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江儿女
22649500000021

第21章 奔赴延安

会理中学会英堂内座无虚席。

1943年元旦,会理中学读书会在这里举行。

主持人:朱璐瑶。

主讲:会理中学校长蒋碧君。

会英堂是清代金江书院主讲诗、书、礼、义的课堂。

在会英堂过厅两旁门楣上方写有隶书体的四个大字:北侧门楣为“三畏”,南侧门楣为“四箴”。

“三畏”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有教养的人会敬畏上天赋予的正理,敬畏有贤德的人,敬畏有道德意义的教言。

“四箴”引申自《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育学子要遵守诗、书、礼、义的教义,没有道理的事一概不要相信,也不能去做。

金江书院将“三畏”、“四箴”作为全院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严格规范师生的言和行。在“三畏”、“四箴”校训的指导下,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金江书院也被清代举人、会理县知州邓仁垣誉为“鹿洞天然”。

今天参加读书会的人员中,有朱海澄、杨品尚、江雨湘、周汝言、马敬豪、周皑等。听众中有老师、政府官员、学生、街道居民,还有士兵。

陈林坐在听众席中。他看到了新上任的营长朱志雄也在听众之中。

“今天是1943年元旦,新年伊始,祝大家万事大吉,吉祥如意!”朱璐瑶开场白赢得了大家一阵掌声。

“今天的读书会,我们请来了大家熟悉的会理中学校长蒋碧君先生为大家主讲。”朱璐瑶话声未完又是一阵掌声。

“请大家静一静!”朱璐瑶招呼听众,“告诉大家,蒋校长为大家主讲的题目是《抗日战争向何处去》。”场内又是一片掌声。

“同学们,各位父老乡亲们,”蒋校长开始演讲,“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抗日战争向何处去》,我的看法是:中国人民必胜,日本鬼子必败。”

场内响起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

陈林在座位上一边听讲,一边观察会场情况。他注意到站在角落里的几个人,这几个人不但没有鼓掌,而且还带着蔑视的目光。

“打日本人这么容易,”一位头戴鸭嘴帽、眼戴墨镜的人插话,“为什么你不上前线去?为什么不把你的儿子送去打日本人?”

场内听众的目光一齐转向戴墨镜的人,纷纷议论:“这是什么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参加会议?”“这人怎么说出这种混账话!”“这人真卑鄙无耻!”

“请大家安静。”朱璐瑶控制场内秩序,“那位先生,我们今天是在讨论‘抗日战争向处何去’,如果你有意见发表,等蒋校长讲完以后,你可以到台上来演讲。如果你是不怀好意来捣乱的话,对不起,先生,我们不欢迎你!请你退出去!”

场内一片喧哗声:“坏蛋!滚出去!”“滚出去!”“滚出去!”

戴墨镜的人见众怒难犯,灰溜溜地离开了会场。

“各位,请安静。”朱璐瑶说,“刚才那位先生问蒋校长‘为什么不把你的儿子送去打日本人’,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情况,蒋校长的儿子名叫蒋维庆,原是国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一位连长,抗战开始就去了前线,在台儿庄战役中壮烈牺牲了。另外我还要更正一下刚才那位先生说的那句‘去打日本人’的话里的错误。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几十年来,他们屠杀了多少中国同胞?侵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我们要反抗,我们要斗争,但是,我们要打的绝不是日本人,我们要打的、要杀的,是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那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老百姓,这个界线应该划分清楚。下面请蒋校长继续给大家做演讲。”

元旦夜晚,是宣传抗日的一个夜晚。

县长江雨湘亲自安排,学生联会积极配合,将几个文艺团体安排在城镇、郊区演出。石家庄南下京剧团与会理京剧团联合,在戏园子演出京剧折子戏《拷红》《打渔杀家》《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将相和》《寇准背鞘》《西厢记》《柳荫记》等;昆明花灯剧社在玉霄宫演出花灯剧《小河淌水》《泼水欢歌》《猜猜调》《送郎上战场》等;由会理中学音乐老师彭有光等人组成的会理中学艺术研究社在五阳宫演出的《在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还有将《延安颂》改名的《新都颂》《黄河大合唱》等节目;由刘龙谐老师组成的城区小学生儿童歌咏队演出的少儿节目,为抗日救国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用高尚的音乐陶冶情操,用优美的乐曲激扬激情,用爱国的歌曲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用艺术作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一夜春风,吹绿了城河两岸。

杨柳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来摆去,它那刚张开小嘴的嫩芽正充分享受着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报春的燕子往来穿梭,在空中充满了燕群呢喃的声音;河滩上新生的绿草,笑眯眯地瘫软地躺在地上,像是正在与低着头的蒲公英小黄花诉说情话;城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水中细长俯伏顺流的青苔,仿佛少女在水中洗浴的长发;水中波光粼粼,一道阳光像细丝一样穿过水中小蓝泡,一阵微风吹过,小蓝泡一个接着一个,破碎了,破碎的波光温顺地流向远方。

一群学生挎着书包,背着小黑板,三三两两出了城东门,来到紫云桥北边的柳树林中。

紫云桥、三元桥、金带桥、金梅桥是横跨在城河上面的四座具有很高文化品位、很高艺术造诣的古典廊桥。其中前三座桥建于明代。“及第柳三元,临城刚四里”的三元桥,“紫气东来,祥云满天”的紫云桥,“金灿祥光,一衣带水”的金带桥,再加上挂金梅村东、横跨在西河上的金梅桥,构成会理县城郊有名的四座古典廊桥。

紫云桥、三元桥、金带桥、金梅桥在会理县老百姓的心目中被视为古董、宝贝。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屡遭水毁,地方人士多次筹资维修或重建。如士绅苏相臣一家于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二十四年(1935)、民国二十八年(1939)先后三次捐资维修,使四座古桥始终保持古典清雅的风貌。

在会理,城河,并非护城河,它的正式名称叫怀远河。

一条河流的名字和所有地名一样,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

据古籍记载,会理在汉代曾是会无县时,该河名为“会无河”;唐代,会理改县名为会川县,该河名为“会川河”;清朝时更名为“怀远河”。

清乾隆本《会理州志》记载:“怀远河,源有三处:一自清水河出,一自扬官屯出,一自寒坡营出,三合交会。”

《会理州乡土志》更是做了详细记载:

“怀远河,即城东大河,发源于州三十里玉墟山麓,经寒坡营向东流,五里至大碑山,有杨官屯水自北来合;经大湾营,五里有车家冲河自铁厂由东来入之;五里至永定铁索桥,有清水河自玉墟山西来会;经白云庵,五里至三元桥,有留鹤桥小水自西来入之;经武侯寺前绕城东至山东麓十里有五道河自西来入之;经紫云桥稍西流至金带桥,有纸关河绕城西来合;向南直流,绕果园有石庄小水经头道凉桥、卢家凹小水经二道凉桥入之;至李公桥有东岩瀑布水经东坝至小河口来合;由白塔山麓结新庄坝,十里过响塘坝至张家庙,有仙人洞河自周家村经大卷洞由西来会;绕山麓曲向东流,至朱家湾十里经中火屯、前所坝有潭溪河自东来会;直向南流,经陶家湾、栗子园、官坝、十五里经也者坝、小湾塘二十里为黄家庄,有石头河东来入之;经代管有张古凉桥河经红芦村自西来入之;过老黑塘、河尾巴塘、又为杨桥河;经短脚沟绕红石岩,有盐水河自西来合;又曲折向南流,有撒马河自西来会;斜向西流绕滥坝山,有李妈河来会;向西南流经新铺子有核桃河合矮祁河、洪川桥、小关河诸水自西南入之;折向东流为普隆河、中条诸水汇于此。由平地入金沙江。源尾约二百里。”

那么“城河”之名,又是怎么叫得这么响亮呢?大概只是为顺口而已。

这一群学生来到紫云桥北边的柳树林中,是要讨论一件大事——上延安。

“上延安”这一话题,自从上一次在三元桥陈林接见了会理县学生联合会骨干成员之后,在学联成员中就开始酝酿起来了。

“上延安”这一话题是由姜珊提出来的,她一提出,就有一些同学拥护,支持,积极报名。

朱璐瑶将这一情况向陈林做了汇报,陈林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须要慎重。他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川康特委,川康特委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准备,最后确定了姜珊、康文强、马正义、花紫藤、花蔷薇、杨慨、刘纯、张文娟八人共赴延安。

朱璐瑶吵着闹着要到延安去,陈林以“会理县地下党离不开你”为由动员她留下来。为这件事朱璐瑶哭了好几次。

王培顺也非常想去延安,也被陈林留下来。

为了把这一批“上延安”人员组织好,中共会理县临时党支部开多次分析会,调查每一个报名人员的情况,朱璐瑶、王培顺找每一个人谈话,要求他们要绝对保密。

这天,陈林他们为了在紫云桥北边柳树林中与“上延安”的人员见面,也做了精心安排,对外统一口径为“组织同学在城河边春游”。春游时,请周皑老先生上国文课。

周老已经知道了陈林、朱璐瑶等人的意图,很乐意配合。

同学们到了柳树林,两个身穿黑衣,头戴礼帽,肩挎盒子炮的特务在紫云桥周边游来转去,不断窥视柳树林里学生们的动向。

周老博学多才,很受同学们尊重。他被同学们围坐在中央,开始侃侃而谈,从中国的上古文化一直讲到自然常识。同学们也被所讲内容吸引,听得聚精会神,丝毫都没有受有特务盯梢之事的打扰。

两个特务看到此情此景,没有抓到任何把柄。

“这些学生哪像什么共产党啊!”特务甲对特务乙说,“上头是不是有些神经过敏?”

“我看也不像共产党。”特务乙说,“这些学生只不过是搞点春游罢了。”

“我们再在这里盯梢也没有意思了。”

“对,回去。”特务乙说。于是两个特务灰溜溜地走了。

特务走了。

“上延安”的正题开始了。

今天到场的中共党员有四人,他们是陈林、罗西诚、朱璐瑶、王培顺。

朱璐瑶将八个去延安的同学召集在一起,一个一个地向陈林、罗西诚介绍。

陈林对延安的同学做了具体安排,将他们八人分成三个组,分三批离开会理,到达成都后,由川康特委派专人护送到延安。

“同学们,你们将要去延安,”陈林激动地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毛主席住的地方。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指挥中国革命的中心。你们到了那里将会学习到很多革命理论,懂得很多革命道理,在未来的革命斗争中,你们将会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

罗西诚第一次与这些同学见面,看到这些同学个个英姿飒爽,朝气蓬勃,非常可爱。他情不自禁地发表感慨:“同学们,你们将要奔赴延安,延安是一座光明的灯塔,照耀着全中国人民!你们是中国革命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你们就像怀远河清澈明亮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金沙江,汇入汹涌澎湃的长江之中,以翻江倒海之势,万钧磅礴之力,荡涤社会上的一切污泥浊水。日本鬼子不可怕,黑暗社会不可怕,只要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革命,敢于斗争,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光明永远属于我们的。”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周老看到这一群天真可爱、积极向上的学生就要走上革命的征程了,老泪纵横,“孩子们,去吧!去吧!祖国需要你们!”

同学们一拥而上,将周老团团围住,有的抱住周老,有的为周老擦眼泪。

在场的人都流出了感动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