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15

第15章 商道:缔造商业帝国的不二法宝(3)

【摔不破的罐子】

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要采取盲目的行动。

——塔木德

从前,有一个技艺非常高超的陶工,他所制作的陶器远近闻名。然而,他对自己制作的精美陶器仍不满意,因为陶器非常容易破碎。他想,如果自己制作的陶器能够打不破,名气就会更大,生意当然也就更好了。

于是,陶工苦苦地向上帝祈求,希望上帝能满足他的愿望,让他能够制作出不会破碎的陶器。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上帝对他说:“看在你一向虔诚的份儿上,如果你肯定自己不会后悔,我就使你梦想成真。”

陶工再三向上帝保证自己绝不会后悔。

第二天早晨,陶工醒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一下上帝说话是否算话。他很快用黏土做了一个罐子,然后把它放在太阳下晾晒。等到晒干之后,他拿起罐子来,用力向地上摔去。罐子没有摔破!看来上帝果然满足了自己的愿望。陶工不禁喜出望外。

陶工制作的罐子摔不破这件事很快就尽人皆知。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都来购买他的陶器,他因此变得非常富有。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他的生意就一落千丈了。因为虽然所有人都对他制作的陶器赞不绝口,但由于这些陶器永远都打不破,所以任何人买过一个之后,就不必再买了。随着生意的每况愈下,陶工的经济状况也日趋拮据。于是,他又开始不停地向上帝祈祷,只不过这次他是希望上帝能使他的陶器恢复原样。

一天夜里,他又梦见了上帝。他泪流满面地祈求上帝原谅他的愚昧无知。

上帝说:“既然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就原谅你,并且满足你现在的愿望。”

从此以后,陶工制作的陶器又恢复到一摔就破的原样,人们对陶器的需求也再次增加。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像陶工那样的人,为快速致富,他们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极端的手段,虽然短期内生意火爆,但由于市场饱和,没有了需求,也就失去了客源,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塔木德》提醒我们,做生意时,要注重长远利益,他们开始对一项事业进行投入时,都会先制订出长期的发展计划,决不会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而毁掉未来的发展。

【无中生有的电话】

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并不是真正的聪明。

——塔木德

有一个名叫莫里斯的犹太人在美国亚特兰大市经营一个农场,他与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原本过着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一场大火改变了一切——妻子不幸葬身火海,儿子的腿被烧坏,落下了终生残疾,农场也没了。莫里斯带着抢救出来的仅余的一点家产,与儿子在城里租了一间房子,做点小买卖,二人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

他们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有一件事却令父子二人都很苦恼——儿子的残疾使得他的大小便要在莫里斯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每次都弄得两人满头大汗,不但莫里斯感到心力交瘁,儿子也非常痛苦。

莫里斯认为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弄不好两个人都会焦头烂额的,于是他决定研制一种能解决残疾人方便问题的专用便器。经过几年的用心钻研和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成功了。

他研制这种专用便器的初衷,只是为了解除儿子的痛苦,但研制成功后,他想到社会上还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也有可能会遇到像儿子所遇到的那样的困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诸多苦恼;如果能将这种便器推广出去,不仅可以给残疾人带来便利,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利润。

于是,他为这种便器申请了专利,并将自己这几年所积攒的全部积蓄都用来投入生产。可是,没想到在推销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

当莫里斯信心满怀地带着自己所研制的这种便器到亚特兰大市的各大商场去推销时,商场的经理们由于不知道这种专用便器是否会有销路,而且认为在橱窗里陈列便器也有碍观瞻,便没有同意进货。

莫里斯的儿子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听了父亲所遇到的挫折之后,他眼珠一转,小脑袋瓜儿里顿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从第二天开始,亚特兰大的许多家商场都接到了这样的订货电话:“请问,你们那里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便器吗?”回答当然是没有。

在多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之后,终于引起了商场的重视。各大商场都决定马上进货来满足“顾客们”的需要,但到哪里去进货呢?后来,他们终于想起一个叫莫里斯的犹太人曾来推销过这种便器,但当时被他们一口回绝了,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不智的。于是,他们主动找到了莫里斯,从他那里进了大批的残疾人专用便器。

由于这种便器迎合了许多残疾人的需求,因此,一上市便成了热销商品,供不应求,莫里斯自然也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富商,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他聪明的儿子。原来,所有那些订货电话,都是莫里斯听从儿子的计策,雇人去打的,正是这些“无中生有”的电话,才使各大商场的态度由拒绝进货变成了上门求货。

《塔木德》中说:“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英国海军上将佩恩说:“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办法总比困难多】

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窍门。

——塔木德

以销售中国食品发家的美国食品大王吉诺·鲍洛奇,从小就显露出他在商业推销方面的天才。

鲍洛奇在15岁时,因为家境贫困,没钱读书,便去给一个水果商人打工,看摊卖水果。

有一天,水果商储存水果的库房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火灾。虽然消防人员及时赶到将火扑灭,但存放在库房里面的100余箱香蕉已经全部被大火烤成了黄褐色,甚至表皮上还出现许多黑色斑块。

水果商就把这些香蕉送到鲍洛奇的摊位上,让他降价处理出去。当时,香蕉的市价是每磅4美分,水果商让鲍洛奇以每磅2美分的价格出售,并且交代,如果卖不动,价格还可以再降,只要不砸在手里就行。

鲍洛奇知道这些香蕉即使降价,也一定不好卖,但这是老板交给的任务又必须完成,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香蕉摆到了摊上,拼命地吆喝。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被他的吆喝声吸引来的人们当看到他摊位上那些香蕉的模样时,都是扭头就走,到别家水果摊上去了,任凭鲍洛奇使出浑身解数来推销也无济于事。就这样,一天下来,鲍洛奇把嗓子都喊哑了,却连一磅都没卖出去。

晚上收摊后,又累又沮丧的鲍洛奇呆呆地盯着这些香蕉,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卖出去。苦思片刻无果之后,他心烦地随手掰下一根香蕉,把皮剥开,下意识地咬了一口。这时他发现,虽然表皮变色,但这些香蕉一点儿都没变味,而且,由于火烤的缘故,尝起来反而比一般香蕉更加美味可口。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一早,鲍洛奇把香蕉摆到摊上之后,就开始大声叫卖道:“最新进口的阿根廷香蕉,风味独特,全城独此一家,数量有限,快来买啊!”

听到这个新奇的名字,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走过来,很快,鲍洛奇的水果摊前就围了一大群人。

看到吸引了这么多人,鲍洛奇感到非常兴奋,他解释说,这些样子古怪的香蕉可是最新品种,产自阿根廷,异常美味,是第一次销到美国。

人们看着这些其貌不扬的香蕉,有些犹豫不决。这时,鲍洛奇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位衣着体面的年轻女士,她好奇地盯着这些香蕉很久了,看起来很想买,只是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

鲍洛奇决定就从她的身上打开突破口,便问道:“小姐,请问您以前吃过这种阿根廷香蕉吗?”

年轻女士说:“哦,从来没有吃过。真像你说的那样风味独特吗?”

鲍洛奇不失时机地立刻剥开一根递到年轻女士手里,请她品尝。年轻女士接过香蕉尝了一口后便点头说:“嗯,味道确实与众不同。给我来8磅。”

鲍洛奇趁热打铁地大声吆喝起来:“美味的阿根廷香蕉,优惠酬宾,只卖10美分一磅,数量有限,欲购从速,莫失良机啊!”

在年轻女士的肯定下,再加上鲍洛奇的鼓动,大家不再犹豫,纷纷掏出钱来,你3磅他5磅,争先恐后地购买起来。结果,不到一小时,前一天还无人问津的“过火”香蕉,就以高出市价一倍多的价格销售一空,许多来晚了没有买到的顾客还失望不已。

犹太商人有一个赚钱秘诀,那就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就能让顾客迷上你。在经商中设置悬念,勾起顾客的好奇心,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销方法,只要人们对你所卖的东西感到好奇,就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一半的成功机会,再加上适当的宣传,很容易达到促销的目的。

试想一下,在这个事例中,如果鲍洛奇一直用第一天的叫卖方式降价销售,很可能等到香蕉全部烂掉也无人问津,但结果他却以高于正常市场香蕉的价格,使这些有缺陷的香蕉供不应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动了脑筋,找到了窍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财源也自然会滚滚而来。

【眼光盯着未来】

最昂贵的钻石总是埋在隐秘的地方。

——塔木德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犹太年轻人,名叫拉瓦。当地有许多石山,村里人都上山开采石头,拉瓦也不例外。但当别人把石块砸成石子,按重量卖给城里建筑房屋的人时,拉瓦却专门挑选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一些花鸟商人,因为他觉得把山上那些造型好的石头挑出来论块卖,能赚更多的钱。就这样,3年以后,拉瓦成了村里第一个住上漂亮砖瓦房的人。

后来政府颁布法令,这里不许开山了。于是,许多人开始改种葡萄,因为当地土壤肥沃,而且水质好,出产的葡萄皮薄汁多,香甜可口。每到秋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果商和葡萄酒生产商都会云集到这里。堆积如山的葡萄被整车整车地运往全国各地,村民们都因此而富裕起来。这时,拉瓦却卖掉自己的葡萄园,开始种柳树。因为他发现,来到这里的商人都遇到一个难题:买到好葡萄容易,但却很难买到装葡萄的筐。于是,5年后,拉瓦成了村里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一条新修的铁路从村边经过,小山村的经济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村民们由单一的种葡萄、卖葡萄起步,逐渐发展起果品加工和市场开发。然而,就在村民们开始集资办厂时,拉瓦却在自己的地头砌了一道3米高、百米长的墙。这道墙面朝铁路,背依柳林,两旁则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凡坐火车从这里经过的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都能看到那面墙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方圆几百英里内唯一的一个广告。凭着这面墙,拉瓦每年的收入便又增加了几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末,一家国际著名大企业的老板听说了犹太青年拉瓦的事迹,特地前来对他进行考察。此时的拉瓦已经在城里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店。那位老板来到城里的时候,恰好亲眼看见了拉瓦与他对面的一家服装店的店主之间的一场竞争。原来,拉瓦将新进的一种服装定价为80美元一件,而对面店就把同样的服装定价为75美元;拉瓦将价格改为75美元一件,对面就标价为70美元。一个月下来,拉瓦仅仅卖出了8件服装,而对面的顾客却越来越多,总共卖出了5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