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61

第61章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2]矣,余挐[3]一小舟,拥毳衣[4]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6]、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7]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8]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9]喃喃曰:“莫说相公[10]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2]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五更,从晚上七时左右开始计算,每两个小时为一更。

[3]挐:牵引,此处指驾船。

[4]毳衣:毛皮制的衣服。

[5]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水汽凝结成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6]一芥: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芥,小草。

[7]白:酒杯。

[8]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读书人的尊称。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的人、鸟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报更的鼓声停了,我带一条小船,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云、山和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如同小草一般的小船、像米粒大小的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地坐着。一个书童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就)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辞了,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在此。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停念叨着:“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赏析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中的佳作。晚明小品文的美学价值独成一脉,遵循“法外法,味外味,韵外韵”的审美标准,即打破义法陈规,无拘无束地抒发个人的意旨和情趣,追求个体生命独特的情感、意绪,自由舒展美学趣味。张岱的这篇文章,即打破了创作义法,读来似乎不是文章,而更像是孤独者与孤独者心灵的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融合,自由地表现出个体不可言传的生命体验,用作者所说的“痴”构成一种近乎纯美的境界。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寂静凄清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的“痴”做铺垫。

第二段主要描绘了西湖的雪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由挥洒,运用绘画中“点染”的手法,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对于景色的描写天然去雕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中颇见意趣,上下一白,天地人相交融,和谐共生;描写技巧不露声色,似极为随性的排比句式,以“痕”之淡形容长堤,可见心境之淡然,以“粒”之微形容人,可见对于生命的超然之识。需要注意的是,并列的几个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微小来突出空灵、纯粹的大境界。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饮酒观雪,邀请作者同饮的情景。作者摒弃了文人传统中的“知音难觅”的牢骚和羁旅情愁,巧遇有相同爱好的二人,“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体现了时人率性洒脱的情怀。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即对于“痴”的境界的向往。那么,何为“痴”呢?痴,就是对自己所喜爱、追求、难忘的事的一种执念。对于作者来说,执念是什么呢?从本文来看,此文虽作于明朝灭亡之后,但作者仍采用崇祯年号纪年,对于故国的追思即是作者的执念。然而往事只堪哀,人生渺茫,作者深知执着于此已没有意义,故而寄托于纯粹的美和趣——观雪这一行动本身就是美与趣的体现,即以自然为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得趣与识趣,也是一种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趣多生于空灵,因空灵是神韵产生的基础,而神韵又是趣所附丽者。作者有意将视角游离于身外,反观自我的情境,表达出遗世而独立的向往。

◎考点总结

1.本文文眼:痴。

2.本文主旨: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空灵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之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