用以逸待劳的我军击其疲弱之兵,则稳操胜券。”周亚夫听后,连连称善,并依计而行。
吴王刘濞起兵后,西渡淮河,与楚王刘戊会合,共同攻打梁国。吴国是诸封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久有谋叛之心,聚敛财富,倾国征兵,共征集国内从十四岁至六十二岁的男子二十多万人,号称五十万。加之吴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联合,势力更强,力量更大。
梁国梁孝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由于吴王刘濞初反,士气正盛,梁孝王刘武很是惊恐。刘武对于吴楚的联合进攻一面顽强抵抗,一面派人求援于周亚夫。梁孝王不知周亚夫之计,催促周亚夫发兵解困。周亚夫成竹在胸,没有发兵。
梁孝王又上书景帝,请景帝诏命周亚夫救梁,周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依计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
与周亚夫择善而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吴王刘濞则刚愎自用,对好的建议不予采纳也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濞起兵后,任命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吴王刘濞:“请大王派给我五万人马,沿长江、淮河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然后再在长安附近与大王会合,这是出其不意的计策。”田禄伯的建议切中要害。
武关是周亚夫东出洛阳的必经之路,如果真如田禄伯所说,抢先加以占领,一方面可以阻截周亚夫东出,一方面可抢占长安。然而,吴国太子反对田禄伯的建议,对吴王刘濞说:
“父王以反为名,借助的就是军队,而如果其他人也掌握兵权并反过来反对父王那将怎么办?而且按田禄伯的建议分兵给他,最后的结果如何很难预料,弄不好反而会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吴王刘濞听后,没有采纳田禄伯的建议。
吴王刘濞军中一位年轻的将军建议:“吴军多是步兵,而步兵宜于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军多是战车骑兵,而战车骑兵善于在平地作战。因此,我建议大王对于所经过的城邑不要去强攻,而应使军队长驱直入,快速占据洛阳武器库,占领粮仓,以充实自己的军队,坚守各险要之地,然后对诸侯发号施令。真能这样,我们即使没有攻入潼关,却已经控制大半天下了。如果大王进军缓慢,以致汉军进入梁楚之地,那么我们极有可能陷入失败的境地。”吴王刘濞将此建议交臣下讨论。一名将军对吴王刘濞说:“这是年轻人求功心切。
他哪里知道深谋远虑啊!”这样,这条合理建议也被吴王刘濞放弃了。
吴楚军久攻梁国不下,又缺乏粮草,军心动摇,“内相攻击扰乱”。在这种形势下,刘濞垂死挣扎,转而攻击周亚夫军,两军相峙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周亚夫以逸待劳,吴楚军“数挑战,终不出”。刘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以军佯攻周亚夫军东南角。周亚夫识破其阴谋,并派重兵守备西北角,将吴军的进攻击退。
吴楚联军战不胜,攻不下,粮又缺,开始撤。进攻的时机成熟了,周亚夫派兵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只带了几千残兵败将逃到丹徒(今江苏丹徒县),后又逃到东越(今浙江境内)。周亚夫悬赏千金购买吴王刘濞的人头,同时派人向东越王晓以利害。最后,刘濞被越人所杀,楚王刘戊也在兵败后自杀。
从周亚夫出征至平息叛乱,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是诸将乃以太尉(周亚夫)计谋为是”。然而,因“不救梁”,梁孝王耿耿于怀,怨恨在心;因“不奉诏”,汉景帝也对周亚夫抱有成见,有意疏远。
周亚夫在平息“七国之乱”后回到长安,仍继续任太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景帝擢升周亚夫为丞相。
同年,景帝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另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对此强烈反对,“固争之”,没有被景帝采纳。然而,景帝竟因此进一步疏远周亚夫。更有梁孝王报复之心未泯,每次来长安朝见时,常常在窦太后面前以自己之见,臆断、散布周亚夫的种种不是。
有一次,窦太后对景帝说:“皇后的兄长王信可以封为侯。”景帝为此事征求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说:“过去高祖有约:’不是刘姓的不封王,没有功劳的不封侯。谁不按这个约定去做,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他并没有功劳。如果封他为侯,不是违反盟约的吗?”
景帝闻听,无言以对,就将此事敷衍过去了。可是,周亚夫为此竞又开罪了窦太后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匈奴的一个王爷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景帝高兴之余便想封他们为侯,借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归降。对这件事,周亚夫所持意见又与景帝相悖,对景帝说:“他们背叛自己的主人来投降陛下,而陛下却又封他们为侯,那么陛下以后用什么去责罚那些不守忠节的人呢?”景帝很不高兴,对周亚夫的建议不认为是忠言,反取抵触之意,冷冷地说:“丞相的意见不可采用。”于是,将徐卢等人全都封为侯。
对于接连不断地遭到冷落,周亚夫心中不快,踌躇抑郁,便告病不上朝。这也正迎合了景帝的心意,景帝借此免除了周亚夫的丞相职务。
史称的“文景之治”,主要是指文帝、景帝倡导以农为本,在汉高祖“与民休息”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然而,就周亚夫的个人经历,就文帝、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上来说,景帝远不及文帝那样求贤若渴,任之不疑。文帝不因劳军“不得人”而责怪或另眼看待周亚夫,反称赞其为“真将军”,并在自己弥留之际,将周亚夫推荐给景帝。这种任人唯贤的做法,是景帝不能比拟的,更是景帝相形见绌的。
景帝在周亚夫“不奉诏”救梁时,就对其心怀不满。当景帝欲封匈奴降者为侯、周亚夫意见与其相悖时,就更是不能容忍。比较周亚夫在文帝、景帝两朝的官职,虽然景帝时周亚夫的官职很高并曾出任丞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周亚夫最杰出的才能表现在治军和领导作战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的发挥恰恰是在景帝时平息危及国家存亡的“吴楚七国叛乱”中,其功勋卓着,无人可及。从历史的角度看,景帝并非昏庸,却也耳软心活,遇事犹豫不决,甚至忠奸不分。最突出的是吴王刘濞以叛乱为实,而以“清君侧”为借口,景帝竞因此诛杀了忧国忠臣晁错,而且手段极其卑鄙,从中对景帝其人可略见一斑。加之周亚夫得罪了一批权贵,如梁孝王、窦太后等,这些人的谗言和诽谤对周亚夫招致悲惨结局也起了一定的副作用。同时,周亚夫性情刚直,敢于犯颜直谏,这对景帝来说,特别是在平定了“七国叛乱”后的景帝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还是来看看景帝是怎样对待周亚夫的。
汉景帝在罢相周亚夫后的一天在宫中设宴,宣召周亚夫进宫。在周亚夫席前摆着的是单独为他准备的大块的肉,非但这样,还不给周亚夫准备筷子。周亚夫见此忿忿不平,便向主管宴席的人索要筷子。景帝见状,笑着对周亚夫说:
“这些还不能满足你吗?”刚毅的周亚夫怎能忍受如此的慢待,即使是在景帝面前。周亚夫听了景帝的话后站了起来,脱帽向景帝辞谢,便匆匆退席了。景帝一边目送周亚夫向外走,一边说道:“这个不能服气的人是不能做少主(太子刘彻)的臣子的。”可见,景帝是个心胸极其狭窄之人。在周亚夫平息叛乱后,即使是他的直言劝谏景帝也不能容纳了。
在对周亚夫的精神进行折磨、摧残后,在景帝看来应该除掉这个“不服气”的人了。
在景帝设宴“招待”周亚夫后的不长时间,周亚夫的儿子为周亚夫向工官(官名)购买了五百件甲盾,准备作为周亚夫死后的陪葬品。周亚夫的儿子雇人搬运这些东西却未给工钱。被雇的人上告说,周亚夫的儿子盗买官府的器具,将事情牵连到了周亚夫。状子到了景帝手里,景帝趁机借题发挥,整治周亚夫,下令审问周亚夫。对于审问,周亚夫一言不发。景帝闻知非常气恼,骂道:“不怕你不说,朕只想借此杀你罢了。”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君让臣死,臣又怎能不死?!
景帝随后又下令把周亚夫交廷尉审理。廷尉领会了景帝的意图,下令逮捕周亚夫。廷尉审问周亚夫直奔致命处:
“你想造反吗?”周亚夫辩白道:“我所买的器具乃是一些陪葬品,怎么能说是想造反呢?”廷尉说:“你纵然就是不想在活着时造反,也是要在死后在地下造反的。”在这种场合下,纵是天理昭彰,又向谁申辩?冤深似海,又向谁诉说?
可叹、可哀、可悲的是,周亚夫忠直一生,最终不能忍受这样的冤屈。当官吏来逮捕他时,周亚夫就欲自杀,被其夫人阻止了。景帝如此迫害,廷尉这样跋扈,周亚夫选择了死。狱中的周亚夫绝食五日,最后口吐鲜血而死。他的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是无谓的,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