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15

第15章 处世的故事(1)

◆一言九鼎

【释义】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援助。楚王不肯答应。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自愿前往,他仗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毛遂因此立下了大功。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言为重百金轻

【释义】一句话使百两黄金都显得不重了。比喻言出必行。形容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出处】宋·王安石《临川集·商鞅》。

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力主变法,大力推行新政。但由于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而遭嫉受谤,新政失败,他也因此仕途起伏不定,最后被罢官回乡。此时王安石写下大批诗文,针砭时政,抒发胸臆。他有一首题为《商鞅》的七言诗,诗中写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说的是商鞅在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的事情。商鞅制定的新法公布以后,为了让人们相信革新必定施行,他在城南门外立下一根3丈高的木柱,声称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去,赏给黄金10两。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响应。商鞅又宣布给搬木柱的人赏金50两,于是有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去,他竟真的得了50两黄金。这件事引起轰动,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认为商鞅说话算数。

王安石以商鞅变法来抒发自己的改革决心,认为要像商鞅那样言出必果,才能取信于民,成就大业。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加倍给予重谢报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时的大将淮阴侯韩信,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过很多坎坷的经历,过着非常失意、贫困的日子。

韩信小时学文习武,拥有一身文韬武略。后来他父母都死了,他一个人无依无靠,又只知道读书练武,没有什么挣钱的本领,日子过得非常苦。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日子长了,别人都不免有点讨厌他。

有位亭长过去跟韩信关系不错,韩信就去投靠他。开始时亭长家的人对他还算客气,可日子久了,态度也就慢慢变了,亭长的老婆常常指桑骂槐地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听了,就只好离开了亭长家。

韩信无处可去了,就只好到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就可以卖点钱吃饭,钓不到就只好饿肚子。有个老太太靠给别人洗纱过日子,天天在河边洗纱。她每天的午饭都是家里的人给她送来,就在河边吃。她见韩信经常饿肚子,觉得怪可怜的,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一连好多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有一天,他吃完饭,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这么照顾我,我将一辈子牢记在心,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听了很不高兴,她对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太没有出息了!我是看到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你报答!”

韩信听了,感到很惭愧,发誓振作起来,不再受人怜悯。后来,他投到项梁手下去当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他投靠刘邦,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不忘当年老太太对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太太请来,送给她一千两金子作为报答,并一再对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一笔勾销

【释义】销:销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注销,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

【出处】宋·朱烹《五朝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小时候家中很穷,两岁时就死了父亲。接着,他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朱家,他便跟着母亲来到了朱家。

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长大后,辞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时,就喝粥充饥度日。经过刻苦学习,他在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知州、枢密副使等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和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历史称为“庆历新政”。

他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如此毫不留情,就说:

“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听了,回答说:

“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部罢免了。

后来,由于新政遭到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而夭折。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这一年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流传至今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一腔爱国之情。

◆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著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厢情愿

【释义】只考虑单方面愿望,而不考虑另一方是否愿意。

【出处】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经》(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有个农家青年,在进城玩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回到家中竟害了相思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的亲友们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纷纷探望询问。他说:“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只怕命不能长久了。”

亲友们便安慰他,并假意地对他说:“你不用发愁,我们可以派人到京城去,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你。”

那青年居然信以为真,病似乎也好了一点,一本正经地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快去吧!”

过了几天,那些亲友们又来探望他,欺骗他说:“我们已派人去和国王商量过,国王问了公主,公主没肯答应。”

那青年听了,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看待这件事,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办了!只要我再去见一趟公主,公主一定会嫁给我的。”

他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娶到公主,全不顾自己的地位和才貌,这门亲事结果如何呢?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

“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一蟹不如一蟹

【释义】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

艾子这天终于到达了海边,面对从未见过的大海,他感到那么新奇、兴奋,他看到打鱼的人正在收网,就凑上去兴致勃勃地看,他发现网里除了鱼之外,还有几只很大的蟹,每只都有一斤重。“那是什么?”艾子指着蟹问道。

打鱼人笑道:“你连梭子蟹都没有见过,真是个呆子!”

“能吃吗?”

“当然能吃,味道还挺不错的呢。尤其是雄蟹的油,雌蟹的黄,简直是好吃极了!”打鱼人津津乐道地介绍说。

不久,艾子又看到一种类似梭子蟹的怪物,只不过比梭子蟹要小一点,大的至多半斤重。

“这是不是也叫梭子蟹?”艾子问。

打鱼人善意地嘲笑他一番,然后说:“梭子蟹生长在海洋的咸水里。这种也是蟹,但生长在淡水里,人们叫它螃蟹。”

后来,艾子居然发现一种长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的壳最大的不超过铜板那么大。

“这是否还叫蟹?”艾子问当地人。

有人说:“这是蟹的一种,叫螃蜞。”

艾子仰天长叹道:“老天爷呀,您竟然造出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东西!可是,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大家都笑了。

◆二者必居其一

【释义】说明只能在两样中选择一样。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

孟子向齐王提了很多治国建议,齐王都不予采纳,最后孟子只好离开。齐王赠送给孟子金100两,孟子也拒不接受。但是后来在宋国和薛国时,他却接受了宋君的70金和薛君的50金。

孟子的学生陈臻向孟子说:“如果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不对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在宋国,我还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钱能行吗?到了薛国,看见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50金,我接受了,但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至于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

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俎:切菜板。比喻任人宰割。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与项羽兵分两路,直取秦朝都城咸阳。刘邦部队军纪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沿途受到百姓拥戴。秦朝守军纷纷投降,刘邦军队先期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项羽也随后入关。

项羽听说刘邦打算自立为关中王,顿时大怒,决定第二天起兵,消灭刘邦。亚父范增支持项羽的决策,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而今一改往日作为,财宝、妇女一无所取,可见其野心不小,应马上消灭掉。”

项羽的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项伯担心张良受到牵连,连夜向张良报信,劝张良火速逃离军中。

张良不愿舍弃刘邦,立即向刘邦通报了军情。当刘邦听说消息来自项伯,而项伯年长于张良时,立即让张良将项伯请入大帐。

刘邦斟满一杯酒捧给项伯,并说:“我已将府库封好,日夜盼望项王到来,绝没有背叛的意思,请您转告项王。我绝忘不了您的恩德。”

项伯说:“我可以转告,但你必须明天早晨向项王谢罪,说明情况。”

项伯归营后对项羽说:“如不是刘邦先行入关,我军不能如此顺利,这是个有功之人,除掉他,不够义气,不如好好地接待他。”

项羽第二天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刘邦由张良、樊哙陪同赴宴,樊哙留在营外。

酒宴之上,范增几次用目光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故意视而不见。范增起身招来项庄,让他借舞剑之机,杀掉刘邦。项伯见状。拔剑而起,与项庄对舞,时时保护刘邦。张良见形势危急,跑出军帐与樊哙商议。樊哙不顾卫士阻拦,带着利剑盾牌,闯入酒席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