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640500000046

第46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17)

名演说家艾伯特·胡巴德曾经说过:“在演说中,赢取听众信任的,是演说的态度,而不是讲稿和辞句。”应该是态度加上观念。但个性是一种模糊而且捉摸不住的东西,就像紫罗兰的香气一般,即使最能干的分析家也无法把握。它是一个人的全部组合:肉体上、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遗传、嗜好、倾向、气质、思想、精力、经验、训练,以及全部的生活情况。这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般复杂,几乎也同样的只有很少数人能够了解。

个性因素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而且极难更改或改进。但我们可以把它加大到某种程度,使它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吸引力。不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努力对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这项奇异的事物作最大的利用。这个目标,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讲究演讲姿态,尊重你自己的欲望和表达的需要你要想学会有用的姿势,只能自己去揣摩,从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思想,从你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中去培养。惟一有价值的手势就是你天生的就会的那一种。一盎司的本能比一吨的规则更有价值。

手势和晚宴服这种可以随意穿上或脱下的东西完全不同。它只是内在情况的一种外在表现,如同亲吻、腹痛、大笑及晕船一般。

一个人的手势,就如同他的牙刷,应该是专属于他个人使用的东西,而且,就像人人各不相同,只要他们顺其自然,应该每个人的都各自不同。模仿是笨拙的表现。

你们可以想象,个子修长、动作笨拙、思想缓慢的林肯,和说话很快、个性急躁而且温文儒雅的道格拉斯使用完全相同的手势,那真是荒谬无比。

所以我无法替你举出任何姿势的法则,因为一切决定于演说者的气质,决定于他准备的情形,他的热诚,他的个性,演说者的主题,听众,以及会场的情况。

如果一个人如此专心于思考他的要说的内容,并如此急于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以至于他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谈话及举止皆出于自然,那么他的手势及表达方式将不会受人批评。

(3)注意演讲态度,良好的态度是推动演讲的助燃剂演说的重要部分,不只是字句的运用而已,还包括发表演说时的态度。“你说的是什么,绝不比你怎么说重要。”

好的演讲态度,可以使简单的事情发挥很长远的影响力。我注意到,在大专院校的辩论比赛中,获胜的并不是那些演讲题材最好的人,而是演讲态度最好的人,因为他可以使他的演讲题材发挥最佳效果。

现代听众,不管是三五人的商业聚会,或上千人齐聚一堂,都希望演说者能像私底下聊天时那般直截了当地说出他要表达的内容,而其演说态度,也要像他正和听众中的某一个人私下交谈时那般亲切。

你不妨假想自听众里挑出一个人——也许是坐在后座里的人,也许是最不专心的人——就和这个人闲话起来,想象他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现在在回答他,而且你是惟一能回答他的人。他若是站起来同你说话,而你也回他的话,这个过程必然能立即使你的演讲更如平时的交谈,更为自然,更为直接。

你也许进展得很顺利,到最后,你实际地提出问题,并回答他们。例如,你的谈话当中,你也许会说:“你们各位是不是有此疑问:我这么说,是不是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我现在说明如下……”然后,你接下去回答你自己提出来的这个想象中的问题。这样作会显得十分自然,将可打破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单调局面,将会使你的演说显得直接,愉快而且更像与朋友闲话家常。

(4)散发热情,热情是讲演者必备条件

人们总喜欢聚集在精力旺盛的演说者身旁,就如同野雁总喜欢聚在秋天的麦田里。

但,几乎所有讲演者都会怀疑,自己选择的题目能否提起听众的兴趣。只有一个方法保证会教他们感兴趣:点燃自己对题目的狂热,就不怕无法掌握人们的兴趣了。

林肯在华府福特戏院的总统包厢遇刺,距今已有百年。但他的一生,他的言辞,真诚深挚,却万古常在。若就法律知识而言,多少与他同时的人远远超过他;他缺乏一分优雅、顺畅和精致。然而,也在盖次堡·古柏联盟,与在华盛顿国会山庄台阶上发表的热情洋溢的演说,我们历史上却无人能够超越。

我们去看话剧、电影的原因之一,即是想要见到、听到感情的表露。我们很害怕自己的感情会当众吐露,因此去看话剧,以满足这种感情流露的需要。

是故,当众说话时,你便会依着自己倾注谈话中的热心程度而表现出自己的热诚与兴趣。不要抑制自己真诚的情感,也不要在自己真实感人的热情上头加个闸门。让听众看看,你对谈论自己的题目有多热诚,如此,他们的注意力便在你的掌握之下。

演说者以感情和感染性的热情来陈说自己的意念时,听众很少会升起相反的意念。我说“感染性的”,因为热情就像那样。它会将一切否定的相反意念摒弃于一边。你的目标如在说服,请记住动之以感情较诸发之以思想成果更大。要激起情感,自己必先热情火烈。不管一个人能够编造多精微的词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证,不管他的声音多谐和,手势多优雅,倘使他不能真诚讲述,这些都只是空洞耀眼的装饰罢了。要使听众印象深刻,先得自己强化自己的形象。你的精神经由你的双眼而闪亮发光,经由你的声音而四向辐射,并经由你的态度而自我抒陈,它便自会与听众产生沟通。

每次讲演时,特别在自认目的是要说服时,你的所行所为总是决定着听众的态度。你如果冷淡,他们亦然。“当听众们昏昏睡去时,”亨利·毕德·华却这么写:“只有一件事可做:给招待员一把尖棒让他去狠刺讲道者。”

所以,仅运用理智,不能在讲演中把自己的个性投射于别人身上,必须展露出你对于自己所讲的有多深挚的信念和热情。

(5)采取低姿态

观众喜欢谦逊的言行,厌恶自大的卖弄者。

讲演者自认在智能或社会地位上高高在上,听众一听便知。讲演者欲得听众的爱戴最佳的方法之一,便是采取低姿态。亚德莱·E·史蒂文生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典礼讲演开始时就采取低姿势。他说:“在这些场合里我总有力拙之感,使我想起一次人家问撒母尔·巴特勒如何善用生命时他的回答。我想他的回答是:‘我连如何善用以下的十五分钟都不知道呢。’我现在对于以下的二十分钟便有相同的感觉。”激起听众敌意的方法,是把你放在他们之上。当你讲演时,就如同展示在橱窗里,个性中的每一面都一览无遗,稍有自夸的显示便会功败垂成。而就另一方面言之,谦虚可以激发信心与善意。你可以谦虚,却不必显出患得患失、动辄得咎的模样。只要显出自己是要尽力讲好,何妨略提自己才识有限,听众会喜欢你、尊敬你的。

9.小心顶替,层层推理

在些辩论者,往往胡乱捏造个歪理面不改色地跟你抬死杠。

譬如,他可以这样说:“豆腐全是四角形。四角形的东西属于箱子之类,所以,豆腐跟箱子绝似。”

跟他旗鼓相当的人,也可以面不改色地搬出下面的歪理来对抗:“豆腐的颜色是白的,雪的颜色也是白的,所以,豆腐跟雪绝似。”

这两种三段的论法,所言都有道理,因此双方坚持不让,就这样对峙不已。这就造成无休无止,胜负难定的局面。这时候;你该如何展开辩论,一举致胜?

你可以在这两种三段论法上,再配以另一种三段的论法,将对方的理由推翻。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你说,豆腐很像箱子;你又说,豆腐很像雪。这么说,箱子和雪必须像才对,事实上,箱了和雪一点也不像。箱子是四角形。雪是白色的东西,所以,豆腐的颜色虽然很像雪,但是,论形状它却很像箱子。”采取这样的方法,这个问题的正确结论才会产生出来。你必须熟悉辩论的技巧,使其运用极广。宏效可期的归纳法,大加利用。使出归纳法,该如何推展您的论点?下面就是一个例子:豆腐是好吃的东西。

豆腐是四角形的东西。

豆腐是白色的东西。

豆腐是冷的东西。

豆腐是柔软的东西。

所以,豆腐一定是把豆做成洋粉或琼胶类那样的东西。

这是把多种事实总括一处的手法,所以,对结论的确立来说,精确度相当的高。演绎法则是反其道而行的手法。如果遇到上面那种内容,该如何运用演绎法?下面是一个例子:豆腐是把豆做成洋粉或琼胶那样的东西。

所以,豆腐必然是四角形的东西。

也必然是白色的东西。

也必然是冷的东西。

也必然是柔软的东西。

也必然是好吃的东西。前面提到的归纳法的例子,只是提示了它一种型,事实上,它可以运用到更高层次的内容。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声音是怎么来的?

它是空气的波动造成的。

光是怎么来的?

它是粒子的波动造成的。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一切物质,振动时,都有各种不同的波动。

演绎法跟归纳法相反,是从它的结论追溯而上,藉此证明想证明的事。

万物振动时发出各种波动。

所以,空气振动就发出声音。

粒子振动就发出光来。道理的种类,开头到末尾,由最好到最坏,真个三六九等,不一而足。

道理有所谓人人皆知,似是而非的谬论,也有乍听昏然不辨的歪理。

但是,智力高强的人,对任何歪理、谬论都能洞若观火,所以,有人说,从能不能看出道理之内涵,可以测出一个人的智力,这倒不是无道理的话。

可要知道,低级货也好,高级货也好,都夹杂了相当多的冒牌货,如是具备一眼看穿的眼力,不具备对任何谬论、异论,及时驳倒的辩论力,您将不察内情,被蒙混而不知。

最容易被蒙骗的是“论点的顶换”这一招。

请细读下面的一段话,好好思考论点是怎样给换了?

豆腐绝不是由腐败的豆造成的。

豆腐是把豆放进石臼里,磨出来的。

纳豆是发酵、腐败的豆造出来的。

所以,“纳豆”就是豆腐。

这一类的诡论,到处可见,我可要请问各位,是不是看穿了这一段话里的诡辩手法?

论辩的目的是使自己主张获得通过,也就是说,辩而必胜。要百辩百胜,就得先精通关于辩论的各种知识。除了那些知识之外,还得精于各种说服的技巧。

论辩而胜,有时候并不一定使对方心服口服,这就有可能埋下日后各种祸根,这种一时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

所以,论辩时必须精于“深层说服术”,务必把对方说得打心底服了您,这才是论辩制胜的最高境界。

10.破除戒忌,巧服对方

双方论辩,当然免不了各种戒忌,但对方的戒忌太大就造成论辩上莫大的阻碍,不把它除去你就很难打人对方的心。所以,要说服对方,除其戒忌,应列为第一个要务。

(1)如何看出对方对你怀有莫大的戒忌

下面是深层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判断要诀:

①见面打招呼的时候,语气不含任何感情。

②当你要确认对方的意思,他却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用词亦暧昧不清,令你觉得逮不住他的真意。

③当话题进入核心,他说话的速度,突然变得比前缓慢了许多。

④只知跟你打对槌,绝少发问。

⑤对无关紧要的事,反而不断质问。

⑥毫无松弛、宽舒的意向,一直保持正经的姿态。

⑦谈论中,不时把视线移开,而且上下移动。

⑧措词突然变得很客气,表示起了戒意。

⑨坐得很远,表示心理上有随时开溜的准备。这种人坐在椅子或沙发上,总是坐得浅,无意中表露了自己的戒心。

⑩双方个性大异时也容易发生戒意。

积极地表示你很“关心他”。

(2)一发现对方有戒意,得马上发动消除戒意的行动戒意一除,才有进入问题核心的可能,做到这个地步,说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当然,你不能开门见山的说:“唉呀,老兄,你何必那么戒意毕露呢?”

这是下下之策,万万不能使用。

积极地向对方表示,“我很关心你”,至为重要。论辩时的说服术,就要讲究这一点。

为了表示你“很关心他”,你必须先倾耳谛听对方的话——做个“倾听能手”,藉此造成亲近感。

11.知识使辩论更有力量

论辩的基础,非知识莫属。没有知识撑腰,任你净讲道理,对方才不那么轻易地对您信而无疑。知识和“逻辑”相辅相成,彼此的重要性不分轩轾。问题就在,知识的脑筋跟逻辑的脑筋,截然大异,这一点务必认识清楚。到底大异在哪里?

知识是靠记忆储存于脑里,当有其必要,它就靠联想这个车辆,把知识从脑里搬运出来。

逻辑是井然有序的道理,它可以从这些搬运出来的知识,再创更新的知识,然后,又储存在脑里。

换句话说,记忆只是把知识“藏在仓库里”,逻辑却可以在脑中把知识再创作。知识以逻辑的再创作后,可以更深刻地烙印脑中。

一般人认为,只要把书看得多,那些知识就属于自己,从上面的说明,当知这是错误的(并不是真正地属于自己)。

人,唯有靠推理、判断,才能把知识完全消化,才能完全把它据为己物。不少人在书架上排满(装饰)了琳琅满目的书,说什么“书香满屋”,认为自己是跟别人迥然有异的知识分子而沾沾自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他们是不是真的把那些书的内容,据为己有?真的在自己心灵中,造成添血加肉的作用?

养成经常推理、分析这种习惯的人,就大不相同。就算书房中只有一本书,只要那本书的内容,胜过万卷书,它就可以成为知识的基石,从中再创新知识,使它真正地属于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