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打不过就走,这是上策。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王敬则是南北朝南朝齐国的一位大功臣。他曾为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萧道成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他表面上对王敬则非常敬重,但暗地却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领叛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率l万兵马,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3000名守兵。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直逼京口。
这时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十分惊骇,满朝文武大臣也无不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瞭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到,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惟有逃跑这条路啦……”
◆三寸不烂之舌
【释义】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军进攻赵国,包围了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奋勇去劝谏楚王。毛遂能说会道,向楚王陈明利害,终于使楚王答应派兵,并当场签订了盟约。平原君很高兴,连声夸奖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后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烂之舌”。
◆亡羊补牢
【释义】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栏。羊丢失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也含犹未为晚之意。
【释义】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楚襄王即位后,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落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天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这样下去,楚国怕是要灭亡了。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
“你老糊涂了吧,国家明明太平无事,你却故作紧张。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并长驱直入,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逃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
“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今天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看到楚襄王确已有悔过之心,便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前楚国的形势。虽都城陷落,但还有几千里国土尚存。只要改正过错,励精图治,为百姓解忧,那百姓就会有依附,很快会把秦军赶出楚国。楚襄王依言行事,果然打败秦国,度过了危机,楚国也逐渐强盛起来。
◆千金买骨
【释义】用重金去买良马之骨。比喻求贤若渴。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最弱小,因而常受邻国欺侮。昭王即位后,想使国势强大起来,因此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力,想有一天报仇雪恨,但让他苦恼的是:燕国人才匮乏,缺少文武双全、勇猛无敌的良将。
一次,他问谋士郭隗:“燕国因弱小才被欺凌,主要是缺少人才。你看,用什么办法,能让天下有本领的人到燕国来施展才华呢?”
郭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愿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但是几年以后,仍然没有买到。国君对此深感奇怪。有一个侍臣向国君表示,他愿意带一千两黄金到各地为国君买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从国都出发,走了好多地方才打听到千里马的线索,但待他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用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马的尸骨,带回来交给国君。国君一见被买回来的马骨头,觉得十分不理解,他问侍臣:“这就是你用五百金买回来的千里马?”
侍臣说:“是的,大王。”
国君问:“看来这确实是千里马的骨头,不然连半两黄金也不值。只是我不懂,莫非千里马与寻常马的骨头有什么特殊差别?请你告诉我,这些马骨头对我有什么用?”
侍臣说:“马骨头确实没用,我出这么大的价钱买下来,不过是向天下表示您真的喜欢千里马。连千里马的骨头,您都不惜重金收购,活的千里马,你会不要吗?我们只要在家坐等,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被送上门来。”
果然,没多久,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昭王问:“请先生说明白点,我怎样才能觅到良才呢?”
郭隗说:“你就拿我当马骨头好了。如果我被重用,还愁比我强百倍的人不来为您效力吗。”
昭王听了郭隗的话,马上修下黄金台,请郭隗居住,并拜他为师,给了很高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才纷纷来燕国效力。有从齐国赶来的辩士邹衍;从越国来的谋士剧辛,更重要的是离开魏国而来的大军事家乐毅,一时之间燕国人才云集。后来乐毅统领燕军打了几次漂亮仗,几乎灭了齐国。从此燕国军威大振,邻近强国再不敢轻易对燕国用兵。
◆千载难逢
【释义】一千年也难遇到一次。形容机遇十分难得。
【出处】唐·韩愈《韩昌黎全集》。
大文学家韩愈生活在唐宪宗时期,那时整个国家都迷信佛教。而韩愈一直对佛教怀有非议。有一次,唐宪宗打算把一所寺院里的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迎进宫中,隆重礼拜。当时韩愈任刑部侍郎,他听说此事后就写了一篇奏章《谏迎佛骨表》来劝阻宪宗。
唐宪宗十分恼怒,要将韩愈处死。后来,亏得宰相为韩愈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去任刺史。
宪宗后来改革了前朝的一些恶政,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韩愈于是写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提出这个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来看的。在这道表中,韩愈还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让他也参加封禅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回心转意,把韩愈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口若悬河
【释义】悬河:瀑布。说话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郭象传》。
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时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高官显贵来往。
到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据说已不少于十几家。但向秀读了这些著作以后,都不大满意,认为这些都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觉得,这些著作只是在语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论述。于是向秀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的学说。
一次,向秀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另一位大学者稽康说了,征求稽康对他这一想法的意见,稽康明确地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
“这部书不需要注解,你的做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奥妙。”
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
向秀的注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淋漓酣畅。以致在当时引起一股阅读《庄子》的热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这项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殁之后,他的儿子尚幼,不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时很好学,他也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他最让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成,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声名越发响亮。
靠这种手段,郭象名气更响,下一步就应去争取一个合适的官职了。
当时还不曾实行科举制度,谁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贵的出身,再有就是贵亲举荐。这两条路不走好,这一辈子就做官无望了。
郭象有了名气,便有州县官员来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嫌职务低,不肯应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这种做法还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连太尉王衍那样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他们无所不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来口才也很好,又是当时一流的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瀑布奔泻,永不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大巧若拙
【释义】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出处】春秋·老聃《老子·第四十五章》。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其中有不少辩证法思想。
老子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屈,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大巧若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疾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大巧若拙”的成语由此而来。
◆大材小用
【释义】指人才使用不当,以致造成屈才或浪费。
【出处】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组织过队伍抗击金人的侵略,后来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担任过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等职务。他主张训练军队,坚决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取消了职务。于是,他就长期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
过了几年,他又被起用,担任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当时,陆游正在绍兴闲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已经快八十岁了。辛弃疾非常敬重他,到任不久,就去拜访陆游。经过交谈,陆游觉得辛弃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陆游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类的治国英才,现在只让他当个安抚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的地方,太可惜了。
“大材小用”比喻人材使用不当,屈才。也作“大才小用”。
◆大事不糊涂
【释义】对大事头脑清醒,毫不含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吕端传》。
赵普与吕端同为宋太宗朝前大臣,两人是知心好友,赵普曾私下称赞吕端说:“吕端办事公正,为人谦和,受宠不惊,受辱不馁。事事不为自己着想,真有宰相之风。”
宋太宗在用人上还真有点本领,在他晚年果然拜吕端为宰相了。吕端不负君望,日理万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元佐被废为庶民,永世不得入宫;次子元僖暴病夭折。到了太宗晚年的时候,他拿不准在剩下的七个儿子中立哪一个为太子,太宗伤透了脑筋,脾气变得很暴躁,众大臣都不敢进言。后来在寇准的推荐下,越元侃(即宋真宗赵桓)被立为太子。
赵元佐和赵元侃都是李皇后所生。宋太宗死后,做了太后的李皇后心疼长子,就指使内侍王继恩等人阴谋改立被废的赵元佐为皇帝。商议好了,李太后就命令王继恩召见宰相吕端。
吕端一听王继恩讲话口气不对,便骗王继恩与他同去书阁中寻找宋太宗的遗诏。王继恩一进书阁,吕端立刻把他反锁在阁内,然后自己跑回去面见李皇后,讲清不可改立的道理。李皇后沉默不语。吕端于是奉太子于宋太宗灵前宣读遗诏,太子继皇位,就是宋真宗。
第二天早朝,皇帝垂帘引见群臣。文武百官三拜九叩。唯有吕端肃立殿中,不肯下拜,原来他恐怕皇帝是假的(即赵元佐)。待得到恩准,吕端卷帘审视,确认是赵恒之后,他这才跪下连呼万岁。
从吕端坚持立太子赵恒为皇帝的事情看,宋太宗是说对了。宋真宗执政后,宋朝又恢复了稳定局面。
宋太宗是至道三年病死的,吕端实际上是他临死前受命为相的。当时有人说吕端“办事糊涂,不宜为相”,宋太宗说:
“我看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小事糊涂,是一种谦和,或者是一种忍让;大事不糊涂,则是原则性所在,只有坚持原则,才能处理好重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