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17

第17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2]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4]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6]对面[7]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8],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9]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10]昏黑。布衾[11]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12]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14]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1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6]!

安得[17]广厦[18]千万间,大庇[19]天下寒士俱[20]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21]!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24]独破受冻死亦足[25]!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泛指多。

[3]罥:挂着,挂住。

[4]长:高。

[5]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6]忍能:忍心如此。

[7]对面:当面。

[8]呼不得:喝止不住。

[9]俄顷:不久,一会儿。

[10]向:渐近。

[11]衾:被子。

[12]恶卧:睡相不好。

[13]裂:使……裂。

[14]雨脚:雨点。

[15]丧乱:战乱,此处指安史之乱。

[16]彻:尽,完。

[17]安得:如何能得到。

[18]广厦:宽敞的大屋。

[19]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20]俱:都。

[21]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2]突兀:高耸的样子。

[23]见:通“现”,出现。

[24]庐:茅屋。

[25]足:值得。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被吹过江,洒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长林树梢,飞得低的飘落在池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力气,狠心地当着我的面做盗贼。公然地抱走茅草跑进竹林,口干舌燥也不能喊回他们,我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云彩变成黑色,秋日灰蒙蒙的天空渐近黑暗。盖了多年的被子像铁一样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都没有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线一样没有断绝。我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熟,漫漫长夜屋漏床湿的,该如何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有千万间高楼大厦,让天下的贫寒之人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啊!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破烂,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

◎赏析

杜甫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他漂泊成都期间。后人评价杜甫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本诗更是杜诗“诗史”特征的有力体现。

这首诗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交代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起因,即自己茅屋上的茅草被狂暴的秋风卷走,飘洒各处,同时也照应了标题的内容。“风怒号”之“怒”,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之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一连串的动词,构成一组极具动态的画面,使我们的视线起起伏伏。这一节用恶劣的天气衬托诗人处境之悲惨,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无奈与痛苦。

第二节五句。不只是受到狂风的摧残,诗人茅屋的茅草还有一部分被顽皮的孩子抱走了。本来应该善良纯真的孩童,却当着年迈老人的面抱走了他的茅草,老人无可奈何,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此时的诗人,叹息的不只是风吹屋破、自己处境艰难,更是叹息战争背景下的孩子变得如此顽劣,那么国家的未来在何方?这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也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埋下伏笔。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逢连夜雨的悲惨状况。先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同时烘托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境。“自经丧乱”一句,既承接上文对“长夜沾湿”的书写,又引起下文忧国忧民的情怀,天灾人祸,过渡自然。

第四节先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语营造出奔腾壮阔的大境界,再写甘愿为天下寒士、为国家人民献身的大情怀和崇高理想。在此,作者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由自己的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苍生,想到国家兴亡,博大的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易混辨析

1.由天气渲染阴暗惨淡的气氛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最能体现诗人穷困潦倒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

3.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体现诗人愿为理想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