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22672300000005

第5章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理论观点

中国传统道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构成传统道德的灵魂与核心。综观历史,主要有三种著名的理论观点:即人性(善恶)论、义利论、理欲论。

第一节人性(善恶)论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纵贯此后两千多年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性是善或恶的问题,是人性论的中心问题,在长期争论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下五种主要观点。

(一)性善论

1.始倡者:孟子。

2.主要观点:

(1)认为人性有四心是性善的心理基础。即“四德”: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仁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礼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智

(2)认为人性可失。即由于环境变化,自己不努力,善性可失。

(3)认为人性可求。即人性善恶可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

(二)性恶论

1.始倡者:荀子。

2.主要观点:

(1)主张人性本恶。若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发展,必然会导致争夺、残杀。

(2)主张“性伪之分”。即本性是生而具有,不是通过学习和作为所得到。

(3)主张制订礼义道德等规范,使人想善、向善、行善、改恶从善。

(三)性无善无不善论

1.代表人物:告子。

2.主要观点:

认为人性只是人的本能,无善恶之分;主张“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小资料

告子:战国时思想家,生卒年事迹不详,主张人性是自然的本性,不分善恶,其议论和思想见于《孟子·告子》篇中。

(四)性有善有恶论

1.代表人物:世硕、扬雄。

2.主要观点:

(1)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发扬善的方面并努力培养,则善占优势,反之则恶占优势。

(2)扬雄认同世硕观点,并且提出人性“学则正,否则邪”。

小资料

(1)世硕:战国时思想家,主张性有善有恶论。

(2)扬雄(公元前53-18):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载其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剧谈,喜欢潜心思考。他为人好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以邀名,不读不圣贤之书。著有《太玄》《法言》等。

(五)性三品论

1.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韩愈等。

2.主要观点:

(1)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论,即:

天生不教而能善:圣人之性——圣人(统治者)

天生为恶虽教而不能善:斗筲之性——坏人(被惩罚者)

天生有善恶,教而后善:中民之性——普通人(被教化者)

(2)王充、韩愈等坚持和发展了性三品论。

小资料

(1)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时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及“三纲五常”等观点和性三品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2)王充(27-97):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幼好学,有巨志,博览群书,博采百家之言,辞官后精心著书,著有《论衡》《养性》等。

(3)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后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1.你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2.社会上是好人多还是恶人多?举例说明。

三、做一做,练一练

1.以上五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你认为怎样才能保证人性向善?

一、听一听,记一记

第二节义利论

道义与利益之辩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即二者谁为先,谁为后,是否统一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道义论、功利论、义利并行论。

(一)道义论

1.观点:强调以义为上,以义制利,是义利论中的主要观点,也是儒家的基本主张。

2.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孔子:一方面把义利对立起来,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一方面并不完全排斥利,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私利。他还主张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利要服从义。

(2)孟子:主张义利对立,要去利怀义。

(3)董仲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有义而不是为利,否则形同鸟兽;主张理想人格、正人君子的标准是义而不是利,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4)程颢、程颐:把义利关系明确为公私关系,认为义即纲常义理,利即私利、私欲;认为天下之事,非义即利,非利即义,两者不能并存。

(5)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主张义利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行为方针和价值准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根本标准。主张为义“便是入圣贤之域”,为利“便是趋愚不肖之徒”。

小资料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同为北宋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都曾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人称“二程”。兄弟讲学达三十余年,其学以“穷理”为主。

(二)功利论

1.主要观点:重视功利,轻视道义。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陈亮:提倡人要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在道德标准上主张以实功实事为依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2)叶适:认为道德不能脱离功利,必须达到一定的功效,实现一定的社会物质利益,否则道德就成了无用的教条。他认为“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3)李贽:明确主张重视功利,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主张行义是为了以之求利,若无利可求,则无正义可言。他还认为:“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

小资料

(1)陈亮(1143-1194):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主张抗金、变法,屡次被诬入狱。著作有《龙川文集》等,提倡事功之学,认为要在具体事物中识道,强调“行”对识“道”的作用,反对朱熹的理学,曾多次开展辩论。

(2)叶适(1150-1223):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提倡“功利之学”,强调“道”存在于物质中,反对理学,著有《水心先生文集》等。

(3)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因批判孔孟被诬入狱而自刎。他在哲学上主张重视功利,提出“童心”说,坚持认为“心外无物”,著有《李温陵集》等。

(三)义利并行论

1.主要观点:强调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要相统一。

2.代表人物及观点:

(1)墨子:提出“贵义,尚利”观点,提出凡“利人”“利天下”的行为即是义,凡是“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则是“不义”;提出“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的行为准则。

(2)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主张要“以义制利”,压制对物质利益的欲望的膨胀。

(3)颜元:主张人谋利、计功即是正义,是明道;提出社会的最大功利应是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利济苍生;主张道义与公利要结合起来。

小资料

(1)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重视生产,主张节俭,提倡“尚贤”“尚同”等,代表作《墨子》。

(2)颜元(1635-1704):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批判“宋明理学”,提倡实用主义;倡导重实学,重实践学风,反对读死书,与李塨一起被称为颜李学派。著作有《四存编》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1.在义利论的三个观点中,你认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2.“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物质)的魔力真有这么大吗?

三、做一做,练一练

1.在对待物质利益和道义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2.搜集孔子、孟子有关义利方面的名言。

第三节理欲论

一、听一听,记一记

理欲论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的又一流派,产生时间较迟。“理”是指道德理性,“欲”指的是感性欲望,理与义相近,欲与利相联系,实际上是义利论的深化与发展。理欲论在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理欲相对,存理灭欲观和理在欲中,以理导欲观。

(一)理欲相对,存理灭欲观

1.这是程(程颐、程颢)朱(朱熹)为代表的理本派理学和以陆(陆九渊)王(王守仁)为代表的心本派理学的共同观点,实质是禁欲主义。

2.主要内容:

(1)认为天理人欲是对立的,不是天理即私欲。

(2)主张窒欲,灭欲,提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将人心分为“人心”“道心”,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小资料

(1)陆九渊(1139-1193):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人称“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朱熹齐名,称为朱陆。他是中国心学派的创始人,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说,史称陆王学派。其语录和少量诗文汇入《象山先生全集》。

(2)王守仁(1472-1529):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市)人。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精通儒、佛、道,能征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著作有《王阳明全集》。

(二)理在欲中,以理导欲观

1.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戴震等。

2.主要观点:

(1)王夫之认为“欲”分“公欲”与“私欲”。“公欲”是人人皆有的正当欲望。如饥则食,寒则衣,又称人欲,是不可去除的。“私欲”是指与他人之利相对立的利己之欲,应去除。他还认为天理人欲是统一的,“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但天理与私欲是对立的,要遏欲存理。

(2)戴震认为理与欲统一,欲是理的基础,理是欲的合理满足。他还区分了“欲”与“私”的关系,认为欲不是私,要反对“私”而不是“欲”。他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以理杀人”更甚于“以法杀人”。

小资料

(1)王夫之(1619-1692):晚年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哲学家。他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史、文学,其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周易外传》等。

(2)戴震(1724-1777):今安徽屯溪人,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他曾六次会试未中,晚年因学术成就显著,乾隆帝特招任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他是清乾(隆)嘉(庆)学派皖派祖师,学术颇丰,著作很多。

二、议一议,辩一辩

1.欲望是罪恶之源还是前进的动力,为什么?

2.存天理、灭人欲是否有其合理的一面?

三、做一做,练一练

1.什么是心本派?这个学派有哪些主要观点?

2.《四库全书》是一部怎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