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45

第45章 自然的故事(5)

◆车载斗量

【释义】形容数量众多。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孙权传》注引《吴书》。

三国时,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

“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

“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只能说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拥有雄兵百万,割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

“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

“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而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以后,孙权对他出使魏国非常满意,比原先更加赏识他,并封他为骑都尉。

◆风驰电掣

【释义】形容行动非常迅速,疾闪而过。

【出处】战国·佚名《六韬·龙韬》。

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军师,精通兵法,很有计谋。一次,武王问他,君王率兵作战要有什么样的“股肱”、“羽翼”?

姜太公答复说: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股肱”、“羽翼”共七十二人,例如负责奋发军威的四人,主管选择才力,评论兵革,使军队行动起来迅速得像风在飞驰、电在疾闪一样(风驰电掣),让对方莫名其妙,摸不清来龙去脉,乘其不备,出其不意,行动迅速。

◆风烛残年

【释义】风烛:风中飘摇的灯烛。残年:衰老残余的晚年。比喻人到晚年就像风中灯烛一样很容易熄灭,或指人已衰老、不久于世的样子。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

刘因是宋末元初人,自幼丧父,多年来靠他母亲一人辛辛苦苦把他带大,教他读书、促他上进、引导他立德做人。所以刘因对母亲一直十分孝敬。

小时候,他身单力薄,可为了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刘因总是抢着为母亲做活;长大后,刘因在朝中做了官,但一有空闲,他仍是会赶回家中,陪伴已渐渐衰老的母亲。

刘因母亲生病期间,身边无人照料,刘因一看母亲躺在床上,满脸皱纹、容颜枯槁的样子,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握着母亲苍老枯瘦的手,下定决心辞官不做,终日在家尽心侍奉老母。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了。邻人奇怪地问他:“刘因,朝廷如此看重你,让你去享受荣华富贵,你为何不去呀?”刘因回答说:“你瞧,我母亲已有九十高龄,她如今就好比是‘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我怎么能够忍心丢下她一人在家,独自去享荣华富贵呢?”

◆世外桃源

【释义】比喻超脱现实社会,不受外界影响的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西晋时,武陵(今湖南常德)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打鱼,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忽然发现了一片桃树林,桃树林在溪的两岸,繁花似锦。

渔夫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就划着小船一直往前走,想走到桃林的尽头,看个究竟。到了桃林的尽头,他发现了一个洞口,他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洞口很小,刚刚能容纳一个人通过。他往前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原来,这里土地平坦肥沃,桑木成行,还有一个很大的村子。人们来来往往,勤恳地劳动着。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犬之声,不绝于耳。这里的人们穿的衣服也跟外面的不一样,男女老少都怡然自得。

村子里的人看见了渔夫,都感到很吃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诚实地作了回答,人们就很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去做客。不久,他们就做好了丰盛的酒席,款待渔夫。渔夫跟大家交谈,才知道村子里的人的祖先是秦朝末年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到这儿来的。从那时起,他们就居住在这里,没有同外界接触过。他们对秦朝以后的事一无所知。渔夫把外面的情况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惊讶不已。

村子里的人都轮流请渔夫去做客,这样过了几天,渔夫就向他们告辞回家。临走的时候,村里的人叮嘱他说:“请你不要向外面的人说起我们这里的事。”

渔夫沿原路返回,找到自己的小船回家去。在路上,他做了许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来。到了武陵以后,他就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太守。太守听了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夫去找那片桃林。但是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那个桃花林了。

◆付之一炬

【释义】形容一把火全烧掉。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刻为自己修筑了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阿房宫。后来西楚霸王项羽占领秦国都城咸阳后,一把火把阿房宫烧掉了。

到了唐朝唐敬宗执政的时候,朝廷也在大修宫殿,不顾百姓劳苦,挥霍国家财力,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大诗人杜牧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气愤,便写了一篇《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揭露秦王朝的荒淫无道,最终遭到灭亡的史实来警告唐朝的统治者。

◆冬日可爱

【释义】像冬日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比喻人慈祥可亲。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春秋时期,身为太子的夷皋与公子雍就先帝晋襄公死后谁继位的问题引发了大臣们的争论,最后掌握大权的赵盾主张拥立公子雍为君,理由是晋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太子夷皋岁数太小,无法料理。太子夷皋的母亲听说要立公子雍为国君,又气愤又焦急,她抱着夷皋在朝廷上连哭带嚎,又跑到赵盾家里,向他叩头。哀求说:“先君将这个孩子嘱托给你了,如果他成才,我不忘你的恩情。如果他不成才,我怨恨你一辈子!”

赵盾害怕夷皋母亲闹出事端,又担心其他几个公子出来反对,只得改变主意,决定立夷皋为晋国国君。为了平息这场争端,他马上派军队迎战秦国的军队,因为秦国已经派兵护送公子雍回晋国来了。两国军队在令狐地方交战,秦军遭到失败。仓皇退回国去。

这样,太子夷皋在赵盾的支持下顺利地当上了晋国国君,赵盾的行为使晋国大夫贾季非常不满,在一次为救援鲁国而出使狄国,回答狄国相国酆舒的问题赵盾与赵衰相比,那一个更好一些时说赵衰是冬日太阳,赵盾是夏日太阳。

杜预批注《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成语“冬日可爱”即由此而来。

◆发蒙振落

【释义】揭掉物件上的蒙罩物,振掉将落的树叶,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比喻轻而易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西汉武帝年间,有一个名叫汲黯的官员为人非常正直。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全部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做法不妥。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

武帝哑口无言,悻悻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话,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

没过多久,淮南王刘安密谋造反,他没有把丞相公孙弘放在眼里,但却忌惮汲黯,他吩咐他的手下,汲黯是很难对付的,但丞相公孙弘却极易对付,对付公孙弘就像揭开蒙在眼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司空见惯

【释义】司空:古代官名。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出处】唐·孟烒《本事诗·情感》。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之一。

刘禹锡中进士后,曾在京都做过监察御史,但因政治革新失败,使他在官场中屡次起落,最后终于被贬做苏州刺史。

当刘禹锡从苏州返回京时,司空李绅因为仰慕刘禹锡的大名,就设下盛宴款待刘禹锡。斛筹交错,杯盏留连,喝至高兴处,李绅命人召来几位出色的歌妓,婉转弹唱,清音绕梁。众人借此助兴,更是畅快之至。

酒席间,刘禹锡忽有所悟,诗兴大发,当即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

髤髤梳头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刘禹锡巧借眼前之景一抒胸怀。

◆头破血流

【释义】头破了血也流了,比喻狼狈不堪的样子。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见一群和尚正打着号子把满载瓦木料的车子推上陡坡,而有两个道士在旁边监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装作上前询问叔父的下落。

道士说:“你去沙滩上查看,哪个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来沙滩上,和尚们见了忙磕头。行者说:“别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监工,是寻亲的。”

和尚听说来寻亲,个个出头露面,巴不得被认作亲戚放回去。结果没有认到叔父,行者回去见了道士却说:“这五百和尚都与我有亲。其中一百是左邻、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党、一百是母党、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这五百人放了。”

道士说:“那些和尚是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得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成,怎么说都放的话!”

行者见道士不放和尚,便从耳朵里把铁捧取出,迎风捻了捻,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长。猛然照道士脸上一刮,打得那道士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众和尚见此情景慌了手脚,连声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杀皇亲了。”

悟空见众人惊慌,急忙把身份表明并告诉众人,是来救你们脱离苦难的,这些和尚才放心地各奔东西。

◆平地风波

“平地风波”比喻意外突起的纠纷或事故;也可用来比喻无中生有。

此典出自唐代刘禹锡《刘梦得文集·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代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牵涉进连坐罪,不断地被贬。

对黑暗的现实的不满和自己被排挤诬陷,刘禹锡心里极其感慨痛恨。在任夔州刺史时,他模仿当地的民间歌谣,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古代歌曲中的一种,本来是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刘禹锡首先改编写成诗歌)。在其中的第七首中,刘禹锡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瞿塘峡中,到处都是险滩,急流湍湍,行船一直都非常艰难。痛恨人心不如江中水,无缘无故平地起波澜。

◆扑朔迷离

【释义】比喻事物复杂,不易辨别。

【出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花木兰原来是一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姑娘。有一年北方边境上发生战事,皇帝下诏书在百姓之中征兵参战。花木兰的父亲在征兵之列,花木兰全家为此犯愁,因为花木兰的父亲年迈体弱,根本没法征战沙场,而花木兰的弟弟年纪尚幼更加没办法参军。为此,花木兰整天为这件事犯愁,以至于达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一天,她忽然想到:我替父亲去应征,女扮男装,不就解决了难题吗?于是木兰跑到市场上买来骏马,又购置了鞍鞯、辔头,跟着同村的男子们一块儿出征了。

花木兰征战沙场长达十年,这十年中她险些丧命,当真是九死一生。将士和同伴们许多战死在疆场,木兰侥幸地活着回来了。军队打了胜仗,皇帝犒赏凯旋而归的功臣。皇帝问木兰:“你为国家出生入死,我要好好奖赏你。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吧。”木兰回答说:“我只想早点回家看望我的父母。”

花木兰回到了家中,家里人都欣喜不已。她脱下战袍,找来旧衣服换上。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头发,把头发梳成女人的样式。稍稍打扮竟然美丽无比。

这时候,一同在疆场上拚杀的伙伴们来探望木兰。木兰穿着女人的衣服,梳着女人的云髻,带着女人的饰品,款款走出房门。同伴们一看,全惊呆了:“唉呀!这十年里,我们都不知道你是个女的呀!”

雄兔和雌兔同步奔跑,很难辩认雌雄,当真是扑朔迷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