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33

第33章 心态:以良好的姿态与世界对话(4)

可见,乐观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看到机会,而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看到的都是灾难。这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让自己的意志变得消沉,还让周围的人也难得安宁。当悲观情绪蔓延时,恐惧便与其相伴,失望与其如影随形,让其终日惶惶不安。因此,怀有悲观情绪无异于“慢性自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在遭遇到人生的“无常”时,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也实属正常。但是悲观情绪是人们在心情低沉时的表现,是人们生活最黑暗的一面,因此不能让悲观的情绪长时间在我们的心底沉淀。

轻微的悲观情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点插曲,但严重的悲观情绪就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了。当悲观情绪在一个人身上蔓延和发展时,足以把一个人消磨得身心交瘁。处在这种状况下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与激情,甚至万念俱灰。若陷入这种一蹶不振的状况之下,那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心里更是黑暗至极,其生活可谓是永无光明可言。

所以,《塔木德》提醒我们,要正视悲观,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走出心灵的黑洞,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不生气,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那么,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呢?建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与乐观的人相处、回想过去的成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改变周围的环境、打破旧有惯例、与动物和自然交流、让自己充实起来、从大角度想问题、了解自己的情绪周期。

【摆脱自卑,塑造真正的自我】

自信的人生是无价的。

——塔木德

在犹太人中,凡是成功人士,没有一位是自卑者。自卑者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只会一味逃避,他们害怕失败,总是在内心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一定要培养自信。

有一天,犹太人约翰对他的朋友说:“我打算在我的故乡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对我的一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失败了,我将无法面对父老乡亲,那时我只能一死告别这个世界。”

朋友听到约翰的话,感到非常吃惊。约翰“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明显是自卑心理,为了改变他,让他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朋友委婉地说:“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可是你想过没有,成功和失败通常各占50%。成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谁也不希望失败,一旦失败了,说明有的地方我们没有做到位,我们应该审视自己,查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总结经验,再次发出挑战。”

约翰听了朋友的话,沉思了好一会儿,才愁眉苦脸地说:“其实,我无法对自己产生信心,但我又非常害怕失败。在很多时候,事情在没有开始前,我已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目前我已经40岁,依然一无所成,我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也是个有能力的人,我也能成就大事业,也能为父母增光添彩。”

朋友安慰道:“你的想法非常美好,我第一个支持,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不过你现在最缺少的是自信,也就是说,自卑的心理占了主导地位。”

“可是,又怎么能克服自卑心理呢?”约翰问。

朋友于是告诉约翰,有两个方案可以解决自卑的问题:第一是探讨无力感的来源。就是找出自卑感的源头,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不过,这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治疗的过程。只要能坚持下去,自卑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第二,从今天晚上开始,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在心里反复默念一句话;回到家躺在床上后,至少重复说3遍。如果你能够做到的话,你的问题就能解决。

这句话的内容是:“虔诚的信仰给了我无比的力量,凡事我都能做,而且一定能做好。”

于是,朋友把这句话写在一张卡片上递给约翰,并让他当即大声说3遍。约翰很配合,大声朗读3遍。

当约翰说完,朋友为他鼓掌庆贺,说:“你很勇敢,请继续下去。”说完,示意约翰站起身子,再大声说3遍。这句话很简单,约翰随手把卡片放在桌子上,对着朋友又大声说了3遍。

约翰说完后,朋友问道:“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约翰毫不犹豫地说:“我有些激动。”

“这就对了,希望你坚持下去。”朋友说。

约翰告别朋友,只要一有空,就默念朋友给他开的“处方”,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对着墙壁大声说出来,当一个人来到郊外时,他就对着旷野大声吼出来。3个月以后,朋友见到了约翰,约翰的言谈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朋友高兴地说:“自卑已经被你驱赶得差不多了,希望再接再厉。”

后来,朋友因工作需要去了另外一座城市。3年后,他们又见了面。约翰的第一句话是:“这剂简易的处方太灵了,简直令人难以相信,想不到这么一句话竟然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作用。”

如今,约翰完全摆脱了自卑。真正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当初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

《塔木德》中有句名言:“麦子丰收并不取决于谁是种麦子者,而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麦子的心态。”自卑者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我们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它也会被自卑摧毁,在生活中埋下失败的种子;而我们的生命,也难以开出美丽的自信花朵,结出丰硕的成功果实。

【心放宽,活出自我】

活出自我,是一种胸襟和修养,更是一种涵养和功夫。

——塔木德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不管是让我们“三冬暖”的赞扬,还是让我们“六月寒”的批评,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也不要因为别人的轻看而全盘否定自己,更不能迷失自己。做人要有主张,要活出自己,天长日久,自己的人品、能力如何,自有公论,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价值观来刻意改变自己。

有位犹太男孩很喜欢画画,高考时希望报考美术系,却被家人阻止。父亲和母亲苦口婆心地劝他:“学美术的人,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呢?以后的收入一定不稳定。还是老老实实当老师吧!捧个铁饭碗,后半生就不用操心啦!”男孩想一想,觉得父母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毕业以后能回老家当老师,既有稳定的收入,还很有面子。于是他放弃了美术,报考了师范学校。

但到他毕业的时候,教师的聘用制度修改了,师范学校毕业生不再直接分配,必须先通过考试,才能得到进入公办学校的机会。男孩考了几次,好不容易才得到教师资格,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相对需要的教师人数也急剧下降。男孩奔波了很久也没有进入公办学校。最后,他得了忧郁症,好几年都是依靠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辗转治疗了很久,男孩的病情才有所好转。

身体没有大碍以后,男孩决定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到国外学美术,回国后以画插画为业。谈起这段过往,他总是有这样的遗憾:“绕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原点,当时我为什么不坚持走自己的路,非要活在别人的看法中呢?我以为当老师能让我得到一切,却没想到让我失去了自己。”

犹太人认为,茫茫人海中,不是每一个人都和我们有亲密关系,所以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我们好,喜欢自己,因此别人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评价,这其中包括批评、赞扬,甚至是诋毁。面对别人的评价,我们不必在乎,甚至可以“充耳不闻”。

《塔木德》提醒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总是活在别人的看法中,就会在无形之中为自己戴上脚镣,给自己加重了负担。一个人,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我们最不应该做出的牺牲,就是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我。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别人的评价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经常带着某种情绪,并不能反映我们的真实情况。因为一个人的评价会受时间、地点、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评价不尽相同,对我们的评价也就很难客观。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美丑、真假的看法和定义都不一样,所以,面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迷失自己。面对外界的毁和誉,我们在思想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行为上要保持高度的克制,要心无芥蒂,活出自我。

【时刻让自己保持平静的状态】

浮躁是人生最大的敌人。

——塔木德

沉稳、含蓄是中国文化给人的直观印象,就像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浮躁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常常六神无主,盲目地跟随别人去追求潮流,最终失去了自己的选择。《塔木德》则认为,有些人的内心深处,总有茫然不安的想法,如同海中的潮水时退时涌,时而汹涌肆虐,时而横流狂奔,让他们无法宁静,这东西就是浮躁。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拥有无尽财富和广阔疆土的国王,可他整天都处在浮躁之中,几乎忘记了怎样去笑。浮躁的国王命令他的大臣们去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解开快乐之谜,让他也能重获快乐。于是大臣们走向四面八方,寻找快乐。大臣们都是身居高位的官员,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但他们互相讨论过后,发现没有人觉得做大臣很快乐:整天和公务打交道,为国王提出的各种要求而疲于奔命。大臣们去访问了工人,工人们整天早出晚归,做着辛苦的工作,酬劳却不尽如人意,脸上堆满了疲惫的神色,同样也不快乐。

整天在田野中劳作的农民也同样有太多的烦恼,辛辛苦苦劳作,还要担心变化无常的天气,地里的收成也不能全归自己。

最后,大臣们重新聚集起来,经过总结,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没有活得快乐的人。

就在他们回王宫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牧羊人,他穿着破旧的衣服,驱赶着羊群,嘴里却哼着轻快的调子,一脸快乐的表情。大臣们从没看到过哪个人像这个贫穷的牧羊人一样快乐。他们将牧羊人带到了国王的面前。

国王问牧羊人:“我的子民,你快乐吗?”

牧羊人笑眯眯地说:“我很快乐啊。”

国王激动地问他:“那你告诉我,为什么你会这么快乐?你拥有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宝吗?你不必像我们这样日夜操劳就能享受生活吗?”

牧羊人说:“不,陛下,我没有什么贵重的财宝,我更需要靠放羊来养活家人。”国王很吃惊地说:“那是什么能让你如此开心?而我,身为国王,却整天忧心忡忡,烦恼不断。”

牧羊人笑着回答说:“我不知道您为什么烦恼,陛下,但我能够告诉您我为什么这样快乐。我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爱我的亲朋好友,他们也同样爱我。我在美丽的草原上放牧,自食其力,不欠任何人的钱。这些就是我快乐的根源。”

国王喊道:“幸运的人!你这顶破旧的草帽比我这顶镶满珠宝的王冠更有价值。你的草原给你带来的快乐要比我的王国给我带来的还多。如果人们都像你一样快乐,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牧羊人回答说:“哦,陛下,这不是个难题,因为人总是想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快乐,想要多快乐就能多快乐的。”

国王沉思了一会儿,微笑着对这位牧羊人说:“你说得对,拥有的多不一定就是好的,拥有的越多就越觉得不够,烦恼也就越多,而知足就能够快乐。”

国王让大臣们将这个道理写在书上,流传下去:“活在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人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内心产生的。”

因此可见,快乐其实可以很简单。身体健康,亲人平安,生活稳定,能够自食其力,家人朋友之间相亲相爱……最平凡的事物中包含了最真实的幸福。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浮躁,其实就是一颗不满足的心在作祟。很多时候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生活中就会缺少快乐的源泉,生活中缺少快乐就会造成幸福感的缺失。一个浮躁的人在压力面前太过急于求成,在目标面前又过分追求完美,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不能让自己耐下心来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甘平庸,我应该拥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想求却不可得,本来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变得更加浮躁起来。

《塔木德》提醒我们,浮躁的人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总是忧心忡忡,眼前的事情做不好,对未来又充满恐惧。其实让自己从忧心忡忡中走出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养好这颗淡定的心】

心平气和的人,总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塔木德

人在生命的进程中,风雨和阳光一路伴行。二者虽然演绎两种不同的角色,却能够相依相存。只有凄风冷雨,才能衬托出阳光的温暖和明媚,才能勾勒出七色彩虹的美。面对难题,面对变故,面对痛苦,顿足捶胸、长吁短叹,终究无益。与其挣扎逃避,不如微笑迎接一切,把酸甜苦辣当成生活的含义,风来也好,雨来也罢,从容坦然地面对,把它当成人生岁月之歌中一串不协调的颤音。只要淡定地演奏下去,就可以演绎出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犹太女孩蒂娜住在纽约市中心的一家公寓里,前段时间,经济状况出现了一点问题,而这时房东却突然提出要提高她的租金。老实说,蒂娜当时真的非常气愤,因为房东的行为的确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不过,最后还是淡定战胜了头脑发热,她决定采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便给房东写了一封信,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房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