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撷英
22672300000014

第14章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9)

(2)李时珍(1518-1593):明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继承家学,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研究及革新,完成药物巨著《本草纲目》。

(3)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4)钱福(1461-1504):明代状元,字与谦,自号鹤滩。学者,作有《明日歌》,著《鹤滩集》。

(5)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为“诗圣”。传世诗作多,后人编为《杜工部集》。

二、议一议,辩一辩

1.人说“树挪死,人挪活”,频频跳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吗?你怎么看?

2.做成任何事,尽职尽责最关键。在班干部岗位上,对尽职尽责有什么要求?

3.“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三、做一做,练一练

1.你未来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在理想职业上做得更好?

2.考理想大学与从事理想职业有什么关系?

3.读书就是做学问,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问增加?

一、听一听,记一记

(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是人应有的道德准则,人“至诚如神”“以诚为贵”“以诚为本”。人要重诺言,讲信用,说到做到。对许诺、誓言要坚守不变。古人将“诚信”奉为治国、用人、交友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诚实守信又与“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义利观联系在一起,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1.真实无妄。

“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儒家称“诚”为天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周敦颐说: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因此诚信是立国立人之本。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是立人之本。《左传》说“信”为“国之宝”。古往今来,凡讲诚信者,一直被人们所纪念,成千古佳话,人生楷模。如子路,从不违背诺言,堪称言行一致典范。孔子说他“子路无宿诺”,并留有“季路一言”的典故,值得大家学习。

小资料

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春秋末鲁国人。名由,字子路,亦字季路。孔子门生,以性格直爽勇敢而著称,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诚信为本。

以义相交,以诚相待,以谦相处是古人提出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只有严守以诚相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义理为宗,人己不欺的道德规范,才能获得他人以诚相诚,以信为信的尊重。孔子将“信”确定为其“四教”之一。他说: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要做到诚信为本,必须做到信义相交,坦诚相待,不能虚情假意,背信弃义。人要交“朋友”,什么是“朋友”?同道为朋,同志为友,道不合,则难以为朋,志不合则难以为友。要做到诚信为本必须信守诺言,表里如一,不能出尔反尔,口是心非。唯有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尊重和支持,否则会被他人和社会猜疑、否定和孤立。孔子说:谨而信,笃信好学,敬事而信。杨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一诺千金”也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东汉的范式与张劭就是一对以诚信相交的朋友,两人皆成为诚信的楷模。要做到诚信为本,还必须做到正心诚意,人己无欺。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背信欺人。“信”,首先得自信,做到诚信实意,自己对自己负责,儒家称之为“正心诚意”。“正心”即端正自己的本性而信于己;“诚意”即忠诚自己的本性而不自欺欺人。《大学》中说诚意即毋自欺也。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信任,都要欺骗,那么对他人,对社会会怎样,可想而知。要做到诚信为本,还要做到信誉至上,公正公平,不弄虚作假,欺诈伪饰。确实,人在从事职业及社会活动中,只有恪守信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张弧说: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袁采说: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这些都是对重视信誉的诠释,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小资料

(1)杨泉:西晋时哲学家,字德渊,一生隐居著书。认为宇宙空间充满了元气,著作有《物理论》等。

(2)张弧:唐代思想家,生卒年事迹不详,著有《素履子》等。

(3)袁采(?-1195):字君载,宋代信安(今浙江常山)人。隆兴进士,为官刚正,著有《袁氏世范》等。

3.义重于利。

在传统道德理论中,“义”“利”一直是对立的。道义论、功利论、义利并行论始终存在。这些观点中,儒家的“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论,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最大。孔子提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提出义重于利,义先于利。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董仲舒提出以义为主,以义制利。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后世的儒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以义率利,义利双成”等理论。在各家辩论中,各家理论不断发展,但“义重于利”始终占主导地位。如北宋张载提出“义公天下之利”,如南宋叶适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理想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感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无一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对于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议一议,辩一辩

1.与人交友,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2.你已答应他人帮忙做成某事,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做成。届时你该怎么办?

3.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它是否违背了真实无妄的道德规范,为什么?

三、做一做,练一练

1.查找“季路一言”的典故。

2.查找“一诺千金”的出处。

3.列举有关“诚信”“重义轻利”方面的格言、名句等。(各5条)

一、听一听,记一记

(五)谦恭礼让,严己宽人

“满招损,谦受益”是两千多年前就已总结出的明训。谦恭礼让,严己宽人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谦恭,对自己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首先,谦恭使人进步。人生有限而学海无涯,个人能掌握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谦恭能使自己虚心好学,不断进步;其次谦恭让你能赢得他人信任。谦恭之人,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不骄傲不虚伪,容易得人信任和帮助。再次,谦恭者能严己宽人,心怀宽广,情操高尚,具有人格魅力。因此,谦恭礼让,严己宽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团结,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1.谦虚谨慎。

谦虚指不自满自傲,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诚恳地向他人学习。它是一种获得成功的人格力量。而骄傲却与之相反,自满自大,藐视别人,自以为是,这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败德”,是导致失败的祸根。孟子说:“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王阳明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曾国藩说:傲为凶德,惰为衰气。

中华民族向来重谦,不但将谦作为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条件,而且更将其当作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向他人学习的重要原则。《周易》中有“谦卦”,讲人应具备谦虚美德。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故周公告诫其儿子:“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中国古人历来恪守“谦”道。《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古人更概括了人六个方面“谦”的表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历史上就有不少人因为谦虚谨慎而名垂青史。如春秋时晋国的羊殖,明代董沄等都是其中代表。谨慎往往与谦虚相连。谨慎是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关注,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它指的是行事慎重,不是胆小怕事。

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既不自满,也不鲁莽,凡事“三思而后行”。他们在好成绩面前,不骄不躁,而是视其为动力;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盲动,而是思考良策,战胜困难;在危急关头,既不听天由命,也不鲁莽行事,而是全面分析,掌握多种方案,使之转危为安;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使之迎刃而解。“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一句话讲的就是诸葛亮和吕端智谋过人、谨慎取胜的历史故事。这二人成为历史上智勇双全的典范。

小资料

(1)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因其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详。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周公之说。

(2)羊殖:春秋时晋国人,有贤名。生平事迹不详。

(3)董沄:生卒年不详,明代文学家,以七十岁拜王阳明为师求学而闻名。

(4)吕端(935-1000):北宋大臣,字易直。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持重清简。宋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2.文明礼貌。

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礼貌是文明程度和文明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最明显的表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德行,重礼义,与人为善,礼让谦恭。这也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与人为善”即善意待人,帮助别人。“礼让”是指人际交往中,将名利好处等谦让于他人。古人云:让,德之主也。《菜根谭》中指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三字经》中载:融四岁,能让梨。《左传》中载:范文子循礼让功。这些都是谦让的榜样。

文明礼貌还要求礼貌待人。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态度诚恳、和善;言语温和、友好;姿态端正,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一直来,不懂礼节,不讲礼貌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也是在社会上难以生存,更难以成功的。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要做到文明礼貌,必须讲究礼节、礼义,注重彬彬有礼。一个彬彬有礼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要做到彬彬有礼,既要重视内在修养,也要注意外在表现。内在修养在于基本的知识水平,真诚的善意和关心人的品德。外在表现在于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它通过言语、声音、动作、神态表情、容貌发型、服饰形体等反映出来。元世祖就曾因胡石塘没有戴好帽子而没有用他。因此人必须注重礼仪、礼节。

文明礼貌的大敌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这些人不拘礼仪,待人傲慢,出言不逊,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礼貌待人是“低三下四”。其实《旧唐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讲文明礼貌,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注意卫生、礼貌用语、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等都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和表现。若懂文明礼貌,则终身受益。

小资料

(1)元世祖(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建元后,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行省制度,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恢复经济,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胡石塘:生卒年事迹不详。

(3)《旧唐书》:原名《唐书》,为与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区别故名。后晋刘昫监修,作者有张昭远等。纪传体唐代史,200卷,是研究唐代的重要史料,二十四史之一。

3.严己宽人。

“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实质是“严己宽人”。这既是做人的品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严己”即严于律己,是一种坚持道义,身体力行,情操高尚的人格特质。有了这种品格,就能服人心,扶持社会正气,促进群众和谐。“宽人”即宽以待人,是一种“宽以接下,恕以待人”的宽广心胸的品格。它能使人在待人接物,涉世处事中,不念旧恶,不计前嫌,不为己甚,不苛求人,成人之美,能促使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彼此谦让,消除隔阂,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