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32

第32章 心态:以良好的姿态与世界对话(3)

【生活并非由完美组成】

不管你多优秀,也不管你多成功,生活中总有遗憾,总有不完美的一面。

——塔木德

《塔木德》中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道缺口,你越是不正视它,越是不想要它,它就越如影随形。”正是因为这样,生活中才会有悲伤,才会因悲伤而生气,继而因为生气而毁了自己。

有人说鲜花凋零是一件遗憾的事,只要曾经努力盛开过,所有的一切便心安无悔;总能听到抱怨人生苦短的叹息,但只要你以只增不减的激情去热爱生命,生命便永远是晴天。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可以左右对待生活的态度。当生活出现不完美,让原本的美好破碎,如果你选择继续坚强地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努力呈现最美的自己,这样既不枉费青春,也不会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悲观。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才能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感受到完美。

一位年近70岁,白发苍苍的老人,四处漂泊寻觅,人们问他在寻找什么?他答:“我在找一个完美的女人来爱。”

“你找了多久?”问他的人不禁好奇。

“50年了。”

“毫无疑问你还没找到吧?”

“不,我找到过,她确实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唯一完美的女人。”

“那你怎么不去好好爱她?”

“因为,因为她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完美,找到天使般的伴侣,住豪华的房子,观赏万千风光。但不知道想要完美的人有没有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完美的,是否配得上这份完美?犹太人深知,完美与不完美只存在于一念之间,苛求完美只会离完美越来越远。

有位伟大的雕刻家,他的艺术造诣是如此的高超,以至于当他完成一座雕像时,令人几乎难以同真人区分。有一天,占星师告诉雕刻家即将死亡。雕刻家非常伤心,他开始害怕——就像所有人一样,他也想要避免死亡。他静心思索,最后想到一个方法——他做了11个自己的雕像。当死神来敲门时,他屏住呼吸,藏在那11个雕像中间。

死神感到困惑,无法分辨出面前哪一个才是雕刻家!

“到底怎么回事?12个一模一样的‘人’?现在,该带走哪一个呢?”死神无法做出决定,带着困惑,踌躇良久,“为什么居然会有12个一模一样的‘人’?我该如何选择?”

又过了很久,死神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着面前的12个“人”说:“先生,一切都非常完美,只有一件小事例外。你做得非常好,但你忘记了一点,所以仍然有个小小的瑕疵。”

雕刻家完全忘记自己要躲起来逃避死神的事。他跳了出来问:“什么瑕疵?”

死神笑着说:“抓到你了!这就是瑕疵——你无法忘记你自己,世间没有更完美的东西!走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完美”是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人。《塔木德》提醒我们,人生有许多的不完美,千万不要抱怨,苦苦去追寻不完美中的完美,而失去你触手可及的快乐。只有珍惜你身边的幸福,用平淡的心去面对生活,才会让自己豁达、快乐。

【生活平淡时,暗示自己一切都好】

把平淡的生活过好,才是有智慧的人。

——塔木德

很多人总会滋生出这样的想法: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有了这种想法,这些人就会倾向于这样的自我暗示:我的生活很卑微,很平淡,和那些闪光的人相比,我的一切都很糟糕。其实这种暗示是非常错误的,生活平凡并不等于一事无成,也不等于被幸福抛弃,这个时候我们要不断地跟自己说“一切都好”,如此我们才能心态平和,拥抱幸福。

犹太人认为,觉得自己生活平淡的人,往往内心会滋生出焦躁、郁闷等情绪,继而影响到身心健康。所以,《塔木德》认为,当感到生活的平淡时,要及时地暗示自己,一切都好,这样才能让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才会仔细品味这种生活,找到之前我们所忽视的幸福,继而享受这种生活。

犹太人珍妮的爱情和婚姻可以说是非常平淡的,老公是她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男友。恋爱4年,这期间老公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什么海誓山盟的情话,甚至连一朵玫瑰花都没有送过,没有说过一句俗套的“我爱你”。

有时候,珍妮会觉得自己的爱情太平淡了,尽管很多人告诉她这是淡然,但她还是觉得缺少浪漫,难道以后自己就要和这样的男人平平淡淡地生活一辈子吗?自己向往的那种花前月下、浪漫满屋的爱情也许正在另一条路上等着自己呢。但是这样的想法也只是一闪而已,生活毕竟是真实的,珍妮一直在心里暗示自己,这种平淡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好,自己很幸福。

想着自己一切都好,珍妮也就想起了老公温暖的爱,她能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那种细雨润物的痴情。刮风的时候,他会脱下外套,默默地披在她的肩膀上;下雨的时候,他宁愿自己被淋湿,也会把伞尽量地偏向她,不会让雨点打湿她的一根头发;打电话的时候,他总是会说:“你先挂。”

珍妮和老公之间难免会因为一些事情磕磕绊绊,发生争吵。她爱哭,当她第一滴眼泪从眼角滑落的时候,老公总是会立即放弃嘴中的词语,后悔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所以之后的每一次争吵,都会以老公的道歉作为结尾。

珍妮审视自己的婚姻历程,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也没有什么激情飞扬,有的只是一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的平淡,一种温馨和幸福。她的爱情是平淡的,但是她一直暗示自己,一切都好,于是她感受到了老公一言一行中的幸福,享受到了这种平淡之中的温馨。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要在平时不断地暗示自己,一切都好。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淡然的正能量,正视自己,享受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平淡的生活感受到快乐呢?犹太人通过《塔木德》的智慧给我们总结出以下两点:

1.多暗示,勤暗示

有句话说得对,一句话重复一遍也许自己不相信,重复几百遍,就觉得是真的了。其实暗示也是这种效果,生活平淡的时候,一遍遍暗示自己,一切都好,次数多了,那么我们的内心也会相信生活真的很好。

2.要感恩

有些人之所以觉得自己生活平淡,是因为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波澜和感动,只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麻木了,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感受,所以才会有平淡的意识。只要我们抱着感恩的心态去看待生活,那么我们就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善意,发现真情,从而去享受这种平淡。

【拉比智断金币案】

贪婪是唯一永远不会衰老的激情。

——塔木德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穷苦的樵夫在上山砍柴的路上,捡到了一只口袋,他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金币,数了数,竟有100个之多。樵夫非常高兴,心想,一家人这回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他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自己与妻子和孩子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然而,很快他就想到这袋钱并不是自己的,他没有权利将其据为己有,并为自己刚刚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于是,他将钱袋藏好,继续上山砍柴去了。

第二天,樵夫将柴挑到城里去卖的时候,看到一个商人贴出的告示,说他的钱袋在山路上遗失了,谁要是捡到了并交还给他,就可以得到20个金币作为酬谢。

樵夫找到商人,将钱袋交还给他。可是这个狡猾的商人拿到钱袋之后,不但不心怀感激,反而想赖掉自己承诺过的酬金。他打开钱袋,仔细地数了数里面的金币,然后假装生气地说:“这的确是我的钱袋,可是里面的钱少了。钱袋里本来有130个金币,现在只有100个了,显然是你偷去了那30个,你这个卑鄙的小偷。”

樵夫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和酬金,还被人冤枉,觉得非常委屈,于是就和商人一起到拉比那里去理论。

拉比听完了两人的述说后,想了想,然后问樵夫:“你捡到的钱袋里究竟有多少个金币?”

樵夫说:“尊敬的拉比,我可以向上帝发誓,里面的金币确实只有100个。”

拉比又问他:“你没有想过有了这笔钱之后,就可以过幸福的生活了吗?”

樵夫回答道:“我家里有妻子和3个孩子要养,全靠我砍柴所得的这点微薄收入。请原谅我,拉比!我的确想过要留下这些钱,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不该这样想,因为它们是有主人的。”

“你的妻子知道你拾到钱这件事吗?”

“我没有告诉她,因为我怕她贪心,而且我也没有把钱拿回家,而是藏在了山上。”

“你确实没有拿过钱袋里的金币吗?”

“哦,拉比!我可怜的孩子现在还饿着肚子,正等着我把柴卖掉后,买吃的东西回去呢!”

“你有什么说的吗?”拉比转头问商人。

“哦,尊敬的拉比!”商人说,“这个人在信口胡说。我的钱袋里的确装了130个金币,现在少了30个,一定是他拿走的。”

拉比沉思了片刻,然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双方各有各的理,但又都没有证据,不过,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件事还是很容易解决的。我相信樵夫是个诚实的人,因为他如果能拿走一小部分钱的话,也完全可以留下所有的钱。至于你,高贵的商人,你是个有地位和信誉的人,我相信你也不会做这种毁约和诬陷的事。既然你们两个人说的都是实话,那么,很明显,樵夫拾到的里面只有100个金币的钱袋并不是商人丢的。现在你拿着这只钱袋回家去吧,樵夫,等着它的主人来取!”

《塔木德》提醒我们,欲望是自然界所有动物的生存本能,但人与动物所不同的是,人的欲望是可克制的,是能用理性战胜的。为什么有人最终使欲望变成了贪婪?说到底就是把欲望恢复到动物的原始状态,就像一头饿兽追逐一个猎物一样,根本就不顾还有其他危险存在了。

【正视悲观,让心灵走出误区】

走出心灵的黑洞,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塔木德

有位犹太财主,准备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个金币,让他们到10里外的一个小镇上,购买一个他们认为最值得购买的东西。而在这之前,财主已经叫他们的母亲偷偷把他们习惯装贵重东西的衣兜剪了一个洞。

下午,兄弟俩一前一后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财主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我也不知道金币什么时候就丢了!所以……我什么也没有买到。”说完就惭愧地低下了头。财主又转头问小儿子:“你为什么兴高采烈啊?”小儿子说:“因为我买到了我认为最值得购买的东西,那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我受益一辈子。”财主和大儿子都很好奇,双双注视着他,财主问:“是什么呢?”“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装进衣兜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财主满意地点点头。

同样是丢失金币,悲观者用它换来烦恼,乐观者却用它买来教训。悲观者从中看见的是无边地狱,乐观者看见的却是一束阳光。乐观者的生活是多么积极向上,悲观者的生活是多么消极被动。因此,我们要正视悲观,改掉悲观的心灵顽疾,走出心灵的黑洞。

犹太人约翰·柏马就差点儿让这种悲观毁了自己的家庭,他原本是一个性格温和的正常人,但一些遭遇使他的脾气变得暴烈,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描述自己这段经历的。

他说:“从部队退役回来,我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一段时间后,我的努力终归有了成效,我的生意事事顺利。可是,这种好景不长,我购买零件和原料的渠道被切断了,这一问题迫使我必须放弃我的生意。我对此很难接受,变得悲哀而容易暴怒,我的心情越来越差,越来越悲观,我原本幸福的家庭也受到了影响,事业停滞了,家庭也眼看就要毁了。可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有一天,我的下属对我说:‘约翰,难道你不觉得惭愧吗?你是不是觉得你是这世界上唯一有烦恼的人,事业停滞又能如何呢?大不了重新再来,但你的悲观会毁了你的家庭、你的健康,它还会使你失去朋友和家人。你看看我,我只有一只胳膊,我的半张脸也被烧伤了,但是我从不抱怨,你有那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但你却不停地抱怨,如果你总是抱怨下去,你会失去更多。’

“我下属的一番话让我警醒,我忽然发现,自己正走向无底的深渊,我下决心改变自己,我要找回原来的好心态。值得庆幸的是,我终归恢复了之前的好心态。”

所以,当我们有悲观的情绪时,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周围亲人、朋友的劝说,他们的话是我们摆脱悲观情绪的良方。

有一对双胞胎虽然长得很像,但是性格却很迥异,一个很乐观,他看任何事情都有阳光的一面,每天活得开开心心的;而另一个却很悲观,不管多么健康向上的事情,他都能找到让他哭泣的理由,每天都不开心。

一天,父亲想对儿子进行一次性格改造,于是买了许多新奇的玩具给悲观的儿子,又把乐观的儿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结果,悲观的孩子泣不成声,父亲便问:“你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悲观的儿子回答:“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扬扬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