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旅者行吟
22669800000002

第2章 序二

痴情无悔丹心照行云流水点江山

夏天敏

辰良先生会写古体诗词,这是人们未曾料想的,他不仅能写,而且写得晓畅典雅,情真意切,这又是很多人所不及的。

辰良先生以小说、散文行之于市,在文学界,他的小说和散文声名远播,其声名,远远超过他在政界的影响。云南文坛早年岑寂,在全国顶尖级刊物发表的作品寥若晨星,而在那个时候,他的中篇小说《艰涩的口香糖》首发《边疆文学》2001年第五期头条,就被文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小说选刊》2001年第六期选载。2012年6月,《艰涩的口香糖》入选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浮生记——〈小说选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叙事》,并且以头条位置刊载,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本书选载的是2001年至2010年在《小说选刊》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凡刊于《小说选刊》的作品,都好中选好,优中挑优。试想,泱泱大国,文脉悠远,薪火不熄,写作者之众,难以计数。就算在今天“文学被边缘化”之后,执着于文学创作的人,仍如过江之鲫。每年全国林林总总以千数而计的刊物,刊载的作品何止千百,能被《小说选刊》选中,没有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题材、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要被选中是不可能的。多年以来,我从未间断过《小说选刊》和其他几本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的阅读,窃以为《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等几家刊物,可视作文学刊物的标高。这些刊物,不讲关系,不论地位,唯质量是取,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这几家刊物保持了崇高的地位和一致公认的水平。

多年前读过辰良的《艰涩的口香糖》,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他是官员,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这是一篇题旨深远、思想敏锐、技法娴熟的作品,我以为云南文坛代不乏人,虽然能在全国刊物发表作品的人不多,但毕竟文脉悠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文学也曾在全国文坛辉煌过,冯牧、白桦、彭荆风等老一代作家馨香犹在,产生出优秀作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及至辰良来昭通任职,方知他就是早已耳熟能详的作家,不由心中感动,并生出敬佩之心。

文人写作,本是分内之事,以我而言,虽然也曾在文联任职,毕竟写作与工作相去不远,无公务之时,上班读书、写作也属分内之事,无紧急事务相迫,亦无渎职之感。辰良从政时间长,且多任重要职务,尤其主政昭通,更是千丝万缕汇于一孔,几百万人的生存发展系于一身,其繁忙可想而知。但令人惊讶的是,几十年繁忙的官宦生涯,并未泯灭他的文学之梦。他对文学的痴迷执着,可谓出于灵魂而深入骨髓。这种真爱,令我感动,也令一些人汗颜。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无论地位变迁,无论顺利坎坷,无论身置何地,都始终把文学放在心灵中最圣洁的地方,让文学之花绽放出不绝如缕的馨香。

披览历年积稿,辰良从众多诗词稿件中选择部分篇什,准备付梓出版。嘱我披阅提出意见,并为之作序。我心生惶恐,非学院出生,才疏学浅,于国学虽有涉猎但根基浅薄,于古体诗词虽然热爱但研究极少,更无些许诗词面市,要为古体诗词作序,无异于盲人摸象、班门弄斧。但看完送来之稿件,我是真正感动了,觉得有些话要说。其实要说的话就是一种感觉,非理论的,也非诗词格律声韵平仄方面,而是一种阅读直觉。

诗言志,这是凡写诗词的人都知的道理,但这道理并非人人知道,或者说知道而不能得其精髓。现代人写古体诗词,离开了产生古体诗词的环境和氛围,要写好是何其之难,况且所言之志是什么样的志?有的托物咏怀,缺少真切的心灵感受,没有深入骨髓的痛彻感,所言之志就显得矫揉造作;或卿卿我我,或故弄玄虚,或装模作样,或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为可憎者是假大空,所言之志一旦沦为假大空,就面目可憎了。辰良是昭通的高层领导,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来写诗词,让人难免担忧,会不会写一些看似慷慨激昂、高蹈凌云而没有真切感受的诗词呢?答案是否。他的作品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即领导也是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有七情六欲的人,有欣喜,有迷茫,有徘徊,有感伤,但更多的是忧伤、彷徨之后的振翅奋起,犹如茫茫海面上的一只苍鹰,孤独、寂寞、伤感、四顾迷茫,但搏击风浪振翅凌空的壮志从未泯灭。

在《行者吟——调寄〈采莲令〉》这阕词中,作者写道:

天苍苍,小道指何方?晓鸡唱、夜来昼往。山间铃响西风瘦,向晚已夕阳。古道凉、人事茫茫,蹄声扰梦,离愁别绪满腔。寒暑有约,漂泊无定叹沧桑。壮行色、天涯孤旅,满目风霜。雁归去、魂梦思故乡。惊回首、落红遍地,晨钟晚唱,心留一缕馨香。

这首长词格调高雅,画面感极强。作者沿袭古体诗词的优良传统,以画面营造心境,以环境衬托心情,情为心造,境由心生。同样的环境,因为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喜怒哀乐能为它涂上不同的色彩。作者写这首词的时间是2007年7月25日,重返曾经供职的香格里拉,恰逢五十岁生日,由此浮想联翩,感慨良多。

是的,五十岁之于人生,是个重要的时段,“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既是领导又是作家的作者,心情之复杂是不言而喻的,这当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叹息,转瞬之间,青春年少激情似火的岁月已经不再,揽镜自照,满头青丝的鬓角生了白发。昔日的书生意气、剑胆琴心趋于平稳;昔日的亲朋好友星驰云散,各奔东西。世事变迁,人海茫茫,往事若梦,难免叫人心生惆怅,于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作者,便有了“天苍苍,小道指何方?晓鸡唱、夜来昼往”的感慨;于是,在作者的眼里,明丽的景色就有了忧郁的色调,“山间铃响西风瘦,向晚已夕阳。古道凉、人事茫茫,蹄声扰梦,离愁别绪满腔”。关于人生羁旅、关山阻隔、霜林寒水、大漠荒烟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倾诉离愁别恨的。游子在外,经岁累年,对于故乡,对于亲人的思念日胜一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惆怅,“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无不深刻而疼痛地写尽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无限心思。在《行者吟》这阕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长年在外、奔波忙碌的人的内心真实感受。作为一个有志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官员,他必须服从上级安排,四海为家,随时奔赴新的岗位。他是繁忙的,每天要处理的事不可胜数;他是热闹的,同僚下级、来宾贵客,络绎不绝。可他也是孤独的,灯火阑珊,更灯夜静之时,蛩声短鸣,萤火飘零,倚栏凭眺,家山茫然,思念多时不见的故乡,思念白发苍苍的双亲,思念老妻稚子,思念同谊好友,心内怅然。这正是作者宝贵之处。一些作品,不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写心灵中最微妙的东西,写的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情怀,尤其有的貌似慷慨激昂,实则阿谀谄媚,迎合时尚。这样的作品,一个字就是“假”!文学作品一旦假了,就令人生厌,传之不广。文学说到底是人学,纵使风云诡谲变幻,纵使世态人情百般,纵使身居高位,人就是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在具体的人中都会有真实的呈现。作者在不少的篇什中,都有思乡之恋,有思亲之苦,更有孤独寂寞的惆怅心情,但并不妨碍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形象。相反的,让我们觉得这是更真实、更具有人性的官员,可亲可敬,可触可摸,真实坦然。

尽管如此,作为领导者,作者并未一直沉浸在忧伤感怀之中,天涯孤旅的寂寞心情,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作者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没有忘记肩上的担子,更没有忘记少年时期的梦想。作者在青春年少之时,就有服务大众、造福桑梓的宏伟梦想,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王安石、柳宗元、白居易以及一长串灿烂如霞的名字,谁个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际遇不同,或处高位,或处草野,“位卑未敢忘忧国”、“直挂云帆济沧海”都不妨碍他们以身许国、报效国家的理想。作者“雁归去、魂梦思故乡。惊回首、落红遍地,晨钟晚唱,心留一缕馨香”一反前阕的惆怅情怀,夕阳正好,晚霞灿烂,落红遍地,欣欣然,陶陶然,一派喜悦心情。

无论是写小说、写散文还是写诗,我以为情皆为第一要义,不能想象缺乏情感的小说、散文和诗词能打动人心,能够流传久远。这样的文学作品,都能扣人心弦,直抵心灵,触动心灵中最为疼痛的地方,让人心灵震颤、泪流满面。古体诗词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和细节,但同样能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或愁肠千结,忧戚动容,或情到深处,热泪满面。辰良的词作,以情感人,情感真挚,触景生情,温婉动人,他对亲人、朋友、同事、普通群众,有着炽热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他不居高临下、俯视众生,把自己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这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占领了人性的高地。在《家书——调寄〈青玉案〉》中,他写道:

阳春三月遍地红,有家书、三两封。远山呼唤泪汹涌。倚栏远眺,夜色深浓,思念付苍穹。少小离家别乃翁,儿时恍然昨日梦。母叮父嘱犹在耳,行走如风,端坐如松,正气贯长空。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红艳迷离,远赴雪域任职的作者收到父母来信,心绪如潮,热泪奔涌。凭栏远眺,茫茫苍穹,远去的故乡,白发苍苍的父母,融入茫茫夜色之中。此情此景,好一个愁字了得,接到父母的来信,犹如见到慈祥的双亲,怎不叫人感慨万分,热泪汹涌,“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领导,在众多同僚和下属面前,保持坚毅刚硬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游子的思念之情汹涌而至,以至于泪如泉涌,这样的情,是感人至深的情;这样的爱,是感人肺腑的爱,充满人性之美,让人情动于中,感同身受。

而下半阕,是追忆往事,年少时就告别了家翁,离乡多年,儿时的事恍然如梦,多少事可能已被时光过滤掉了,但父母的告诫叮嘱不敢忘记,做人要像青松一样苍翠直正,要有浩然正气,浩浩乎、沛沛乎气贯长虹。用青春、用热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父母的叮嘱言犹在耳,所以接到父母的来信,听到父母的殷切关怀之语,而不能侍奉在侧以尽孝道,不免戚然动容,泪如泉涌了。

作为领导,辰良的工作多次调动,远离家乡。对父母,深怀思念之情;对妻儿,深怀愧疚之心。2011年1月,作者在昭通农村工作,闻妻子坠楼受伤,心内如焚,但公务缠身不能前往照料,置身于事,可以想见作者内心的愧疚忧伤,《未了情——调寄〈贺新郎〉》:

金江水茫茫,回眸望,老妻稚子,天各一方。此生聚少离别多,转眼两鬓成霜。细思量,我心独伤。曾经寒舍苦共尝,情未了、劳燕飞两厢。伊有疾,我断肠。

在这阕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情真爱,看到了作者的孤独忧伤和思念之苦、愧疚之情,这是源于心灵深处的情感,不故作伟岸之姿,不抒虚假之情,情到深处,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患难与共,甘苦共尝,令人动容。

不虚假、不造作,以情感人,情真意切,这正是辰良词作的感人之处。如果他以领导的身份,写些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词,也未尝不可。但他把领导者的身份和普通人具有的情感,处置得非常恰当。既不为身份所囿,写些言不由衷、情不真实的作品,又能把握自己的角色,把真实的情感和以身报国的担当融合在一起。

辰良的词作,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辞雅训,气韵生动,画面感极强。读他的作品,仿佛置身在一幅幅烟雨蒙蒙、水墨淋漓的画面里,以画面渲染人的心境,以人烛照画面的意境,情以景而置,景以情而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他能于寥寥只言片语,勾勒出一幅清丽奇绝、诗意盎然的画面,传承中国古体诗词其实也是中国画的写意、造境、传神的精髓,像《游竹海——调寄〈踏莎行〉》中“乌云乱卷,淫雨无惮。竹林深处水连天……浊溪急水,茅舍青烟。小店热茶可驱寒。熙攘来去客几许?聚散离合转瞬间”,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云压铅垂、乱雨如麻,一片竹海浸淫在狂风骤雨之中,雨雾迷茫、浊水翻卷的溪畔,忽见青烟袅袅的茅舍小店,趋之入内,避雨的人可谓不少,喝了热气腾腾的茶,顿感温暖,而小店里的人来了去,去了来,就像人生,聚散离合转瞬之间。这阕词,分明就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图画,分明就是一幅世俗生活的风俗画,就像《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断。

在《蠡湖——调寄〈唐多令〉》中,作者写道:

细风吹岸柳,白云天际头。烟波浩渺江鸥叫,犹见范蠡荡扁舟。西施泪,春到秋。青丝今渐雪,故旧好与否?往事沉吟满腹愁,平生豪迈一樽酒。舞东风,四海游。

烟波浩渺,白云飘游于天际,岸边有和风惠畅,堤柳袅袅,太湖之水茫茫无涯,江鸥鸣叫,渔舟出没,还见得到范蠡驾一叶扁舟,时隐时现。绝代佳人西施,眼泪涟涟,由春流到秋。此情此景,让作者心生感慨,想到岁月不饶人,转瞬间满头青丝已渐渐生出白发,亲朋好友故旧情况怎么样?往事如烟,叫人生出惆怅忧伤之情。但转瞬之间,作者又从忧伤落寞中跳出来,一樽薄酒,豪迈之情顿生,驾着东风,四海遨游。

这又是一幅空灵透彻、水汽淋漓的水墨画,细风、岸柳、白云、天际、烟波、江鸥、范蠡、扁舟、西施、泪流。青丝渐雪,故旧好否?沉吟往事,豪迈樽酒,东风和畅,四海畅游。这些词汇,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有景观、有历史、有吟叹、有抒情的美好画面,可视可听,可品可鉴,可回味、可吟叹。

对于诗词,我历来心存敬畏,几千年的诗歌词赋,滋润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作为一个作者,我深深地热爱诗歌词赋,年少时也曾背诵过一些名篇佳句。在写作实践中,诗歌词赋给我丰富的营养,受益匪浅。但由于我学力不逮,研习不专,对诗词几乎谈不上有何见解。更为致命的是,诗词的格律、对仗、音韵、词牌一窍不通,受命之际难免惶恐不安。于是避难就易,写自己熟悉并且感受最深的东西。我相信,任何文学体裁都有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人性、情感、真实、美好,我用这个通用法则为文,写我阅读的真实感受,不知是否准确,贻笑方家之处,还请包涵,误读作品之意,恳请见谅。愿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昭通的文学创作增添异彩。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