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释义】愚公:寓言中的一个人物,愚公移走两座山。比喻不怕困难,有宏大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落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方圆700里。北山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快90岁了。他每次到南面去很不方便,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
“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渤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觉得愚公很可笑,特地来劝愚公说:
“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
愚公回答说:
“你这个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路轼怒蛙
【释义】用以说明“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乱之所由也”。越王路轼怒蛙,便能鼓舞民气,英勇赴敌。
【出处】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上》:“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越王勾践处心积虑想报吴仇,想让人民都英勇坚强起来,走路碰到一只发怒的蛤蟆都要凭轼伏身以表敬意。
过了几年,人民无论老少和敌人打起仗来,就是赴汤蹈火都不退缩。
◆雍门刎首
【释义】“雍门刎首”形容臣子誓死报国的决心。也可用以指为国事而死。
【出处】此典出自《说苑·立节》:“越甲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齐王曰:‘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子何务死之?为人臣之礼邪?’雍门子狄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知有之乎?’齐王曰:‘有之。’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毂之下哉?车右可以死左毂,而臣独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颈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齐王有臣钧(同‘均’)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归,齐王葬雍门子狄以上卿之礼。”
这段话意思是说:
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有一次,越国的军队进攻到齐国的边境,齐国大夫雍门子狄(复姓雍门,名子狄,名也作子迪)请死。齐王说:“军队进击的号令还没有发出,双方军队还没有交战,战斗还没有打响,你为什么请死呢?这是为了尽人臣的礼节吗?”雍门子狄回答道:“我听说,从前大王到圈养禽兽的场地去打猎,车子左轴发出声响,车右武士请求一死,大王问:‘你为什么要请死呢?’车右武士说:‘因为车子的响声惊吓了君王。’大王说:‘那是造车工匠的罪过,你又有什么责任呢?’车右武士回答道:‘我没有看见工匠造车,只知道车子惊吓了君王。’于是拔剑自刎而死。有这回事吧?”齐王说:“有的。”雍门子狄说:“现在越军打来了,这件事对君王的惊吓,难道比不上车子左轴发出的声响吗?车右武士可以因为左轴有声响而死,而我却不能因为越军入侵而死吗?”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当天,越国军队撤退了七十里,并说:“齐王所有臣子都像雍门子狄那样,如果同他们打仗,他们一定会灭掉越国的。”因此,越国的将领率军回国了。齐王用上卿的葬礼安葬了雍门子狄。
◆漆身吞炭
【释义】表示自毁音容,使人不能认出,以便报效恩人或报仇。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末期,赵襄子联合韩、魏,共同灭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土地,把智伯全族的人都杀了个一干二净,还把智伯的头骨制成便器,用来装粪便。
豫让是智伯的一个门客,他曾受到智伯的礼遇,见智伯的下场这么悲惨,就痛哭流涕,发誓要杀掉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于是,豫让装扮成奴仆,怀里揣着匕首,混进赵襄子家的厕所里,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谁知赵襄子非常警觉,豫让被他发现,赵襄子让卫兵把豫让抓了起来。赵襄子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想刺杀自己。豫让毫不隐瞒,告诉赵襄子说:“我是智伯的门客,要杀你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很赞赏他的气节,就把他放了。在放他的时候,赵襄子问豫让:“今天我把你放了,你能不能不再打我报仇?”豫让说:“你放了我,是你对我有了私恩,但我为主人报仇是大义,我不能为了私恩而忘了大义。”赵襄子手下的人见他还要找赵襄子报仇,就要把他杀了,可赵襄子说:“我已说过要放他,不能反悔。今后我小心躲着他就是了。”
豫让为了能混到赵襄子身边,想方设法化装,他用漆把身上涂了一遍,看起来就像是身上长满了癞子,然后扮成乞丐。有一回,豫让的妻子看见了他,从他说话的声音判断出他是豫让。于是,豫让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沙哑了。后来,就是豫让的妻子见了他,听见他说话,也认不出他了。
有一次,豫让得知赵襄子要去一座桥,就埋伏在桥下准备行刺,结果又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把豫让抓起来,表示不会再放他。豫让希望赵襄子脱掉衣服,让他在衣服上刺几下,对智伯好有所交待。赵襄子满足了他的愿望,豫让如愿以偿,就自杀了。
◆精卫填海
【释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传说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变为精卫鸟,衔树枝、石子,想填平东海。后比喻意志坚强,奋斗不止。
【出处】佚名《山海经·北山经》。
传说在上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许多拓树(桑树)。树上有只小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爪。它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便称它为“精卫鸟”。
精卫鸟本是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很喜欢玩水,一天到东海去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没。
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她从不闲着,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它们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原来,它决心要把东海填平,免得别人也淹死在大海里。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同大自然艰难的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还非常低下,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于是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卫鸟正是当时人们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晋·陶潜在《读山海经》中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释义】燕和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庸人不知有志者的雄心壮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在地里干活,有一次他和几个雇工谈起对当时统治者的仇恨时说:“将来如果我们中间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穷哥们!”
有个伙伴听了冷笑道:“我们现在穷成这个样子,靠给人家当雇工过活,哪会有什么富贵呀?”
陈涉叹口气说:“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鸿鹄的雄心壮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指燕子和麻雀,比起天鹅(鸿鹄)来,燕雀当然渺小得多啦。
后来陈涉终于领导反抗暴秦的起义。这次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可是在它的影响和推动下,各地群众纷纷举起起义的旗帜,终于消灭了秦王朝。陈胜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燕然勒石
【释义】“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斩杀匈奴著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囊萤映雪
【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晋代时,车胤从小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不能在晚上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真得好像一盏灯笼似的。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朝还有个叫孙康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被雪映的,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跺跺脚,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便成了“囊萤映雪”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