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智慧故事荟萃(上)
22640300000032

第32章 晓事明理故事(6)

【吕夷简假手去监军】

宋仁宗康定年间,西夏李元昊侵犯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将刘平、石元孙曾两次战败西夏军。后来,由于监军黄德和(宦官)畏敌退缩,致使宋军败阵,刘平、石元孙阵亡。朝中文武大臣都认为朝廷委派宦官担任监军,主帅处处受到节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致使刘平等失败阵亡。有些大臣请求仁宗罢免各军主帅军中的监军。宋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公元979—1044年)的意见,吕夷简回答说:“皇上不必撤掉监军,但请选派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担任。”仁宗要吕夷简负责挑选,吕夷简回答说:“我身为宰相,不应当与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谁是贤良的呢?请皇上诏命主管宦官的都知、押班去推举,如果他们推举的监军不称职,应与失职的监军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诏命下达的第二天,都知、押班前来叩请皇上撤掉在各军中任监军的宦官。朝中大臣们闻讯,都称赞吕相国有谋略。吕相国的这一计谋使宦官们自己向皇帝请求撤掉监军,为各军主帅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铺平了道路。

【屡试不中弃文从军,巧借名字石破天惊】

宋朝时,宋仁宗景晹年间,华州人张元、吴昊自恃才华超群,欲意在科场上一显身手,不料屡试不中,遂弃文从军,投奔边境营寨,却又遭到将士的嘲笑和冷遇。二人感到在宋朝前途无望,于是下决心到西夏去施展才能。

二人晓行夜宿,来到西夏的兴庆府,在一家酒楼饮酒。他们商量,到此人地生疏,如何才能面见西夏国主元昊,并为其所用呢?想来想去,琢磨出一个好办法来。他们在酒楼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一行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这一下引起轰动,原来他们两个人的姓名各有一字与西夏国主的姓名相同。按照通常的惯例,是要避讳的。可他们却大胆地写在闹市酒楼的壁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马上就来了一些巡逻的士兵,将二人抓了起来,并报告了元昊。

元昊见二人行动奇特,又是宋人打扮,便亲自审讯,问二人为何来到夏国,竟敢以名讯相犯,难道不怕治罪么?二人却说:“‘姓’尚不理会,还在乎什么‘名’?”这一下说中了元昊的心事。原来元昊一直想割据西北,因实力不够,仍受宋朝管辖,他本姓李,却接受宋朝赐予的赵姓。这事他深以为耻,一时也无可奈何。元昊见二人出言不凡,内隐玄机。连忙恭敬地请教他们有何妙策。这时,张元、吴昊才将他们的来意讲明。元昊正求贤若渴,立即封赐官爵,用为谋主。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诸如此类刻意求异,制造新闻以求显扬的事件,它同颂扬吹捧以达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在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中称为建设性公关活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王德用阅兵示威】

公元1042年,北方的契丹派兵逼近北宋边境。朝廷任命王德用为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路都总管,抵御契丹。

王德用到任后,每天抓紧练兵,手下的士卒个个精勇善战。一天,契丹派间谍入城探察军情,被宋军发现,王德用的部下请求捉来杀掉,以显军威。王德用没有接受这个请求,对大家说:“他们不是来刺探军情吗?我正想借他们之口如实报告我军的情况。百战百姓,不如不战而胜!”

次日,王德用故意举行阅兵、操练,大队人马军容整齐,士卒们个个精神饱满,求战心切。王德用在检阅台上高声命令:“各路军马,准备粮草,随时听我的号令!”

契丹间谍看到这个阵势,马上回去报告,说北宋军队如何威风,说宋军马上要来攻打。契丹将领听后慌了神,立即派人前来议和。

【种世衡妙移大梁】

北宋名将种世衡(公元1051—1126年),初任文职,曾任渑池(今属河南)知县。渑池县县城旁有座山,山上有座破庙。种世衡组织人力修庙。经过数十天,破庙修复工程即将完工,就等着更换大梁。这大梁粗大沉重,施工的工匠怎么也抬不动。种世衡眼看破庙整修即将完成,却无法上大梁,心中很着急。一天晚上,他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计。第二天,他命衙役剪短头发,装扮成摔跤人,自己骑上马,让打扮成摔跤人的衙役走在马前,不一会儿,围拢来许多百姓。种世衡对围观的人说:“我们准备到山上庙里去教习摔跤。”围观的百姓都跟随其后,前往观看。一行人来到庙前,种世衡对百姓说:“大家能否先为我将修庙的大梁抬上山来,然后再看摔跤?”大家齐声说:“好!”纷纷下山,众人齐心协力,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大梁抬上山搁放在庙前。种世衡眼看大功告成,十分兴奋,随即指挥差役表演摔跤。

【种将军智杀野利王】

北宋庆历年间,西夏与北宋兵戎对峙。西夏王赵元昊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野利王,一个叫天都王,各统一支精兵,是西夏王的左膀右臂。北宋将领种世衡认识到要钳制西夏国,必须除掉赵元昊的两个心腹。于是,他利用一个和尚实施了他的一条离间计。

和尚法嵩在种世衡的劝说下从了军,不久,种世衡又派他潜入西夏当间谍。种世衡告诉法嵩,到了西夏国后,一定要去见野利王,然后通过他打入敌人内部。临走前,种世衡将一件锦袍送给法嵩,让他御寒。

法嵩穿着锦袍来到西夏国,他急忙打听野利王的行踪,西夏人怀疑他是间谍,便对他进行审讯。西夏人从法嵩穿的那件种世衡送的锦袍领子里,查出一封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密信。赵元昊由此怀疑野利王要降宋反叛,就把他杀了。种世衡赠袍离间西夏王与野利王的关系,假人之手除掉了勇将野利王,为北宋除掉了一个劲敌。

【天寒起祸乱微笑化干戈】

宋仁宗时,文彦博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一次,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气候寒冷,文彦博在知州府里,大摆宴席,宴请好友、同僚。知州府里,乐鼓喧天,欢笑无比,宴席直到夜深人静、星斗满天仍未结束。

这时,呆在外面的随从已是满腹牢骚,里面在饮酒作乐,而他们却在寒风中受冻挨饿,大家议论纷纷,其中一位随从吵吵嚷嚷道:“弟兄们,长官们在里面舒服得很,而咱们却在外面受罪,连个炭火取暖都没有,咱们把水井上边的亭子拆下来烤火取暖吧。”

另一位随从道:“这是知州府,把亭子拆了,大人会出来责怪咱们的。”

这位随从答道:“怕什么,他出来责怪咱们才好呢,我们还要找他呢。”说完,他就带头拆起水井上边的亭子。

他这一动手,别的随从也跟着拆开了。转眼间,一座亭子被拆得七零八落。大家把拆下的木料堆放在一起,点起了火,并气势汹汹地注视着客厅门口,等着文彦博出来。

一位军校见随从把亭子拆掉,点起了火,连忙跑去告诉文彦博,在座的宾客们一听,都吓坏了,一旦外面的人闹起事来,说不定自己还有生命危险呢。

文彦博听后,放下手中杯子,慢慢地说道:“天气也实在太冷了,一个亭子算什么,让他们拆了烧火吧,明天我叫工匠再来造一座便罢了,来,来,大家继续喝酒。”

宾客们见文彦博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便放下心来,继续饮酒。外面的随从们一直在等着文彦博出来训斥他们,这样,便可找个借口,大闹一场,出口怨气,但没想到文彦博不仅没有训斥他们,而且竟还来了个顺水推舟,对他们拆亭取暖表示理解。众随从见没了闹事的借口,都泄了气。

第二天,文彦博查问出最先拆毁井亭的那个人,打了他一顿,把他遣送回乡了。

由于文彦博能审时度势,顺水推舟,一场可能出现的闹事被避免了。

【范仲淹兴工惠民】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年),有一年浙西一带农业歉收,大闹饥荒。范仲淹时任浙西地方官,他体察百姓疾苦,向富户募捐,赈济灾民。同时,告谕众僧说:“今年百姓饥饿,工钱颇贱,可以大兴土木。”在他的鼓动下,浙西各地的寺庙大兴土木,他还重新修建官府的仓库宿舍,每天雇佣民工数千人。有人弹劾他不体恤荒年艰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仁宗下诏怪罪他,他据理向皇上奏明事情根由。皇帝才明白范仲淹正是为了发掘余财使贫困的百姓从中得到好处,让灾民能用卖苦力从公家获得温饱,不致于饿死、冻死。浙西一带也没有因灾荒而闹事。

【文彦博妙稳人心】

宋仁宗至和年中(公元1055年),有人上书,请求废除陕西铁钱。朝廷尚未批准,消息却已泄露,许多人知道铁钱即将废除,都争先恐后地用铁钱抢购物品。可是商人、小贩,又怕铁钱不久被废,所以拒收铁钱;买卖双方常常发生争执,甚至大动干戈,弄得长安城大小骚乱不断,商人吓得关门闭店,繁荣的长安城顿时萧条起来。大臣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在会朝时说:“如果用武力禁止,人们会更加疑虑,骚乱也不会停息。可以让丝绢行业的商人,拿出几百匹丝绢去卖,规定只收铁钱,不要铜钱。这样,就会制止谣言。”第二天,一些丝绢商店按照文彦博的意思去办,百姓看到铁钱仍可买丝绢,便不再相信铁钱作废的流言,社会秩序又恢复了安定,市场开始繁荣起来。

【盛翰林延时打腹稿】

盛度在宋仁宗时,是翰林学士。有一次,仁宗赵祯要盛度当面为他起草一份诏书。盛度平时写文章虽有文采,但一向文思迟缓,现在又在皇帝面前写文章,一时间哪里写得出来,急得他额头冒汗。忽然间,他急中生智,启奏道:“臣身体肥胖,不能趴在地上写字,请陛下赐臣一桌以便书写。”仁宗允诺,传旨太监搬取。皇宫这么大,放桌子的仓库离帝王接见大臣的大殿又很远,所以太监要搬这张桌子还真要费一番周折。等桌子搬来时,盛度已在心里打好腹稿,于是,在桌上铺开纸一挥而就。仁宗见盛度这样快就写好诏书,便夸奖他文思敏捷。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是宋朝大臣,当过宰相,编撰过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聪慧颖悟,是有名的神童。

有一次,小司马光同小朋友们玩游戏。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这个小朋友个子小,沉在水缸里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小朋友们急得又哭又叫,小司马光突然看到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他赶紧搬来,使劲砸破了大缸,水一下从破口处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流光了,那个小朋友也得救了。

【王安石智归藤床】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为人刚正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但他主张的变法革新屡遭挫折,终于辞去丞相之职,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诗歌遒劲峭拔,颇多佳作。然而,他却一向不修边幅,甚至不爱洗澡,身上常有虱子。其妻吴氏讲究整齐干净,甚而爱洁成癖。两人常因此发生口角。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所用公家之物均已奉还,只有一张藤床,吴氏十分喜爱,舍不得退还,竟把它带到江宁。后来,官方派专人前往江宁王府索还,吴氏大发脾气。王安石知道后,不去同吴氏争执,若无其事地脱掉靴子,光着脚和衣躺在藤床上,歇了好半天,吴氏见后嫌脏,忙叫家人把藤床抬走,送还了官府。

【王安石贬官教破】

北宋熙宁年间,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巧王安石不在,苏东坡见几案上放着一首王未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想:只有秋天才刮西风,而菊花只能在深秋时才逐渐枯萎,现在还未到深秋,怎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他挥笔续诗:

秋花不似春花落,

说与诗人细细吟。

写完就离开王府。

王安石办完政事回到府中,家人报苏东坡曾来访。王安石在书房中见到苏的续诗,他暗自忖道:“这年轻人太自负,我应当用事实去教育他。”不久,王安石建议朝廷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苏到任后,一天,他与好友陈季常在花园赏菊饮酒。只见满地铺金,而园中十几株菊花的花瓣全被风吹落,原来前几天曾刮过大风。苏东坡见此情景,一时瞠目结舌。陈季常不解地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会如此惊讶?”苏东坡便把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诗一事如实告知。他对陈季常说:“王荆公是对的,有的地方菊花也是落瓣满地的。去年我刚被调来此地时,还以为是王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现在,才知道我错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件事对我的教训很深,千万不可自恃聪明,去讽笑他人。”后来,苏东坡主动向王安石承认了错误;王安石通过把苏东坡调到他当年题菊花诗的地方,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转变年轻人的思想,真是无言胜有言。

【侯公治堤】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地方大旱,于是挖开汴河堤引水灌田。不料汴河突然发大水,冲毁了一大段汴河堤防,水势凶猛,人力很难控制。

当时负责河渠、堤堰等事务机构的长官侯叔献,亲临现场视察,发现上游几十里处有一座废弃了的古城,心中生出一计。他指挥民工在那里扒开汴河堤,把水引到古城里,这样,下游就断了流。侯叔献连忙叫民工抢修下游冲毁的堤防。

第二天,古城里的水满了,水又顺汴河往下游流,这时,下游的堤防已完全修复。侯叔献又命人修复上游古城处扒开的决口,因为此处堤内外水位相同,水势平稳,堵塞决口很方便,所以,扒口的口子很快就被修好了。人们都佩服侯叔献巧用古城分流堵堤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