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
【释义】“大放厥词”原来是赞扬柳宗元写出了大量有文采的文章,含褒义。后来,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多用于贬义。
【出处】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词)。”
唐朝,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叫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二十岁便中进士,被授为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与刘禹锡却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是很高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并称。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在柳州,时年四十六岁。
第二年,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好友韩愈写了《祭柳子厚文》,表达了对他的哀思。祭文大力称赞了柳宗元的文采和才华,说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辞。”意思是说,柳宗元的文章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就像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笔如椽
【释义】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珣发觉后并不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珣。
有一天夜里,王珣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王珣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担了起来。王珣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子虚乌有
【释义】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哪有。原为假设的人名。后用来比喻假设的或不存在的人、事。
【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梁孝王有一座“梁园”,方圆三百余里,圆内美景数不胜数,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梁孝王供职时,曾在此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名作《子虚赋》。
《子虚赋》的内容是:楚王派一个叫子虚的人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全国狩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过后齐国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对这次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可是,子虚却大谈楚王的游猎活动是如何壮观,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此文写得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的场面,如果是天子的游猎,那场面一定还要壮观宏大。”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这样,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
《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之事都不足道。于是,他介绍了天子游猎活动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飞鸟惊蛇
【释义】指优美的草书。
【出处】此典出自《法书苑》:“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我国的书法,有一种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字体叫草书。草书始于汉代,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章草”。到汉末,相传有一个叫张芝的书法家去除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等划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
到了唐代,草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据载,唐代有一位僧人叫释亚楼,擅长草书,他曾自题一联:“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意思是说,草书要写得活泼生动,犹如鸟儿飞射出林,惊蛇窜入草丛。
◆马头草檄
【释义】“马头草檄”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檄:檄文,古代征召或声讨一类的文书。人们用“马头草檄”来形容文思敏捷。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薛收传》:“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薛收,字伯褒,是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儿子。薛收在十二岁时,就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公元605~618年),郡里推举薛收为秀才,可是他并不答应。
那时,天下英雄豪杰并起,要推翻隋朝的统治。薛收隐居在首阳山,准备待机而起。秦府记室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薛收,唐太宗当天就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薛收纵横捭阖,讲得头头是道,十分符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授予他秦府主簿的官职,并兼任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唐太宗集中精力征战讨伐,征召或声讨一类的文书、捷报、布告,大都是由薛收起草写成的。薛收草拟文稿时写得特别快,有时在马上写成的文稿,就像事先写好的一样,每一句话都不需要改动。
◆不落窠臼
【释义】“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艺术作品。
【出处】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里,有座凹晶馆。山的高处叫凸碧,山洼处叫凹晶。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林黛玉和史湘云一块儿在大观园里赏月。史湘云对林黛玉说:“这山凹里靠近水池边有座凹晶馆。山的高处叫凸碧,山洼靠水池处叫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现在用来作轩馆的名子,更觉新鲜,不落窠臼。”
◆之乎者也
【释义】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讥讽文人咬文嚼字卖弄斯文,不讲实际。
【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南京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五日京兆
【释义】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离职。
【出处】汉·班固《汉书·张敞传》。
张敞是西汉宣帝时的太中大夫,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他在位期间,得罪了许多有权有势的人。
这些人为了排挤打击张敞,便恶意向皇帝弹劾他,说他为人轻浮,作为一个大官竟在家里为妻子画眉,这真是有失尊严。汉宣帝听了这些话心中也生疑问。
这一天,汉宣帝特意召来张敞,为了弄清事实情况。便问张敞道:
“听说你在家里为妻子画眉,有这种事吗?”
张敞非常坦诚地回答说:
“确有此事,皇上。不过拿这点小事大作文章的人有些太无聊了吧。有比妻子描眉这种事更为亲昵的举动,此属臣下夫妻间的私生活,皇上也要过问吗?”
汉宣帝听了张敞坦率的回答,不免心中有些好笑,便说:
“我们是在闲聊,朋友之间没有不可说的话,何况君臣之间呢,你就不必介意了。”
通过实地观察,汉宣帝发现张敞确实是个大公无私的人,是个难得的好官,于是便任命他为京城的京兆尹。
当时京城里有许多公子哥们横行城里,他们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说,有的还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百姓们受了欺压,诉苦无门,告状无路,都敢怒而不敢言。
张敞到任后,对这些不法之徒决不手软,不论是谁,只要触犯刑法,一律严惩。
后来,朝中有位叫杨恽的大臣因得罪了汉宣帝而被处死。于是有人马上向汉宣帝进张敞的谗言,说张敞与杨恽私交甚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杨恽得罪了皇上,要处死,张敞这样的人也应一并治罪。
汉宣帝心里明白,杨恽本来就无罪,张敞何罪之有,也就没有把那些谗言放在心上。但还是有人四处散布流言,扬言张敞任职不会太久了,甚至连京兆衙门里的官员们也听到了这些传言。
张敞根本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一心只作好自己的事。京城里发生了盗窃案,张敞派絮舜去调查破案,可是絮舜接受命令后,没有当一回事还跑回家去喝酒,将公务丢在一边。
有人劝絮舜说,可不能将张敞的话当儿戏啊。絮舜却有恃无恐地说:
“张敞不过是五日京兆,能把我怎样?”
有人将絮舜的话报告给张敞,张敞怒不可遏,立即将絮舜抓来,判处死刑。执行时,张敞很蔑视地让人给絮舜送去一张纸条,条上写道:
“五日京兆,一样定你死罪,你绝活不过今天。”
事后,絮舜的家属控告张敞,说张敞滥杀无辜,汉宣帝也觉得张敞的做法有些过分,便免去了他京兆尹的职务。
◆五经扫地
【释义】“五经扫地”比喻丧尽文人体面,即斯文扫地的意思。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稔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唐代人祝钦明,字文思,少通经典,被选拔为明经之士,任东台典仪。唐高宗(李治)永淳年间(公元682~683年),拜为著作郎,任太子率更令。那时候,李显(唐中宗)在东宫做太子,祝钦明兼侍读,教太子读经书。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复位,祝钦明被提拔为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又任礼部尚书,封鲁国公。
有一次,唐中宗与群臣宴饮,祝钦明自告奋勇说,他能跳八风舞为陛下助兴,唐中宗答应了,他就跳了起来。祝钦明体形肥胖丑陋,摇头晃脑,左顾右盼,惹得中宗哈哈大笑起来。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息地说:“真是把五经之士的脸都丢尽了!”
◆仓颉造字
【释义】“仓颉造字”说明,一个人说点好事并不难,难在疲于应付。
【出处】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这段话意思是说: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还有一种说法,兔子在夜间哭泣。因为兔子害怕人们学会文字后,取它们身上的毫毛做笔,从而危及它们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间哭泣。
◆天女散花
【释义】原是说佛经故事里的天女以散花的方式来测试诸菩萨和弟子的道行。后多多来形容大雪纷飞或绚丽纷呈的景象。
【出处】佚名《维摩诘经·观众生品》。
传说,佛教的传播居士有一天正给众人讲佛经,宣佛法,他旁边侍立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是佛祖释加牟尼的大弟子,其余弟子也围坐四周,虔诚听讲,并不时发问,他们的声音传到了天上,被聪明漂亮的天女听到了,她拨开浮云看到下面情景,就想:我不妨测试一下,看维摩的佛法和他弟子们的道行如何。
于是天女便飞到天国的花园里,摘了些天花来。她顺手撸下天花的花瓣,揣在衣兜里,待飞到他们头顶时,便把花瓣朝众人身上撒去。佛教有个规矩,修行时必定要六根清净,如果在人世间的各种欲望还未斩断的话,就算没有修到正果,必须继续修炼。天花花瓣撒落在人身上,如果经过人身而飘洒开去,就说明这人一心向着佛祖,有道行;如果花瓣附身,粘住不飞,那就说明这人佛心不坚定。
大家突然看见天上飘落大把大把的花瓣,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纷纷抬头向上看去。经天女一折腾,果然那一大群能说会道的弟子们身上全粘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瓣,惟有文殊和普贤身上却清清爽爽,连花粉都不曾沾衣。只有维摩居士明白其中的底细,他不动声色地微笑着。这时天女现出身形,并说明了原因,那一大群弟子听后都感到很难为情。维摩出来打圆场了,他说:“普贤和文殊跟着佛祖释加牟尼修炼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地步,你们大家要努力才是!”大家都点头称是。
◆孔子断粮
【释义】这个成语指出,只看表面现象,仍会陷于主观片面;还需全面了解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真实情况。
【出处】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任数》。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路上,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一粒饭,饿得实在是无计可施,只好白天睡大觉。
颜回出去讨米,得到了一点,拿回来煮饭吃。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米吃掉了。孔子假装没有看见。没多久饭煮熟了,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站起来说:“今天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应该祭奠他,饭要干净,然后才好祭奠。”颜回答道:“不行。刚才煤灰掉进锅里,扔掉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孔子感叹地说:“人所相信的是眼睛,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不可相信;所依靠的是心,然而有时候心也不足以依靠。弟子们记住,了解人实在是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