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用首尾呼应的表现方法上,有些演讲者就把握得很好。例如陆建平在《人民——上帝》的演讲开头是:曾经有一位外国的议员在访问了中国以后,郑重其事地对我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我到过不少国家,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文化悠久而又从来不曾中断;这样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而又统一集中,秩序井然。这实在了不起,恐怕举世无双。”最后他说:“可以推想,中国历史上必定产生过一位非凡的大圣人,是他造就了一切。你是研究历史的,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位大圣人叫什么名字?”历史学家回答说:“感谢你的美意。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位大圣人,他的名字就叫‘人民’!”
回答得多好啊!事实不正是这样的吗?演讲的结束语是:同志们,人民,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让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奋斗吧!这是一篇以赞美人民为主题的成功演讲。在开场白中,演讲者用历史学家巧答外国议员的问话,揭示出“人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也就是“上帝”;通过反复论证后在结尾中再次归结出“人民是我们的上帝”,首尾照应,主旨突出,严密完整,具有雄辩的说服力的感召力。
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的演讲,结尾收束时也是采用首尾照应的方法。开场白是:当今中国,要改革,要开拓,关键在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没有人才,就好像庙里没有和尚,什么经也念不成。因此,开拓事业,首先要开拓人才。人才在哪里?有人抱怨,自己单位“千里马”太少!某某厂矿人才缺乏……人才真的这样缺乏吗?——不,古人日:天涯何处无芳草。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人才,何其多也!只是你尚未觉察到这一事实而已!演讲的结尾是:最后,我想再一次问——人才在哪里?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人才就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0亿人民中间,在当今改革的激流里,在你们——我亲爱的广大听众之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们努力去挖掘、去理解、去关心、去培养、去使用人才吧!人才,就在我们身边。演讲者在结尾中,再次通过自问自答,回归到开头阐述的“人才就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中心论点上,很显然,这决非简单的语言重复或偶合,也决非文字游戏,而是十分出色的相互照应。纵观全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雄辩有力,加深了听众对主旨的理解,并且引起深思,获得艺术上的感受。
在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演讲中,演讲者也很喜欢用首尾照应的方法结束演讲。例如《军装是一面旗帜》的演讲就是有特色的一例。其开头是:绿色,也许是七彩色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军服,也许是时装中最普通的服饰。但我却深深地挚爱那和大地同绿的军服,因为军服在我心灵深处烙刻着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忆……演讲的结尾是:我深知,从女学生到女军人有着又短又长的距离,仅仅有军衣的装扮还不够,还需要有军人意识的积蓄,用军装赋予生命更深的涵义。
我深知,从戎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有风雪,也有泥泞,但我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便会面对军旗的召唤,身着绿色的军服,义无反顾的风雨兼程。我将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为那永不褪色的军旗,为我那深深挚爱的绿色军服增添明艳的色彩。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军绿”,是人民军队的标志。演讲者正是抓住了这个代表色彩的标志,用激越的深情和精美的语言,表达了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演讲词始终围绕着“对绿色军服的挚爱”这一鲜明主题,首尾连贯,浑然一体,不仅极好地展示当代女军人的特有风范,而且充满了感人的青春气息。品读讲词,不能不使人为之鼓舞和自豪。
2.结尾总括全篇可加深印象
这是常见的一种结尾方法,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演讲、工作报告中用得较普遍。演讲者在结束整个演讲时,往往以简洁的语言扼要地概括前面所讲述过的内容,或者把论述过的要点归总,形成一个整体形象,以此加深听众的印象。
邓小平同志在《军队要整顿》的报告中就是用这种方法结尾的:今天就是同大家见过面。军队究竟怎么搞法,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议。但是我想,刚才说的军队要整顿,要安定团结,要落实政策,这些原则是不会错的。为了做到这些,我们要增强党性,消除派性,加强纪律性,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我们总参部所有的干部,本着这样的精神团结起来,把工作做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演讲结尾,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刚才说的军队要整顿,要安定团结,要落实政策”就是对全文要点的总结概括,使人们获得要领,形成完整印象。很显然,这种总结概括的结尾方法对于听众加深对演讲内容的理解、感受,其效果是显著的。
在当代许多优秀演讲者中,采用总结全文结尾的方法都有过成功的尝试。浩云的《论“男子汉”》就是很典型的实例。他的结语是:所以,真正的男子汉,不仅须博大、精深,有理性的头脑,能开创一番事业;不仅须刚毅、坚强,有无畏的精神,敢蔑视一切困难,他也须能宽容,具善意,有爱心。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但愿我们的世界,因为会有更多的男子汉的出现,而充满了男性的美、男性的力度、男性的清醒与坚定,也充满了男子汉深厚宽广的爱。这篇演讲词是对“现代中国需要呼唤男子汉精神”和“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这两个大问题的分别论证,构成了全文的主体。演讲者的结束语中,再用精美的语言概括全篇,可谓画龙点睛,形象鲜明,重点突出。这个结尾,语言也很有特色,思想有深度,能给听众以深刻启示和回味。
广州军区某部通讯连的战士李拥华,参军入伍后一直奉献在炊事岗位上,他在《火头军的苦与甜》中是这样结束全篇演讲的:雁来雁去,花落花开,转眼间我已在炊事班干了两年了。两年里我受过嘉奖,还人了党,立了三等功。我的工作是极为平凡的,但我常常想,****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平凡的吗?然而,他却在平凡中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的,英雄未必都有堵山崩、阻海啸的壮举,更多的是同****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果生命再给我一次18岁的选择,我会依然选择炊事兵的职业!我要像****同志一样,将自己的青春镶嵌在乎凡与崇高的追求之间。这篇演讲生动叙述了一名普通战士作为一名炊事兵对本职工作从不爱到爱、从不会到很出色的动人经历。在结尾时,演讲者有力地收束全文,概括了入伍两年的历程,表述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展示了一代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个结尾,语言畅达,见解精深,感情质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3.再次揭示主旨让结尾更有力
没有深刻和鲜明主旨的演讲,是绝不能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纵观古今中外各种演讲名篇,不少人是开宗明义,表明主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有很多演讲名家,长于在演讲中注意“蓄势”,在结尾收束时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把演讲的主旨奉献给听众,使之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印象,留下久久难忘的回味。
请看美国早期政治家、演讲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不自由,勿宁死》。亨利一生致力于美国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当他在议会上听了一些议员的发言后,深感“理智”有余,“热忱”不足,缺乏明朗的态度和斗争的决心,他早已按捺不住,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他演讲开始,有如涓涓细流;一进入主体后态度硬朗,声色俱厉,逐渐汇成涛涛巨流,势不可挡。一旦结尾收束时,他把演讲推进高潮并揭示主旨,给人以万钧雷霆之震撼。他说: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这段结尾明确指出:和平已不复存在,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呼唤人们为自由、独立、尊严而奋战,把全篇演讲汇成一句震耳欲聋的“不自由,毋宁死”的精警口号,亮明主旨,有力收束。通观全文,由小及大,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结尾部分好像江河归海,巨浪掀天,已达到句句反问,句句呼吁的程度,使我们心潮澎湃,奋激不已。据资料介绍,演讲结束后,会场经过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武力,武力,诉诸武力”的怒吼声,响起了飓风般的鼓掌,充分显示了亨利演讲的极大胜利。可见这篇演讲,尤其是结尾,其技巧值得借鉴。
高尔基是享有世界盛誉的文豪,被列宁尊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1917年4月1日,在一次公众集会上,作为一个大文学家,他却发表了著名的《科学万岁》的演讲,号召人们热爱科学。结束语是:自由展翅的科学上升得越高,它的视野就越宽广,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可能就越充分。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在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脑更奇妙,没有什么东西比思维更美好,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可宝贵。
科学万岁!这是一篇富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演讲。在开场白中,他深刻指出:“在使人类获得社会教养方面,没有什么东西比艺术和科学的力量更奇妙、更富有创造力。”在结尾,再次阐明:“在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脑更奇妙,没有什么东西比思维更美好。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可宝贵”。与开头形成极好的照应,然后水到渠成地喊出了“科学万岁”的强有力口号,这样紧扣全篇、点明主旨的结尾,它所给予听众的不仅仅是精神的鼓舞,而且是理智的思索。
我国当代涌现出来的优秀演讲者中,也有不少人借鉴这种方法结尾。例如栗税的《改变“爱的不等式”》就是这样结尾的:少年朋友们,我们和幸福一同降生,同祖国一起成长。我们应该懂得爱!爱意味着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爱妈妈、爱老师、爱同学做起,彻底改变“爱的‘不等式”’!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爱整个世界!这篇演讲把当前父辈与独生子女之间在爱的程度上的反差形象比喻为“爱的‘不等式”’,选题就很新颖。演讲者围绕对“爱的不等式”的改变,由自身到唤起一代人,进而升华到对集体、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最后扣紧全文,点出主题:从爱妈妈、爱老师、爱同学做起,彻底改变“爱的‘不等式”’!这就使整个演讲首尾相应,连贯一致,有节奏,有层次,有力度,应该说这种结尾是非常成功的。
刘劲松在《让生命永远有价值地燃烧》的演讲中,结束语画龙点睛,揭示主题,也很值得借鉴:青春是美好的,然而生命更美好。当我准备把壮美青春献给祖国的时候,也就把生命一并交付给了我们伟大的母亲。萧楚女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青年朋友们,就让我们做一支蜡烛,做一柄火炬吧,让我们的生命永远有价值地燃烧。这段结尾语言精美,收束十分有力。我们对照他的开场白:“朋友们:我记得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讲过这样的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是呀,青春,多么美妙、亲切的字眼,它曾激励着多少青年人使她更加闪光而努力地拼搏。”不难看出首尾紧密照应,都有名人格言的引用,都是从“青春”二字发脉,在结尾时进一步把青春推进到奉献生命,继而直接揭示主题,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给听众以巨大的鼓舞。
4.层层递进的结尾可加大力度
在演讲中善于采用步步加强、层层递进的方法结尾,往往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有“心潮逐浪高”的巨大感受。所谓步步加强,是指意思一层深入一层,句子一句比一句有力,这种方法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美国宇航员埃德温·奥尔德林,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访问月球的三名宇航员中的杰出代表。1969年7月20日,奥尔德林在《登月返回后在国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的结束语是: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它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人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跃进”,则是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