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缕霞光
22672400000037

第37章 三言两语说疏离

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把那本共393页的文艺论著《疏离的神情》(以下简称《疏》)读完了。《疏》上册偏文艺,不同于当前那些能吸引人眼球或追踪热点的畅销书。我当初购买它时,它静静地躺在新江厦商城顶楼的一隅,少有人问津。书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疏》的作者是张炜,系山东省作家协会的主席、万松浦书院的“山长”(院长)。该书是张炜在万松浦书院春季讲坛授课的演讲稿集,全书分七讲,共156篇精辟隽永的小文。全书围绕“文学”“诗”“写作”“阅读”等展开层层讨论,涉猎十分丰富,涵盖文学和诗歌、传统和时尚、文化和传媒、历史和风俗、方言和掌故、继承和创新等等,语言犀利,写作自由活泼,读来妙趣横生,于简朴中阐发了深刻的文学命题,于率真中诠释了玄奥的文学内涵。它引人思索,指导我们走向那文学的诗性王国。在众多的文学主题前,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诗性写作”“清寂”“阅读”。

诗性写作,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核心词汇。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是第一次接触该词,刚刚读时,不甚理解它。读后,我才慢慢地明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诗是文学的本质和核心,没有诗性就没有文学。一个人不一定要真真切切地去写诗歌,但在落笔之初,在架构中,在脑海里,有诗的意境,有诗的内涵,有诗的轮廓,有诗意的指引,懂得用“诗螺丝”去焊接、组织文章的素材,层层推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才有飘逸的美感,否则就不是“诗性写作”。在明了“诗性写作”含义的基础上,再慢慢地去理解作者对于“诗”“诗性”“诗境”等概念的理解。一个擅长于“诗性写作”的人,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的能人,但一定有阅历、有热情、能坚持。

《疏》告诉我们,要懂得“清寂”,即要耐得住寂寞,要守得住孤独。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崇拜、享乐至上的年代里,守住“清寂”,不为外界嘈杂所左右,是何等重要,这是需要异于常人的智慧和定力的。“清寂”要求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必去跟随潮流,要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善于发出自己独立的心声。“清寂”要求我们,不要太过于理会那势利的“市场”,刻意去迎合大众读者的口味,发乎真诚,潜心修行,充实自己,渐渐地学会“诗性写作”。它也告诫我,一定要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清晰的思辨方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不要追随虚荣的时尚,依据真理做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清寂”不是无力的表现,而是理性力量的发端;“清寂”不是碌碌无为,是真正的有的放矢。

书的第三个关键词,则是“阅读”。这里的“阅读”是有选择的阅读,是精读。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层出不穷的出版物,良莠难分,让人倍感云里雾里。当下,互联网大普及,智能手机泛滥,现代人的“阅读”,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然而,由于海量阅读,所谓的知识、信息大量进入我们的脑海中,有些有用信息没有及时被消化吸收,有些无价值的信息没有被尽快删除,这些东西最后成为大脑里的散片,成为脑海里的自由基。由于这些散片、自由基大量存在,且旷日持久,大脑的有效容量被大大挤占了,而那些有用的、有意义的“阅读”则被无情地忽略了。因此,有目的的“精读”成为当务之急。那什么是“精读”呢?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往“回”走,倒退几步,拒绝浅薄和媚众,尽量拒绝网络,读经典的著作,深读,细读,精读,持之以恒,必有奇效。

这就是“疏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