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22666700000028

第28章 沉着应对:在博弈中击垮对方(5)

事实证明,大卫的做法是正确的——他通过不断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地攻击对方的心理防线,在经历了长达4个小时的审讯之后,弗克利终于对警方坦白了自己以往的犯罪事实。这件案子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媒体怀疑警方在审讯犯人的过程当中使用了非法手段,因为嫌疑人没有必要将自己从前的违法行为一一交代出来,使得自己陷入一个更加糟糕的地步。为了摒除质疑,富兰克林地方警署随后曝光了他们的审讯过程。

可以看到,在这次审讯过程中,大卫并没有使用任何逼供、欺诈的行为,而是通过重复简单的问题来审讯弗克利的。

在开始看到弗克利的时候,大卫就问道:“嫌疑人弗克利,今年的9月3日你参与了一次和墨西哥毒贩的毒品交易,并在此过程中打伤了一名警察,我说得对吧?!”

“这是说的哪里的话,警官,你总不能看到我车里有一点大麻就说我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毒贩吧?”

大卫没有将这个问题继续深入,而是一本正经地将对方的话记录了下来,继而又展开了下一个话题:“请说出你这次携带大麻的数量,以及获得这批大麻的渠道和用途。”

弗克利做出了一个非常勉强的表情,极不情愿地回答说:“这样说您可能不相信,但我可以保证这就是事实——我需要一点药物刺激才能使自己兴奋起来,我是个做音乐的人,所以我常常用它来找灵感。”

“这些大麻是谁给你的?”

“我不记得了,真的,我向您发誓,这是我第一次购买大麻,那个街道弯弯拐拐的,”弗克利狡猾地回答说,“我都不知道自己最后是怎么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

“你刚刚说自己是搞音乐的,常常借助药物来寻找灵感,但是现在又说自己是第一次购买大麻。现在可不是聊天时间,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作为法院证词,所以不要试图欺骗警察!弗克利,你在今年9月3日和墨西哥的毒贩有过一次交易,并且打伤了一名警察,你承认吗?”

弗克利马上露出笑脸,说自己是一时说错了话,自己确实是第一次购买大麻,并没有欺骗警官的意图。这时,大卫加大了提问力度,他严厉地说道:“保持严肃!现在是警察审讯时间,请你坐好!回答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在1985年9月3日与墨西哥贩毒集团进行过一次交易,并且打伤了一名警察?”

弗克利尴尬地笑了笑,轻声地回答:“没有,长官,我没有做过那些事。”

大卫将这句话也记录了下来,然后继续自己的提问:“那么你是从什么时候染上大麻的?”

“我对您说过,这是我第一次购买大麻,所以我说自己刚刚接触毒品,这个回答可以吗?”

面对这样一个顽固分子,大卫有意让自己显得非常强硬,他大声命令对方说:“现在是我在提问,你只能说‘是’或者‘不是’,不要再向我提出问题,明白吗?”

碰了钉子的弗克利开始安稳下来,而且他开始严肃地回答警方的问话。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那个关于墨西哥贩毒集团和袭警的问题一再被提起,而在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复之后,弗克利开始变得暴躁不安,甚至还向审讯者发了脾气,直至大吼大叫。这时,大卫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他将自己的语气缓和下来,开始引导嫌疑人的思维:“好吧,年轻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主动认罪和被动认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看到你的个人资料上面显示,你现在只有17岁,考虑到你还没有成年,法院对于你肯定是会做出宽大处理的。以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如果你主动坦白,法院最多判你一年。当然,这是在你没有其他案子的情况下。”

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大卫注意到,嫌疑人的脚尖开始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当时,弗克利穿的是一双质地柔软的布鞋,所以警方很容易就观察到,他的脚趾在不停地移动着,这种意味明显的肢体语言给了大卫很大的信心,于是他加大了攻势,开始不断地向对方施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弗克利终于放弃了抵抗,交代了自己所有的罪行。

经过调查,弗克利所在的贩毒集团确实劣迹斑斑,而他本人的投诚也带给了警方非常大的帮助。最后,法官对这个年轻人采取了宽大处理,结果真的就像大卫说的那样,他的刑罚被判得很轻。

在本次案件审理当中,大卫在把握嫌疑人心理状态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他成功地运用自己的交流技巧,通过恰到好处的重复式提问,成功地从嫌疑人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当然,FBI的重复博弈也是讲求技巧和时机的,用得不好,也有可能屈打成招,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重复博弈中第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集中审问之前,需要有确定的信息表明这个人就是真正的罪犯。美国著名私人侦探、素有“神秘之狼”美誉的泰德·甘德森就曾表示,警方在刑讯过程当中使用的证词、实物,以及审讯方式,都会给嫌疑人带来很大的影响。

甘德森说:“如果警方一直保持着高调的姿态,嫌疑人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服从才是正确选择’的错觉。也就是说,嫌疑人的主观判断受到了警方的主导,他们最后交代的事情很可能会是虚假的。”

在弗克利的案子上,如果大卫从一开始就不断地重复一个错误信息,比如“罪犯是一个变态的连环纵火犯”,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弗克利承认自己是纵火犯的可能性也就会非常大。因此,在使用重复博弈这一种心理战术的时候,一定要有确切的把握。如果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刻意使用这一战术,那么到最后嫌疑人受到诱导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重复博弈中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运用这一技巧的时候,要懂得“刚柔并济”。所谓的刚柔并济,实际上就是一个提问的强度的问题。根据以往的实战经验,FBI表示:“比较稳妥的策略就是,警方在最开始的时候展开相对舒缓的问话,随后再逐渐加强审讯的力度。”

在审讯弗克利的时候,大卫就做得非常好,“携带大麻”和“非法持枪”本来就不是他留意的重点。大卫想要知道的核心在于,在这起案件中,弗克利能够交代出几个同伙?几个月前发生的相关案件,是不是能够得到他的亲口承认?在审讯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卫有意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遍,但是随后马上就将方向扭转开来,直到10多分钟之后,他才又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可以说,在双方交手的初始阶段,大卫是没有对对方展示出强大压力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卫发现嫌疑人已经逐渐丧失了自信,并且开始默认自己的犯罪事实。这时,大卫抓住时机,向对方发动了疯狂的反攻。在这一阶段,大卫的问题重复率是非常高的,他几乎不间断地重复“墨西哥毒贩”和“袭警”这两个问题,致使嫌疑人脆弱的心理防线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之下终于崩溃,而最后嫌疑人交代出自己的罪行,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点滴中窥探对方心理变化】

1962年8月4日,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在洛杉矶的公寓中身亡,年仅36岁。法医发现,梦露服食了过量的安眠药,并以此断定她为“自杀身亡”。

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办案人员很清楚,梦露并非自愿自杀,而是因为她知道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其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许多内幕,被迫自杀。

1962年5月,已经成为好莱坞一线女星的梦露做出了一个非常出格的举动,她抛下了刚参与不久的电影剧组《双凤奇缘》的演出,转而为约翰总统唱“生日快乐”歌。

这在很多人看来都很反常的举动,在她看来却应该这么做,她要利用好约翰总统这个“贵人”。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使她走上不归路的人正是这位总统。

有着史上最性感女人之称的梦露,当时并不仅仅和约翰总统有密切的关系,还跟其弟弟罗伯特的关系很暧昧。梦露因为给约翰总统唱生日歌,成了当时媒体大写特写的头条新闻,这让肯尼迪的弟弟大为反感。

当发现肯尼迪兄弟对自己的不满后,不甘心受冷落的梦露偷偷写了一本秘密日记,在日记里,她记录了肯尼迪兄弟告诉她的许多重要国家机密。她写这本日记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肯尼迪兄弟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但是,单纯的梦露根本没有想到,她这样做的结果会将自己引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她所记录的那本日记,就像一只在热带雨林中震动了几下翅膀的蝴蝶一样,扇来的不仅仅是暴风雨,还有肯尼迪兄弟的仇视。

就在肯尼迪兄弟远离梦露的时候,一个叫菲尔德的人走进了梦露的世界,他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严密监控的特殊人物,当时由于他建立了“亲苏”组织,所以被FBI怀疑为苏联特工。因此,当梦露和他有了交往之后,便立即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高度关注。

之后,FBI意外发现了一个爆炸性情况:梦露向菲尔德透露了有关肯尼迪兄弟的内幕。于是,联邦调查局下令对梦露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视。

8月初,肯尼迪兄弟做出了最终决定,彻底和梦露断绝联系。为了阻止梦露泄露国家机密,FBI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攻心术。首先,FBI在媒体上揭露了她以往的感情经历,并将与其交往过的男友名字公布于众,这让梦露颜面扫地,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接着,FBI给梦露打电话说:“你写的那本日记关系着整个美国的命运,所以,你务必交出!”

面对这一巨变,梦露绝望到了极点,但她仍然没有将日记交给FBI。就在接过电话的那个晚上,梦露洗澡后,服用了安眠药,结果因巴比妥酸盐过量而中毒身亡。次日清晨,女管家发现梦露一丝不挂地死在卧室的床上,那本日记也随着她的香消玉殒而神秘地消失了……

从梦露的死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是利用了“蝴蝶效应”这一心理操控术,先是让梦露感到恐惧,然后彻底扰乱她的心神,以达到获取信息机密的目的。

在这场博弈中,FBI总是处于上风,这是因为他们对目标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握得非常准确和及时。

所以,FBI心理专家认为,当你想让对方帮助自己办成某件事或是想搞清楚某个事情的真相时,都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中窥探对方的心理变化。

点滴的细节就能成为“侦破案件”的入口,“从点滴的细节中去发现对方心理上的破绽,从而在较量中占据上风”,这点不仅对每一个FBI特工来说极其重要,而且对每个人的人际交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