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640500000073

第73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13)

我们国家在“阿波罗”计划上的做法,可以运用来解决国内问题,我们在未来太空探测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将决定我们的跃进究竟有多大。谢谢大家。演讲者无愧为首次登月的英雄,他以崇高的爱国热情讲述了首航成功的动人情景,在演讲结尾时,他重申了主旨。“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很清楚,这一步有三个不同层次)“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是一小步”然而“对人类未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跃进”,演讲者显然进一层揭示登月成功的巨大意义。奥尔德林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阿波罗”计划的成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切实解决眼前国内问题的重要性。如此步步加强,层层进深,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收到一般演讲难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的结尾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返回南方时所怀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的群山中辟出颗希望的宝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就能变我们祖国的嘈杂喧嚣为一曲优美和谐的兄弟交响乐。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就能共同工作,共同祈祷,共同斗争,甚至哪怕共同入狱。既然知道有朝一日我们终将获得自由,我们就能为争取自由共同坚持下去……这段结尾,感情激越,语言华美,特别是连续三个,“怀着这个信念”的排比句式,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有力而深刻地阐发了见解和主张,犹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马丁·路德·金不愧为杰出的演讲家。

运用层层推进方法结尾的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人到中年万事休”吗?》的演讲结尾算是很典型的一例。……我们决不做路边、江畔的病树沉舟,自甘抽身于时代的潮流之外,一边在心里窃慕着奋进者的足迹,一边又低吟着“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哀歌。我们永远也不应该休止,不但人到中年不能“休”,即使到了老年也不能“休”。如果非要说“休”的话,那就只有一句——至死方休!演讲者通过多方面的辩理,否定了“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悲观论调,在结尾收束时阐明了主旨,“我们永远也不该休止”,继而步步加强,非但中年不“休”,老年亦不“休”,要“休”也只能是“至死方休”。这种层层推进的方法十分有力,使听众深受启发,留下极深的印象。

戴晓雪《讲真话》的演讲结尾,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收尾的。她的结尾是:……只有讲真话,才能分清是非、辨明方向;只有讲真话,才能看到问题、增强信心;也只有讲真话,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同志,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一定敢于面对现实,说心里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捏造,不美化,不夸大,不缩小。

同志们,让我们鼓起勇气,壮大胆子,坚持讲真话,不怕得罪人,不怕穿小鞋,不怕丢乌纱帽,不怕掉脑袋……总之,为了振兴中华,什么都不怕。演讲者在结尾收束时,连用三个“只有……才能”的排比句式,一层比一层深化;接着再用四个“不”和五个“不怕”,语言简短有力,气势不可阻挡,给人以坚定的信念和雄辩的力量,收到了强烈的效果。

5.留有余韵的结尾含蓄深沉

一篇好的演讲结尾既然是“豹尾”,这就决不能草率收兵,苍白无力;更不能索然无味,不耐咀嚼。它应当是含蓄、深沉,内涵丰富,使听众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回味无穷。

肯尼迪曾是美国最年轻的一位总统,1961年1月20日,他在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被认为是美国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讲之一。他是这样结尾的:……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什么。

我的同属于这个世界的公民兄弟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我们能为人类的自由共同做什么。

最后,不论你是美利坚公民还是世界它国的公民,请将我们要求于你们的有关力量与牺牲的高标准拿来要求我们。我们惟一可靠的报酬是问心无愧,我们行为的最后裁判者是历史,让我们向前引导我们所挚爱的国土,企求上帝的保佑和扶携,但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上帝的任务肯定就是我们自己所应肩负的任务。肯尼迪的这个结尾,与他整个演讲风格保持一致,文体流畅,感情放纵而有节制,字斟句酌,句子精辟,内涵深刻而丰富,极具感染力。当演讲者向广大民众提出完成历史使命的要求时,他精辟地概括为:“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什么”,“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我们能为人类的自由共同做什么”,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时刻,他真诚地唤起民众的信念、力量与献身精神,像磁石般地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具有极大的魅力。尤其是两个“不要问”和“问一问”,可谓闪光的名言,反响强烈,影响很大。

陈云同志1954年2月10日在《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的演讲中,他的结尾十分精彩,发人深思。他说:在胜利的环境中高级干部不要头脑发昏。我们想一想,1945年“七大”到现在,跌了大筋斗的几个主要的领导同志。哪一个同志不是因为骄傲,背上背了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两个字,叫做“正确”。背了“正确”的包袱,就会跌筋斗。这一件事很值得我们注意。我并不是说犯错误好,而是说没有犯过错误的同志,很顺利的同志,应该十分警惕。同时犯过错误的同志,如果一个时期正确了,不小心,骄傲了,同样可以再跌筋头。同志们,人家对你鼓掌的时候,那可要很小心。一个人在人家鼓掌时,他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小心谨慎,一是昏头昏脑。昏头昏脑就很可能是跌筋斗的候补者。作为党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陈云同志绝非居高临下,而是高瞻远瞩,诲人不倦。他的这个演讲结语,可谓语重心长,言简意深,精辟豁达,发人深思。高级领导人“不要头脑发昏”,不要骄傲,不要背“正确”的包袱,“要谨慎小心”,远在建国初期就如此及时、如此鲜明地提了出来,这是何等有远见啊。他的这个忠告和预言已被后来许多事实所证明,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我们重温这篇质朴的演说,依然非常亲切,深受启发,催人向上。

为了使结尾达到发人深思的目的,也有不少演讲者喜欢运用提问、反问等方式结尾。例如《解放军报》记者李前光的《在血与火的征途上》就是用“提出问题”的方式结尾的:朋友们,你是否感到自己是在幸福之中呢?当你躺在柔软舒适的沙发床上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会有凶恶的炸弹落在房顶上;当你在那五光十色的舞会上,随着欢乐的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你也不用担心脚下会有地雷。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一切而发奋地工作、学习,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难道我们能够在英雄阻挡枪弹的躯体后面而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和前途吗?我们没有理由,也决不可能!对于那些为人民捐躯的烈士,朱德总司令曾这样说:“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同志们,我们应该怎样去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士?我们应该怎样活在他们的事业中?让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为来回答,去告慰那九泉之下的英灵吧!这个结尾感情激越,语言生动,扣人心弦。演讲者首先连续四个发问,使听众心情无法平静,不能不引起深思;而那些在安逸环境中忘记捐躯的烈士而一味追求享受的人,则更是坐立不安,无地自容了。接着,演讲词引述朱德同志的名言,然后再来一个反问:“我们应该怎样活在他们(烈士)的事业中?”这就加大了感染力度,更能激发人们踏着烈士的脚印努力奋进。

在大学校园的演讲舞台上,一些青年演讲者,也很喜欢用提问的方法结尾。房晨生的《从师与尊师》的演讲结尾就是较好一例:学生尊敬老师,不仅仅为了从老师那里讨求知识,而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就很尊重他当时的老师寿镜吾先生。鲁迅到日本后还经常给寿先生写信,归国时还去看望他,并在回忆文章中称他是“极高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在日本学医时,与老师藤野先生建立了浓厚的友谊。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洞见他那伟大的人格吗?

青年朋友,我们正值大学时期,能理解老师的心情吗?知道老师付出了多少艰苦劳动吗?当走上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受到人民赞扬的时候,你能想起培养过自己的老师吗?这个演讲结尾,语言平实流畅,感情真挚含蓄,他以鲁迅尊师的事实作典范,从正面引发听众尊师的激情,紧接着三个反问,不仅极好呼应了演讲开场白,使整个演讲浑成一体,而且在青年朋友心中激起巨大波澜,烙下深深的痕迹。这个结语,语脉通畅,有虚有实,有叙有议,十分精当。

6.展望未来的结尾能鼓舞斗志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尾方法,或则总括全篇,推出高潮,掀起波澜,给人以鼓舞;或则点明主旨,升华境界,给人以方向和动力;或则展望未来,抒发情怀,热烈呼唤,激发人们的斗志。这种鼓动号召式的结尾应该说是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不但政治家们大量采用,在现代社会生活讲台上,一般人也爱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有极强的鼓舞性,给人以刺激和震撼,并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这种结尾从形式讲,往往多用“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等呼语,结束大多用动词“让”和叹词“吧”结合,构成“让……吧”模式。

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毛泽东同志,在他光辉的历程中,有过许多极为精彩的演讲,在运用鼓舞号召式的结尾方面堪称楷模。例如“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在政协成立大会上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结尾中,“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尽人皆知的经典名言,无疑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借鉴的。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演讲结尾: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这个结尾,语言流畅精美,感情深沉,内涵丰富。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毛泽东同志一刻也没有忘记那无数英勇捐躯的先烈,并以他们作为榜样激发人们前赴后继去战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有着无穷的威力,能格外打动人心。最后指明胜利方向的伟大号召,简短有力,干脆利索,犹如万钧雷霆震天撼地,给人倾注了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在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演讲中,运用鼓动号召方法结尾的极为普遍。例如,戴芳的《青春,应该闪光》的结尾: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已经落在我们肩上,革命红旗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在祖国这个芳香四溢的大花园中,朋友,你是像蜜蜂那样辛勤地酿造生活之蜜,还是像蚊蝇那样追逐腥臭?时代在召唤,人民在期待,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回答,年轻的朋友,莫让青春负年华,快快奋起战斗吧!青春的画图要靠自己的言行一笔一笔地绘制,让我们青春的年华放射出夺目的色彩!让我们用青春的光彩增添中华民族的光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重新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姿色,显露出她充满青春活力的面容,如旭日东升,光芒四射,“飞腾于世界”。这是一篇赞美青春的演讲,从结语中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机勃发的青春气息。语言优美,文采华丽,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祖国在召唤,人民在期待”,演讲者巧妙设问然后用诗语作答,这无异于把青年朋友的心弦紧紧扣住,使之受到极大鞭策和鼓舞。因此,这篇演讲结束后,广大青少年反响强烈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鼓动号召性的结尾,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鼓动性、感召性,能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希望。因此,这对于热情似火的年轻朋友很具魅力,他们特别希望借助这种方法,用自己心中的火去点燃别人心中的火,用自己的情去激发别人的情。且看,谢宁在《未来的中国》的演讲结尾: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时期。中国向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历史步伐是任何力量也不可阻挡的。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我们的前人所没有遇到、没有解决的许多带有历史性和世界性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能够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一个类似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那样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必将在我国出现。

我们的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无论是在20世纪还是在21世纪,我们这一代人都将成为时代潮流的中流砥柱,我们将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