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18

第18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1]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2]折,胡[3]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4]薄。

将军角弓[5]不得控[6],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7]阑干[8]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9]置酒饮[10]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11],风掣[12]红旗冻不翻。

轮台[13]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判官:官职名。

[2]白草:西北的一种草,晒干后变白。

[3]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4]衾:被子。

[5]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6]控:拉开。

[7]瀚海:沙漠。

[8]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9]中军:主帅的营帐。

[10]饮:使……饮。

[11]辕门:军营的门。古时军队扎营,用车围环,出入处以两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

[12]掣:拉。

[13]轮台:唐时北庭都护府所在地。

◎译文

北风席卷着大地,白草都被狂风吹折,北方边境到八月份就满天飞雪了。就像一夜之间忽然而至的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梨花。雪花飘入珠帘,沾湿了帘幕,人们即使穿着胡裘也不觉得暖和,盖着锦被也觉得被子薄。将军、都护拉不开弓,穿不上铠甲。无边的沙漠被百丈坚冰覆盖,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主人在中军帐里为客人摆酒送行,演奏着边地仅有的胡琴、琵琶和羌笛。傍晚时分,雪花纷飞,落在军营的营门上,狂风撕扯,红旗似乎被冻住了而不能飘起。在轮台的东门送你上路,离开之时,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路随山势而转,很快你的身影就消失了,空留雪地上马蹄踏下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他曾随军至西北边境,因此对军营生活和边塞景色有深切体验。这首诗写了边塞军营中的送别场景。

诗的前四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边塞奇特的气候和景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八月飞雪的独特的天气现象。此句字字精妙,生动传神: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咆哮奔腾的气势;一个“折”字,描写了北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边塞奇异之景时的惊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遍地盛开的梨花,突出了雪之大、雪之美。接下来的六句写军营中苦寒的生活。“散入珠帘湿罗幕”,“珠帘”“罗幕”可见主人地位之高,但依旧“狐裘不暖锦衾薄”,用反衬的手法说明天气寒冷。“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修辞,极言天气之冷,更突出了边关将士苦寒的生活条件。“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边塞壮阔肃穆的环境特征,“百丈冰”和“万里凝”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寒冷恶劣。再接下来四句,写军中设宴送别的情景。“中军置酒”,在主帐中设宴会,可见“归客”备受重视。“胡琴琵琶与羌笛”,列举边塞特有也是仅有的乐器,充满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能看出边疆将士生活的艰苦。“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之白与旗之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于浓墨重彩中见主客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四句即写送别。“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和天气,依旧是熟悉的大雪纷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似电影中的“空镜头”设计,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客人已经走远,空留雪上马蹄的印记,突出了主人的不舍与担忧之情。诗歌以景语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虽为送别诗,但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借边塞独特的雪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

岑参诗风雄奇瑰丽,此诗虽为送别诗,但我们在其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的一幅壮丽的边塞画面中,看到的不只是苦寒和悲伤,更多的是鲜明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本诗融合边塞诗的苍凉沉郁,以及盛唐气象的壮阔昂扬,因此,风格别致,是边塞诗中千古传诵的佳作。

◎易混辨析

1.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边塞极端空旷苦寒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体现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描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以春花喻冬雪,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