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27

第27章 处世: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2)

【时刻记住,你有两个耳朵】

要用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去倾听对方讲话。

——塔木德

犹太人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出很多生活的智慧,他们认为很多人在交流过程中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比如,对方与你进行交流时,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内心郁闷的情绪。可是,对方没说几句,你就在挑人家话语中的问题,搞得对方思绪更混乱、情绪更糟糕,交流效果当然更差;对方诚心来跟你谈问题,可是你完全没有搞懂对方说了什么,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结果错过了达成共识的机会,白白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让人觉得你的态度是不愿意、不喜欢,岂不是很冤枉!

当然,因为不善于倾听导致沟通不畅的问题还有很多,说个很简单的故事。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没有燃料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在听孩子讲述的过程中,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其实大家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以为这孩子是一个自私的家伙,然而在主持人的诱导下,最后我们才明白了孩子的真正意图。所以,这则故事其实给我们一个启发,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听话不要听一半。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著名心理学家狄金森说过:“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这句话提示人们,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但要听对方说了什么,还要细心体察对方内心的感受,了解对方语言里的真正意思。

除此以外,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几个错误。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当一个人被麻烦困扰,感到郁闷、困惑的时候,他们特别渴望有人能够分担他们的痛苦,于是亲人、朋友便成了他们的发泄处,说个不停。

当对方谴责别人的时候,不要扮演明辨是非、大公无私的形象,要知道,对方此时在气头上,气消了,或者事情过去了,他就会给别人一个公正的评判,甚至会主动与别人重修旧好。也不要因为考虑到对方的气愤是暂时的,而表现出不屑于去听的神情,这样会令对方非常反感。其实,他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你的两只耳朵,只要你真诚地去听,不时地回应几句,对方就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好心,会很感激的。

即使对方做出了很滑稽的表情、说出了很滑稽的话,也千万不要把对方倾诉的内容说给他人听,更不能带着戏谑、好玩的心态抖搂出去当笑料。那样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失去对方的信任。

《塔木德》提醒我们,一个好的倾听者,在力求听明白对方说什么的时候,还要尽可能地接受对方当时的心情,而不是去谴责对方,也不是指出对方的错误,更不是帮助对方出主意。要明白,你眼下只是一个倾听者,只有当对方征求你的意见的时候,你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谎言的面孔】

尽量不要说谎,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说实话。

——塔木德

《塔木德》这部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被奉为处世指南,就在于书中鲜活的智慧,能令迷茫中的人们冷静下来。当一个人需要一个谎言帮助另外的人,却被道德束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犹太智者能为你指点迷津。

我们讨厌谎言,因为披着华丽外衣的谎言常常令我们上当。举个简单而又常见的例子,手机以旧换新不是新鲜事,活动规则大同小异:只要拿来可以正常接打电话的手机,就可抵作500元来购买新手机。乍一看,这是好事,谁家没有一两部旧手机呢?拿旧手机来换的时候,才发现高兴早了。新手机的型号和价格都是经销商定好的,你左挑右选,也找不出自己喜欢的。

总有不怕辛苦的好奇者,辗转了解到,敢情人家手机经销商把你吸引过来就是为了赚点人气!即便你真的换了,人家也不亏。商家指定选购的机型,都是市场价格不透明、有利润的机型,而换来的旧手机可以返厂,可以批给手机贩子送到深圳再加工……总之,你占不着半点便宜,商家怎么弄都不亏!

吃过亏上过当的人,总想着在消费行为中睁大眼睛看清商家的嘴脸,以后不再上这个冤枉当。事实上呢,小当还是络绎不绝地上着。商家说谎弄个噱头是为利益,对付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想着贪便宜,买东西的时候去正规商家,有问题能负责的那种,最好还要货比三家,看看哪家质优价廉。

谎言的本质是欺骗,而说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说谎者所希望的目标,当这个目标可能损害你的利益的时候,比如购物,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提防着不买假货、不花冤枉钱。

那么,在生活中,有人说谎怎么办呢?看看情况再决定性质,因为有的时候有人说谎真的是迫不得已,或者还是处于善意而为之。谎言的本质是欺骗,而说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说谎者所希望的目标。在某个时刻,它仁慈的光辉同样让人感动。

这是发生在1876年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的故事。某天晚上,一声枪响划破了黑夜的沉寂。一位年轻人突然自杀了。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他的未婚妻几天前被一个商人拐跑了。死者的亲人闻讯赶来,都傻愣愣地站在一旁。警官比尔很清楚,对于一名基督教徒来说,自杀是一种在上帝面前犯罪的行为,自杀者的灵魂将在地狱里饱受折磨。而周围的人们也会另眼看待他们一家人。他们家的男孩或许不会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女孩也会失去自己的爱情。

蹲在尸体边许久的警官突然说:“你们搞错了,这是一起谋杀案。”接着他伸出手在死者身上搜索了许久问:“你们谁看见他的怀表了?”

人们沉默着,镇上的每个人都清楚,这个年轻人有爱戴怀表的习惯,但谁都没看见那块表。警官大声地说:“假设你们都没有看到,我想那一定是被凶手抢走了,我分析这是一起谋财害命案件。”

听到警方的这句定论,死者的亲人们低声哭泣起来,因为警官的这句话如同搬走了他们身上的一副无形枷锁。而站在远处的人们也消散了鄙视的目光,陆续走上前来安抚并帮助将尸体抬走。

没有人知道,那块怀表此时正躺在警官的衣袋里。他这么做是为了卸掉亲属灵魂上的枷锁,使得他们在悲痛后,仍然可以像镇上其他人一样轻松地生活。

像比尔警官这样出于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撒谎,即便谎言被揭穿,不但不会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反而会给他的形象加分,赢来更多人的爱戴。

《塔木德》提醒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都有可能,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关系着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当我们真的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要想到一点,那就是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出发点是善的、好的,结局是完满的,就不要局限于狭隘的规矩、条例中。就像那些为了给当事人一些安慰,而改变了事实真相的谎言一样,说出来不但不会招人讨厌,反而会为你赢得人脉,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嫉妒害人】

嫉妒、贪欲和野心,置人于死地。

——塔木德

《塔木德》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耕地时挖到一只宝瓶。他拔出瓶塞想看看里面装着什么,不想瓶中却飘出一个精灵。精灵对这个人说:“你将我放了出来,为了报答你,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你愿望的两倍。”那个人与他的邻居一向不睦,听了精灵的话便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的邻居就会得到两份;如果我要一箱金子,我的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本来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的那个家伙,就会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

他想来想去,总拿不定主意提什么要求才好,因为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了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对精灵说:“那就请你挖掉我的一只眼珠吧。”结果出于嫉妒心理,他做了害己害人的选择。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一旦有了嫉妒之心,他最终受到的伤害很可能更甚于他所嫉妒的人。心理学家将嫉妒称之为“健康生活中遮上的阴云”。虽然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产生的危害却不可小觑,轻则闹得彼此关系不睦,重则会瓦解一个集体的合作精神。难怪《塔木德》中称嫉妒为“绿眼睛的恶魔”。人们常说:嫉妒者由害人开始,以自己身败名裂而告终。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嫉妒者,也的确都是这个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嫉妒都产生于心胸狭窄,进而嫉贤妒能,最终发展为处心积虑地想置人于死地,一旦发展到最后一步,就真的无可救药了。心理学家也为“疗嫉”开了一剂良方:一是心胸开阔豁达些;二是正视自己的能力;三是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四是与身边的人密切交往,相互加深理解。

【不紧盯着别人的短处】

在寻找别人的短处时,别忘了先检讨一下自己哪方面还不如对方。

——塔木德

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柳树和一棵枣树。春天,小柳树率先舒枝展叶,一副婀娜多姿的样子。于是它便嘲笑还没长出枝叶的小枣树好难看。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开始发芽长叶,而此时的小柳树的叶子已经又细又长了,它得意地在风中翩跹地“舞蹈”着。

秋天到了,小枣树结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枣子,让人们高兴地享用。而小柳树看看自己的身上,不仅什么也没有结,而且渐渐地有些枝叶枯黄了,于是它羞愧地低下了头,以为小枣树一定会讥讽自己。

然而小枣树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说:“你绿得比我早,提前迎接春天,真好;再说你长得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你的树荫下乘凉,多好!”从此,小柳树再也不嘲笑小枣树了。

这虽然是一则童话故事,但它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其实,一个人身上的“长短”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例如国外有一家企业的经理,就善于把一个人的短处变成长处。他让平时喜欢“吹毛求疵”的人担当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担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眼尖嘴利”的人当纪律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仓库验收员。经过经理这么一调整,这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就成了企业里的重要人物。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任何一个人,总是优点和缺点并存,长处与短处共生。因此与人相处时,就要多学习人家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绝不可像手电筒一样,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不仅伤害了别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孤家寡人”,因为没人喜欢和总挑别人毛病的人相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值得大家借鉴:

有一个女人,她家的窗子正对着对面人家的晾衣架,多年来,她总是抱怨那家的女人既粗心又懒惰:“那个女人洗衣服从来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污点。我真不明白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怎么会把衣服洗成那个样子!”

有一天,这个女人的一位朋友到她家做客,聊天时,她又开始批评起对面的女人来。这位朋友是个细心的人,她仔细看了看之后,发现并不是对面女人的衣服没有洗干净,而是这个女人家的窗户玻璃上有污点,便用抹布将玻璃上的污点擦掉,说:“看,对面晾的衣服不是干净了吗?”

【把朋友的好处刻在石头上】

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

——塔木德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

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接着他们继续往前走。到了一条大河边,他们决定停下来休息。天热得实在难熬,被打了一巴掌的那位朋友便执意要下水洗个澡,结果溺水了,幸好被朋友救起而没被淹死。被救起后,他拿出一把小剑便在一块石头上刻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站在一旁的朋友不禁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后,你把那件事写在了沙子上,而现在却要刻在石头上呢?”

那个刻字的朋友笑了笑回答道:“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一个容易被抹去的地方,因为风会抹去它;如果受到朋友的帮助,我们就要把它刻在内心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可能抹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