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640500000017

第17章 礼仪礼貌语言手册(16)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能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2)受到别人无理攻击时保持沉默

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造谣诽谤时,如果予以辩驳反击,又难以分清是非,这时运用轻蔑性沉默便可显示出锐利的锋芒。你只需以不屑的神情,嗤之以鼻,就足以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小朱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小冯却因不尽力而被罚。但小冯不认识自己的问题,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众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舔屁股,咱没有学会!”小朱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小冯轻蔑地冷笑一声,以不值一驳的神色摇了摇头,转身离去,把小冯晾在一边。小冯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窘极了。众人也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小冯已经无地自容。在这里,小朱的轻蔑性沉默产生的批驳力比之用语言反驳,显得更为有力、得体,更能穿心透骨。这也许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3)不明底细时保持沉默

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开口,保持沉默,不但能揣摸对方意图,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冒失开口,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某博物馆派出某馆员招揽橱窗广告业务,这位馆员专程赶到当地一家制鞋厂,稍加浏览,就大包大揽地与厂长谈生意。他自以为是,颇为认真地手指厂房里展出的各类鞋产品,夸奖一通:“这种鞋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如果与我们馆合作,广为宣传,一定会提高知名度!产品就会畅销全国,贵厂生产也会蒸蒸日上啊!”

听起来声情并茂,又具说服力,可惜说话人并非制鞋内行,又没做准备工作,没有事先虚心讨教探探“底”,探测信息,就夸耀对方厂中积压的一批过时的产品。结果厂

长不动声色地答道:“谢谢你的话。可惜你指出的这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场供求形势的第七代产品,现在我们的第九代产品正在走俏、热销。”

仅此两句话,就令这位馆员无话可说了。这位馆员的话语没有说到点子上,让厂方觉得这样的话一听显然是外行,和他们合作也没什么前途,不如趁早“鸣锣收兵”。厂方对这位馆员不得章法的话视为花言巧语,从而在心理上筑起了防线。

说话盲目易造成危害,无形之中贬低了对方。于是,一个眼前的客户走了,一桩即将完成的生意砸了。不是因为该说的没说,而是因为开口太早,说得太多,给自己的无知“曝了光”。

如果上例中的这位馆员能够记住“知彼知己”的道理,从实际情况出发,积累资料,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再去游说企业领导人,岂有不胜之理?

(4)恰当运用沉默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不理不睬的沉默可摆脱无聊的纠缠:当你正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唠嗑,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冷漠的沉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有一个出身有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姐,我饿了。”“怎么了?”沉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毫无表情的沉默能让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倒是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原因。

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信心坚定的沉默能使人顺服: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

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有时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七、机智出言,交际有术

1.交际中如何实现“平等对话”

对话时代已经到来,但平等对话的时代还很遥远。即使是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乐天派,在今天的国际交往、人际交往舞台上,也不大敢存“平等”对话的期盼。

确实,“平等对话”是个很玄的东西。在一个劳动仍是谋生手段因而财富和权力必然是生活轴心和是非归宿的世界中,欲求得一种完全平等的语言交往,我们尚看不到这种社会追求和道德遐想有什么现实根据。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处在利害漩涡中的人比树叶复杂得多,由人组成的群体更加复杂,二者都无相同、相等可言。所以尽管有了对话,尽管对话双方都一样地坐着或站着,笑脸相对或觥筹交错,至多也不过是一种虚有其表的“平”与“等”。

因而对话总是意味着不平等。明白这一点,对于处在弱势地位一方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使人头脑清醒,不存幻想。

本文意在为对话中弱势一方出谋划策,故而暂不谈强势一方应取的对策。

身处弱势,首要之事在于真正承认这个弱,勿以阿Q精神自欺。总体地位弱于对手,或者更多地有求于对手,甚或二者兼而有之,就非得不以为耻地自认其弱不可。自己的弱点即是对手的攻击之点,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有了积极防御的可能。

二是不断调整心态,保持精神的昂奋、自信。弱势是一种痛苦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经历,会使人不适、紧张、压抑,形成一种深层的心理压力,极易腐蚀自信,导致思路凝滞、语言阻塞、信心动摇。为了平衡、消除这种心理压力,必须确认自己所遵循的对话目标的正确性、正当性和可行性,不断以之自我暗示,鼓舞、激励自己,保持乐观、自信、饱满的情绪,在精神上、气势上不被对手压倒,并力争以道义力量、人格力量和逻辑力量压倒对手。

第三,围绕预定目标,灵活运用好“理、义、利、情、威”五字诀,即晓之以理,导之以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约之以威。一般来说对话即外交,其目的是让对手按自己的方向走。能促成这一点的首推“利”,其次是“理”与“义”,再次是“情”,最后是“威”。而与强势的对手相比,弱势一方在对话中的主要资源则是“理”和“义”而不是“利”和“威”(这正是弱势一方所以为弱势的根本原因,否则就不是弱势一方了)。因此,在“理”和“义”上下工夫,以晓之以理,导之以义为突破口,应是弱势一方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把道理说透,说到点子上,说得让对手爱听、动心,说得对手的自尊心、荣誉感、正义感得到必要的满足和充分的唤起。在这其中,恰到好处的动之以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利”与“威”的使用,对弱势一方无足轻重。相反,弱势一方的使用“利”,必须像穷人花钱一样,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让对手确认你已作了最大让步。至于“威”则更不可乱用,

非到蔺相如见秦王那种场面,万不可随随便便就抱着和氏璧去撞柱子。

2.绕过语言陷阱

说起陷阱,人们经常联想到的是打猎,或者古代的战争。陷阱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预先设定”,表面不露声色,一旦布置好陷阱,就只需等待对手上钩。陷阱的这一特征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将设置陷阱的这一方法,移人到言语交际中,在言谈过程中设置“语言陷阱”。在交际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张三见到了李四,问李四:“你又打老婆了是不是?”李四回答:“没有啊!”这里,李四已经落入了张三的圈套,张三的问话里已经暗暗地“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李四以前打老婆。李四在回答没有啊”时,虽然否定了他现在“又打老婆”的事实,但是他实际上却已经不知不觉地承认了他以前打过老婆。如果李四夫妇俩从来没有拌过嘴,相亲相爱,那么,李四就受到了莫大的冤枉,自己给自己加上了不白之冤。这种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预先设定”,在语言里叫做“预设”。

预设是人们用来构造语言陷阱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用在商业交往中,常常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据报载,有一家西餐馆,早餐的鸡蛋生意一直不太好,后来老板发现,问题出在服务员的身上。这个餐馆的服务员询问客人时习惯问客人“要不要鸡蛋?”差不多有一半的客人回答不要。这位聪明的老板让服务员以后改变向客人询问的方式,把“要不要鸡蛋”改成“您要几只鸡蛋?”这样一改,果然鸡蛋的生意大增。这位老板只是将问话方式作了小小的改动,这一改动却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利润,这无疑是语言“预设”的作用。“要不要鸡蛋”的预设是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鸡蛋,而“您要几个鸡蛋”的预设却是“你肯定要鸡蛋”,不知不觉中给人一种感觉,“必须要鸡蛋”。一般的客人就容易上当,至少要一只鸡蛋。

出现了语言陷阱,在言语交际中就要想办法避开,并且击破它。避开语言陷阱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识破语言陷阱。

用“又”这一类词所构成的语言陷阱一般说来是比较容易识破的,回答“你怎么又打老婆了”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得到正确的反应:“我从来没打过老婆”,就可以把对方故意构成的错误的预设击破。但是也有一些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陷阱,一般人是很容易上当的。我们举个例子。

有一家服装店,一个小偷偷了一件大衣,大模大样地挎在手臂上出了商店大门。有一个人发现后,抓住了这个小偷。小偷回头对这个人说:“哦,对不起,我拿错了。”如果这个人稍稍糊涂一点儿的话,只要这个小偷把这件衣服放回衣架上去,就不会有其他的话说了。注意,这里小偷的“我拿错了”这句话有一个预设,它预设“我有一件至少是和这件衣服差不多的衣服”。如果识破了这一预设,那么就很容易作出正确的反应,比如:“那么请问,你的衣服呢?”一般情况下,小偷是拿不出衣服来的,至少不可能拿出和这件衣服一样的衣服来。那么确定他是小偷,就是“证据确凿”了。

认识预设特别要留心句子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部分,预设的陷阱大部分出现在这些成分中。如前面说的“又”这一类副词状语,“拿错了”中的“错了”这一类补语。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预设都一定出现在这些成分中。有时宾语和主语等成分也会蕴含预设。

3.避讳一定有方法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有可能成为忌讳之处。一般来说,以下三种情况最容易触发忌讳心理。讲话者应该引以为戒:

(1)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感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的(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冷,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

(3)丑陋之点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有极少数人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表现。即使无意中的犯忌也有可能影响朋友感情和同志关系。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说话时总是尽量避讳。避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对同志和朋友的尊重,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且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那么,该怎样避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