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语言手册◆
1.恰当地称呼对方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所以,称呼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我有一位善于交际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他都能结识很多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他对比他小的年轻人总是很亲切地直呼其名,亲如兄长般的态度使他深得小弟、小妹们的尊敬与喜爱。即使在他住院期间,他也能与那里的医务人员打成一片。
此外,应酬中的称呼还要合乎常规,也要照顾到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入乡随俗。而根据场合,又可以分为工作中的称呼和生活中的称呼两种,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妈妈”、“爸爸”、“祖父”、“叔父”等,都是我们对亲属的常规称呼,而在面对外人的应酬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取谦称,如“家父”、“家姐”、“舍弟”、“小儿”、“小婿”等;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如“令堂”、“尊兄”、“贤妹”、“令爱”、“令郎”等。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文艺、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均可称为“老师”;而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老”或“×公”,以示尊敬。另外,“小李”、“大张”、“老赵”也是不算失礼的称呼办法,若要显得更亲近,更随意,还可以采用“大爷”、“大妈”、“伯伯”、“大婶”等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应当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称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强调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总经理”、“王处长”等。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教授”、“张工(程师)”、“陈主任”等。而以头衔作为称呼,则能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更加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如“陈博士”、“社会学硕士郑浩”等。
对待司机、服务生,如果你用一个适当的称呼,往往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务。我曾听有些人称出租车司机为“司机老大”,觉得格外亲切。对服务生、跑堂的,你可以称他“伙计”,如果你称呼他“老兄”、“朋友”之类,你会得到更满意的款待。
上面所讲的,目的都是用客气的称呼使彼此感到愉快。在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地喊出对方的名字,也会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30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他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2.必须说好第一句话
有些人胆子非常小,不敢主动向对方问好。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你为何不抛弃自己胆怯的心理,大胆地跟他说:“我一直想跟你说话,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语单刀直入,会令对方无法拒绝你。这不仅让你能开始以下的谈话,而且还是种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省了一堆繁文缛节。
可以说,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说好说坏,关系重大。总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方式:
(1)攀认式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
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
“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咱们也算得上是‘近亲’啊!”
“你是湖南的,我是湖北的,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碰巧遇见,也算很有缘!”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
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
“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了,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你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你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3.交谈要恰到好处
交谈要恰到好处,就是说既要不卑不亢,又要热情谦虚、温文尔雅和富有幽默感,这样的谈吐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亢就是谈话时不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如果你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也不要轻视别人,要用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别人的意见不见得全不可取,而自己的意见不见得全都可取。如果你随时以高人一等的口吻或专家的姿态出现,好像处处要教训别人,这样只会使别人反感。
当然,反过来交谈时有自卑感也是要不得的。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是难以得到别人的重视和信任的。比如在交谈中,你处处都表现得畏畏缩缩,说什么都不懂,或者是“驴唇不对马嘴”,显出一副未经世面幼稚无知的样子,这也是很糟糕的。
自卑与谦虚,两者是大有分别的。谦虚在谈话中最受人欢迎,又不失自己的身份,更不等于幼稚无知。“虚怀若谷”或“不耻下问”,这就是交谈中的谦虚的态度。明白地说,就是不自大自满,碰到自己在交谈中不了解的话题,不妨请对方作简单的解释。这种做法是聪明的,因为这样既可避免误解别人的谈话,又可表示出赏识、尊重对方,这样,自然使对方也觉得你很可爱了。
交谈时诚恳、亲切,是很受别人重视的。如果你碰到一个油腔滑调、说话飘浮不实的人,你一定会觉得异常不快,敬而远之,甚至会从内心上引起反感。自己的心情如此,别人的心情也是一样,因此,在社交的谈话中也须警惕注意。
4.创造和谐的谈话气氛
(1)要注意一个“暄”字
双方一见面,先适当寒暄一阵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和同学,交谈时可以先说说分别后的一些情况,然后再转入到“正题”;如果是初次见面,则一定要各自先作一下简要的介绍,待气氛融洽后,再“言归正传”。如若一见面就单刀直入,往往使对方感到突兀,一开始就影响了谈话气氛。
(2)要注重一个“诚”字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法宝”。开诚相见、坦率谈论的态度,能使双方备感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虚情假意、阳奉阴违,就会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所以,交谈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装腔作势、言不由衷,更不要在对方面前吹嘘自己或玩弄是非,这些都是有碍创造和谐谈话气氛的有害因素。
(3)要注重一个“神”字
交谈期间,双方应相互正视,相互倾听,神情专注。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要看书阅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也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弄衣角、搔脑勺、玩指甲等,这些动作都显得轻率,也不礼貌。
(4)要注重一个“精”字
有些青年为人腼腆,总怕和生疏的人会面时无言相对,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在社交场合,大多数影响谈话气氛的不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少的人,而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即使自己不能谈笑风生,只要做到有问必答,回答问题合情合理就可以了。当然,交谈中注重语言的精炼准确,并不是说总是拼命想着自己下一句要说什么,过多的咬文嚼字,不但不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也会失去自己控制谈话的能力,显得紧张和语塞,出现相反的谈话效果。
(5)要注重一个“听”字
善于倾听,是创造和谐的谈话气氛和取得交谈成功的一个要诀。比如,当别人阐发自己的意见时,作为对方要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不时地表示“哦”、“嗯”、“太好了”之类的语气词,以引起对方继续谈话的兴致。也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和提问,暗示对方自己确实对他的话感兴趣,以引出自己要说的话题。当然,如果自己对对方的话不感兴趣,且十分厌烦,那就应该设法巧妙地转变话题,但不要粗鲁地说:“哎,这太没意思了,换个话题吧。”以免使谈话夭折。
(6)要注重一个“礼”字
很多青年在交谈中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喋喋不休、尖酸刻薄、一言不发、漫不经心等。殊不知,交谈的双方各自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修养和所受的教育程度。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各有其说话的特色和格调,但就礼仪的角度而言,至少粗鲁、肮脏的词语以及不文明的举止应避免,尽可能地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对于青年来说,还要避免“行话”、“隐语”,这些话最好不说,因为所谓的“行话”,一不见经传,二又道不出其所以然,如果在场的尚有听不懂的第三者,则易造成误会和隔阂。
总之,以上所述的“暄”、“诚”、“神”、“精”、“听”、“礼”,是创造和谐谈话气氛的要诀,只要留心自己的讲话,并注意对方的反应,交谈一定会成功的。
5.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
初次的会面如果让对方回味无穷,自然就盼望有第二次的见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让对方在离去后仍旧不断咀嚼这次谈话。
一般说,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内。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察觉机关工作人员有不正之风,想找人谈谈。当时他正患慢性肩关节炎,就找来保健医生朱仲丽,他说:“我这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朱医生察看了毛泽东住的窑洞后说:“就是从这个防空洞口吹进来的过堂风害人。”毛泽东主席接口道:“好,这个原因找着了。看起来,不正之风是可以使人生病的哇!今天我从你这里学到了学问。我看,从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风,也有逆风和歪风,那就非堵住它不可。要不然,真像你讲的那样,害死人!我们要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一定要提防从防空洞里钻出来的歪风,不能有半点大意呀!”
毛泽东主席以他特有的智慧,根据医生的职业特点,用问病谈心的方法,引出一番道理,既使人产生兴趣,又让人听后回味无穷,易于领会接受。
要让谈话留有余韵,必须使用优美的言词,假如为了加强印象,故意讲些粗鲁的话,则反而会增加对方的不愉快,弄巧成拙。所以为了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脱口说出伤人的话,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
擅长谈话技巧的人,能够利用言语使对方产生好感。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只晓得说些不着边际的琐事。眼界要放得远些,谈话内容不妨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着手,注意速度的平顺流畅,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对有些人来说,谈话的艺术就在于毫无艺术可言,犹如穿衣,宽松舒适即可,这种情形用于朋友闲谈可以,而在更为高雅一点的氛围内,交谈就不能不假思索,毫无章法。若想成功地进行交谈,必须调整自己,以求和对方达成默契,不要对他人的言辞表达过分挑剔,否则交谈会不欢而散。
6.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每天在汽车上,在电梯内,在行走中,当我们开口与擦肩而过的人们谈话时,你是否意识到你们的友谊可能就在此时产生呢?这种体验也许你也曾经有过吧。
毫无疑问,沟通的最好形式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善意,可以激发对方的好感。当你说话时,如果能使对方谈他感兴趣的事情,就表示你已经很巧妙地吸引了对方。此时,我们再以问答的方式诱导对方谈论有关他个人的生活习惯、愿望、兴趣等问题。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存有戒备和疏远心理。此时,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推断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或引以为豪之处。因为这些话题,会在对方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知音感,从而愿意向你倾吐自己的心声。话匣子一打开,陌生人就会逐渐变得熟悉了。
假如你在车站、码头上与人初识,一时没有话说,这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从眼前你与对方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