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43

第43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21)

在自助过程中,“开悟”意味着你如实如是地允许你所有的觉知能够自由地揭露你所体验到的一切。对许多人来说,敞开我们的心去体验快乐和喜悦是很自然的,对焦虑和痛苦关闭自己的心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有一天当你正在感受焦虑的时候,你不再是关闭自己的心,而是打开心去真正地感受焦虑背后的那份失落感,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份焦虑情绪只是一种“虚假空”,它只是某种早年初期焦虑的印痕再现,并不代表成年人的情感反应,它属于幼年幼稚性思维的范畴。

各种层出不穷的焦虑故事本身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它只是过去的记忆与幻象,它和现在的真相毫无关系。就如同我们回顾小时候的“我”,根本就已经不是现在的“我”。这也好比我们看小时候写的作文一样,过去的“我”早已不存在,过去的“儿童记忆”与“儿童处理问题的方式”皆属于儿童阶段。“儿童的困境”在成年人看来都是风趣的故事或笑料。

4.道家经典《清静经》中讲“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引申之意就是:从水里来到火里去,在激荡的情绪中历练出来的底气才是真正的不落两边的中道观(平等心、平常心)功夫。

有意制心,心即是一个妄念,制又是一个妄念,以妄制妄,其妄益增。譬如家有盗贼进门,主人起而与之抗争,未必能胜,反或被害,倘端坐室中目注盗贼,毫不为动,则盗贼莫测所以,势必逡巡退出。细细体会心中所念一切事物皆是虚妄,了无实在,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无依无着,妄想颠倒,毋需有意制之,自然止住。此外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待自己的心境相对比较安定时,可以适当观想自幼而壮而老,刻刻变迁,刹那不停,了知一切“相”(外在现象)全是因缘假合假散,了不可得,既不可得,则无心,无心则无生,又有何灭。因此笔者认为单纯地抱持“欲擒故纵”的思想,结合正念体察,久久纯熟,其心得住,自然能止。(注:这段话源自《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一书的启示)

《物不迁论》也启发世人:万物在每个刹那间都有所变动、移动,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实际上已经是这个时刻的新事物,与过去存在的这个事物不是同一个事物,因此所有的妄念也都不可能一直停驻在一个地方。

5.《道德经·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学会臣服不是意志或人格软弱的表现,有时候它是十分高明的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自我调心中一定要灵活且自信地把握“自动调谐定律”的威德与内涵,务必将自我调心融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忘记“消除焦虑”这个事情,一切皆是无心而为,水到渠成。或许有些人在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一点点“努力”,然而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无须努力;一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用点“心”,但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无心。正如同智者所言“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当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一切的意图心时,就会歇得念念驰求心,自然心能转境,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魅力。

6.人心里面对于焦虑能量的起伏有着非常敏锐的觉知力,然而随着从小到大各种各样恐惧性的教育与专制性的批评否定,这颗原本天然、纯真的心早已被攀附了各种错误的条件反射式的心理防御系统。而“欲擒故纵”的内涵之一就是不被“小我”的分别心与执着心所捆绑。当我们心中正在升起任何不愉悦的感受时,先尝试看着它自在的律动,看着那股恐惧能量自在的来去,就像站在海边看着红日自由升起一般,何来罣碍!久而久之,这会带给心灵一种全新的洞见,焦虑的冲动会不断降低,内在的底气会不断扬升,对生活的热忱也会与日俱增。

此外,你所担心的那个“万一”是真的吗?你能百分百肯定那个“灾难性联想”会是真的吗?假设你所担心的“灾难性联想”真的发生了,而且是即刻发生了,那意味着我们就要面临死亡吗?这意味着我们就要交付出一切,且无条件被人宰割或欺侮?这意味着就要失去家人?就要失去事业?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唯真:它只是一种儿童式的幼稚型思维。

7.《道德经·四十八章》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谓的“无事”引申至心理学中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中华禅学文化中也将无心、无为中的“无”说成是“非非”。这个“非非”是人类文字所能够描述的最贴近“道”与“了悟”的一种表达了,应用到心理学中也可以延伸为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这种似修非修,非修似修,不修而修的第一义,的确很难靠文字来表达。而“欲擒故纵”在心灵层面的运用内涵之一就是通过这种“不修而修”的朴素行动哲学来达到修正,但是这种不修之修或许就是一种相对高明的“修”,正如道家的弃知而知本身也是一种知,但是不论是不修而修还是弃知而知,他们和原来的修与知已经大不同,因为这种修与知是经过精神领悟的转化过程,而非理性上的逻辑推理与主观内省经验。因此我们可以从心理哲学文化中获得许多前进的力量。

再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禅学偈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句话代表了禅悟过程中的三种境界。最后一个境界所看到的山和水已经没有了“人物分离”的概念,而是一种“心物一体”的整体观,虽然眼前呈现的还是山和水,但是经验者和被经验者已经完全融为一体,甚至也可以说经验者就是被经验者,这种真实体悟的境界怎能通过文字来表达呢?因为文字是“有”头脑的理性概念分别,而真实的经验体悟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就好像我们在说接纳一切焦虑症状的时候,最终最好连“接纳一切”也忘掉,甚至进一步忘记“需要忘掉”的这回事情,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追求的接纳的状态,也就是哲学启蒙中的类似“非非”的状态。但是在达到这个无法言说的“接纳”状态时,一颗心灵需要先明白若想要保持一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也就是说必须在内在空间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更多自然而然接纳的造化过程。

8.过去我们认为要“干掉”一些焦虑后,才能获得快感,而实际上快乐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不是刻意强行而为的状态。是否记得我们曾经在不经意间经过一个海滩时,你突然感受到这个地方非常惬意和畅然。而时隔多年,你内心中因为装满了种种压力或焦虑,然后无明识跟自己说,要去中国最好的海滩放松一周,可当你带着强大的苛求与期许前往三亚后,发现也没有多少快乐可言,更没有以前那次不经意间的纯粹快感。你在寻思,这究竟为何?

因为快乐不是在自我意识下存在的东西。它是自然流动的一股能量,当妨碍快乐的执着罣碍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无明识对患得患失的安全感停止追求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所以于心灵层面,“欲擒故纵”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体验到“无心”的自然状态。当我们的心灵处于“无心、无为”的心气模式时,一些简单的事物都会令自己感到静心。

反之,每每遇到焦虑的时候立即飞奔到马尔代夫、夏威夷、巴厘岛等著名海滩去寻求快乐或解脱,仅仅只是徒增业苦,浪费光阴与金钱。

9.究竟是什么束缚了你?人们都希望在当下解脱痛苦,那么到底是什么束缚了自己呢?束缚源自内心的“我执”(执着心与不平衡心态),人们颠倒妄想,活在虚幻的执取中。殊不知念头不是我,妄想不是我(本心),而那个一直执着的“我”只是各种源自外在评价与早期印痕的综合体,并非真心本体。

人们看不透这一点,便需要拼命地用外在短暂的物欲来填充“小我”的心灵坑洞,这就好比人与虚空战斗,不论怎样挥拳也是无尽的内耗。因此于心灵层面,“欲擒故纵”的本质就是创造一些契机,让我们有机会领会所谓的“灾难”或是因灾难性联想而产生的恐惧性画面通常都不是真实的。在沾染慢性焦虑情绪的心灵世界中,许多人都非常讨厌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非常讨厌所谓的“灾难”。那么试想那些淤泥和莲花,莲花是否会将淤泥视之为灾难呢?你再试想自然界中的各种种子,种子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待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们是否会将这些物体视之为“灾难”?你再试想怀胎十月期间自己泡在娘胎羊水里,饱受压迫与浸泡,这是灾难吗?因此,把焦虑症状当作是灾难的“灾难说”也是不能成立的!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因与果其实是并存的,焦虑是“魔鬼”,也是“天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焦虑或许就是焦虑本身,当一颗心灵充分觉知焦虑所带来的体觉不适后,这份不适背后所携带的心灵负荷就会自动降低,无意识中的未完成事件的作用力也将得到释放。

先知们反复告诉我们:“在宇宙中,经验的本质是变化,永无间断的无常变化。”在脑子里冒起的一个杂念,几秒后就会消失,随后生起的念头,同样也会消失。当清晨来临,张开眼睛,世界顿时涌入;眨眼间进入梦乡,它又消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欲擒故纵”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有机会回归体验自己安详的本来面目。许多人会觉得那个所谓的本来面目距离自己十分遥远,其实一点都不遥远,当我们在动态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拉正念与开放性时,那么也将会不断地领略到“习以治惊”的魅力。

“欲擒故纵”的变相策略:反治法

“欲擒故纵”的另外一个变相延伸策略叫作“反治法”,它专门针对过度的预期焦虑而发明,倘若操作得当,在许多时候将会强有力地化解预期焦虑的被动性。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矫枉先过正”“物壮则老”“物或损之而益”“反者,道之动”,从这些充满智慧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汲取到无量的阴阳辩证智慧,以此来协助自己达成一些事情。其中笔者所获得的启发就是“反治策略”,它是一招在某些关键时刻可以积极协助心灵增加一些“豪气”以及降低过度的预期焦虑的好点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著名心理学流派“格式塔”的理论中,有一剂“倒转技术”和笔者所分享的“反治策略”有一定的类似之处。格式塔的一些理论认为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通常是他自身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譬如有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脾气粗暴,极有可能是他的无意识通过“粗暴”来将“温柔”的特质掩盖起来的倒转表现。而一个平日里总是充当老好人的人,也极有可能是他无意识中通过“和善”而将其隐性自我中的“粗暴”特质掩盖起来的倒转表现。格式塔的一些策略适合在团体课程中应用,效果更佳。而笔者改良的反治策略更适合个人练习,如能操作得当同样也可以让你触碰到已经埋没或忽略的一些潜意识信号,进而帮助你进一步的体察到烦恼的空性本质以及降低对焦虑的防御性心理。

诚然,笔者分享的反治策略在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心理治标法”。在临床应用心理学中有不少方便法也都属于对治法,本身看起来有着人为的努力,但是它们也都能起到渡河之筏的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先给心灵“消消炎”,降低一些焦虑的强度,而治标的意义不论在临床还是自助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对于许多正值严重预期焦虑的心灵而言,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缓解燃眉之急,待心气有所沉淀,烦恼之火有所降低后再导入一些长远的修心调心策略比较好。

反治策略可以这样来应用:当焦虑或恐惧再度不请自来时,温柔地转化一个心念,怀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告诉自己:太棒了,赶快紧张,赶快焦虑吧,我今天下定决心一定要焦虑,赶快来呀……为什么还不来,快点呀,还不够紧张,再紧张一些吧,赶快呀……

如果焦虑发生于睡觉前,针对害怕失眠的心灵可以这样应用:我今天晚上下定决心彻底不睡觉了,我真的一点也不想睡着……太棒了,我就喜欢这样睡不着的感觉,千万不要睡着呀,千万不要太快速睡着呀,我不想放松得太快,赶快紧张呀,为什么还不紧张,快点兴奋吧,我真的不想睡着,上帝,我真的一点也不想睡着。这就是“道者,反求之”的情怀,也符合矫枉先过正的原理。

但是这种口诀仅仅只是协助心灵在害怕“预期恐惧”的情况下,由倒转的大无畏情怀,即可化被动为主动,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治标效果。当体验到治标的效果后,就不要再去念这个口诀,不要去执着所谓的理论,这个时候导入清静无为的觉知情怀,也就是本土心灵文化中经常讲到的“回光返照”,也叫正念。

引用越南的“一行禅师”的一段教导:“就像自然界的太阳照耀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株小草一样,我们的觉照也要照顾好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感受,以便我们识别它们,了知它们的产生、滞留和瓦解。不要判断和评价它们,也不要迎合和消灭它们。不要把你的心灵变成了战场,那儿不需要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情感、欢喜、悲伤、愤怒、嗔恨等情识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