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善于自嘲,营造和谐的交谈气氛
人际交往中,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但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几下,自己先笑起来,是很高明的一种脱身手段。
传说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以此类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说:“如果不是这一身肉托着,还不把骨头摔折了?”换成瘦子,又可说:“要不是重量轻,这一摔就成了肉饼了!”笔者亲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矮个子学者的妻子嘲笑丈夫身材太短,这位学者笑眯眯地说:“如果不是我身短力小,我们的战斗你能场场取得胜利么?如果不是我矮,你能很优越地说我身材短么?”话毕,全场叫绝。由此可见,自嘲时要对着自己的某个缺点猛烈开火容易妙趣横生。就这份气度和勇气,别人也不会让你孤独自笑,一般会陪你笑上几声的。
在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的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人际交往中身在高位者或明星大腕们,与人打交道容易让人感到有架子。可能是因为他人过于紧张、有压力,也可能是这些人还没有摸着与普通人相处的窍门。通常而言,开开自己的玩笑,可以缓解他人压力,还能让一般人觉得有人情味,和普通百姓一样,从而让人心里舒坦。
力求个性化、形象化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甚漂亮的事情,会使你变得较有人性。如果你碰巧长得英俊或美丽,试试你的其他缺点。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缺点就虚构一个,缺点通常不难找到。如果你的特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妒忌甚至畏惧,那么,试着去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例如,你可以说一句妙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以取笑自己和他人一起笑,会帮助他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钦佩你,因为你的幽默力量证明你有人性。
“我喜欢你”导致“我了解你”,进而“我相信你”。于是,你最后达到的目标便是信任。当别人信任你时,你便能影响他们,使他们鞭策自己去发展他们的潜能。这也正是每一个人在与人沟通时、积极向上时的最终目标。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自嘲都能让你备受欢迎。大人物因自嘲可减轻妒意获得好名声,小人物可以苦中作乐,甚至一夜成为笑星。
5.一语双关,含蓄中透出风趣生动
说话时,可利用表面言甲事物,实质上暗示于乙。通过二者对比,形成众人认同的反差,使人心领神会,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这就是“一语双关”。
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这种表达方式大多是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或词的音同意近现象,故意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的环境中临时具有双重意义来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而听者可以借双关的意义心领神会,从而起到含蓄、生动或幽默、风趣的特殊效果。
双关在汉语中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人们所熟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两句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被广为传诵。
有这样一则寓言:足球对篮球说:“老兄,我们本是同一类,为什么你常常被人拍,而我只能被人踢呢?这不公平。”篮球不屑一顾地回答道:“小傻瓜,这还不简单么!因为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呗。”这一则寓言运用足球、篮球一个被踢、一个被拍的不同遭遇,暗示了级别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幽默而风趣,辛辣地讽刺了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种不良风气。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向学生讲授如何修改文章时,巧妙运用双关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说:“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女人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改为‘双括号’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啊!”这番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双关语运用,使课堂里充满了笑声,使学生加深了对于修改文章重要性的理解,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语双关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语义双关
同音同字之下,一语多义,形成双关。例如人们常说的“穿小鞋”、“上眼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具有双关效果。
(2)谐音双关
两个词语读音相同而意思不同,借用谐音婉转含蓄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本义。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即是“情”的谐音双关。
(3)借义双关
借用一个词语的意思来表达另外一个意义,就构成了借义双关。
例如,有这样一组问答:
问:你怎么看待一些人用“短平快”手法赚大钱?
答:赚大钱既可以“高点强攻”,也可以“短平快”,只要不犯规就行。
“短平快”和“高点强攻”本来都是排球技术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这里借用以表示经商活动中的一些手段,含蓄而令人深思,属于借义双关。从前,有个媒婆,她凭一张巧嘴不知使多少青年男女结了良缘。一次,她遇到了难题。一位姑娘缺了一块嘴唇,一直嫁不出去;一个小伙子没有鼻子娶不上媳妇。他们虽然容貌各有缺陷,但找对象却都要求对方五官端正。结果,这位巧嘴的媒婆还是把他们说合了。
媒婆对小伙子说:“这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想,准是心直口快,爱唠叨,于是说:“嘴不好不算大毛病,慢慢她会改嘛!”媒婆对姑娘说:“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缺少点东西。”姑娘听了以为是结婚礼品准备不全,就说:“眼下缺少点东西怕啥,我多陪嫁点就是了。”媒婆见双方表示同意,于是叫他们把自己的话写下,以免口说无凭。
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他们没有见面就这样定下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到了新婚之夜,真相大白了,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媒婆却拿出字据说:“我怕你们不满意这事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啦。(对小伙子)我不是跟你说了姑娘嘴不好吗?(对姑娘)我不是告诉你小伙子眼下缺点东西吗?可是你们都同意了,这不,还立了字据呢!怎么能说是我骗人?”两个人都无话可说了。后来这对青年生活得挺美满。这位媒婆真是有口才,将一对无情却有缘的人牵到了一起。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缺少点东西”,是利用多义构成双关:按小伙子的理解,姑娘“嘴不好”准是心直口快,爱唠叨,然而,还可表示“兔唇”;按姑娘的理解,小伙子“眼下缺少点东西”,是结婚礼品准备不全,然而,“眼下”的引申义是目前,指说话这个时候,媒婆却用的是它的字面意思,真的是“眼睛下面”。由于两位青年根据自己憧憬的形象,作了理想的理解,因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语言自身的特点为“一语双关”创造了条件,利用这种特点,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会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6.驾驭语气,使自己的语言千姿百态
说话都离不开语气。在一句话中,不但有遣词造句的问题,而且有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说话才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他听到婵娟痛斥宋玉:“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
这时,正在一旁化妆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
“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
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这一字之改,不仅使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坚决的判断句,而且使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人只要驾驭了语气,就能够出口成章。这种当今社会最值得推崇的口才能力就显现了驾驭语气的功力。要达到驾驭语气的基本要求,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1)掌握语气的特点
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因此,语气的概念又表述为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气表达所必须依据的支持物。语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也分为这三种:
①表意语气
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陈述、疑问、祈求、命令、感叹、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请对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语气更为强烈;说理一般用“嘛”和“呗”;招呼、应呼用“喂”;揣测用“吧”。
②表情语气
表情语气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如赞叹、惊讶、不满、兴奋、轻松、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啧”,句中常有“多”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等。
③表志语气
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强调、委婉、和缓等。肯定用“得了(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呢”。
(2)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正因为有了语言,才丰富了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应该看到,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习惯语势,因此要尽早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有的人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几乎听不到。这种头重脚轻的语势使语意念混,容易造成听话人的疲劳感。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末一个字短促,语力足,给人以强烈感、武断感,容易让人不舒服。
把握语气主要是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一,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正确地运用语势,就会对每句话的表达从语意上给以具体把握。这种把握是驾驭语气的基本内容。
(3)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
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声语言的表达,必须考虑场合、对象、时机等因素,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环境和不同对象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
①因地而异
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谈话的场合和演讲的场合、论辩的场合和对话的场合、严肃的场合和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和嘈杂的场合等,都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气。
②因时而异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正确有效的效果。
③因人而异
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话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话者,才能同向引发,如,是喜悦的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是愤怒的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话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判断说话语气的依据是一个人内心的潜意识。语气是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表达技巧。掌握了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不时对通话人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交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