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智慧故事荟萃(上)
22640300000029

第29章 晓事明理故事(3)

【张巡智退叛军】

唐朝“安史之乱”时,叛军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奉命围攻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县),守城主将张巡远用智谋,击退了叛军的一次次进攻。

叛军有一种云梯,被称为攻城的法宝,这种云梯很高大,梯身略弯,梯上可容纳二百名兵士。攻城时,把云梯推到城墙边,梯上的兵士就可以直接跳上城头。张巡掌握了这一情报后,他命人在城墙内侧秘密地凿好三个墙洞。

叛军攻城了,他们搬着云梯过到城墙边时,张巡命部下从一个墙洞中捅出一根顶端安有大铁钩的长木头,用来钩住云梯,让它无法后退;从第二个墙洞捅出一根粗大的木头,顶住云梯,让它欲进不能;从第三个墙洞中,很快地捅出一根头上装着铁笼子的木头,铁笼里盛有正在燃烧的火种。这火种很快就把云梯烧着了。敌军被烈火燃着了,只得跳下云梯,狼狈而逃。

叛军见云梯被毁,又生一计。他们用装满砂土的大袋子和柴草,想垒起一条登城的坡道。张巡识破了叛军的诡计,命手下趁敌兵不备时,偷偷地往修建中的坡道上扔一些松树枝和干草。过了十多天,张巡看准风向,让人在坡道上放了一把火,坡道即刻成了一条火龙。尹子奇的攻城计又失败了,只得撤兵。

【公主爱读王维诗】

唐代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岐(qí)王爱好音乐,非常喜欢听王维弹奏的曲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王维准备参加京城的科举考试,岐王悄悄地对他说:“听说皇上的九公主过几天要在宫里设宴,这对你可是个机会啊!到时你挑几首好诗带着,装扮成宫廷乐师,我领你去碰碰运气。”王维回去后,就抄了几首自己的诗作,又精心赶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这一天,王维手抱琵琶,怀揣(chuāi)诗卷,随岐王来到宫里。宴会开始后,几位有名的艺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轮到王维独奏了,一曲《郁轮袍》,如行云流水一般,使在座的宾客都听得如痴如醉。公主高兴地对岐王道:“这位新来的乐师,真是一个奇才!”岐王哈哈笑着说:“其实他并不是宫里的乐师啊!”王维不失时机地向公主呈上诗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读着,当她读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一种植物。古时九月初九重阳节,大家佩茱萸而登高。)(zhūyú)少一人。”这首诗抒发了游子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

后来,公主知道王维将要应举,就极力向负责考试的官员推荐他,还说:“如果王维能做状元,这实在是京城的荣耀啊!”不久,王维果真不负众望,一举高中了。

【李光弼设陷阱】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率军围攻太原。太原守将李光弼假装投降,派人到叛军军中约定投降日期,借以麻痹敌人。暗地里令部队凿通地道,把敌营地下挖空,上面只留很薄的土层,以木板和木桩支撑起来,坑底布上各种尖刺,将木桩系上绳子与太原城内的控制机关联系起来。到了约定投降的日期,李光弼派副将率数千人伪装出城投降,自己则亲率主力守城。史思明见唐军出城投降,立即命令部队集合,准备受降。李光弼一令下,控制机关的士卒立即拉倒了支撑土层用的木桩,敌营刹那间陷落下去,集合的叛军全都跌入陷坑之中,当即有一千多人死去。敌营顿时大敌。李光弼率军趁机冲进敌营,斩杀、俘虏叛军数万人。

【李光弼智掠战马】

公元759年,唐大将李光弼奉命平定叛将史思明,两军对阵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两军隔河扎营,史思明在南岸,李光弼在北岸。

史思明有良马千匹,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大,每天都派军士把这些马赶到河南的沙洲上去洗澡。

李光弼深知胡人向以马匹众多为优势,如果设法将马截来,他们的力量将大大削弱。他想出一条妙计:命人寻来五百匹母马,把这些母马赶到河边洗澡,而将小马驹拴在军营里。这些母马因为惦记小马驹,不停的嘶鸣,正在河南岸沙洲上洗澡的史思明军的公马,听到母马的嘶鸣声,以为是在呼唤自己,便纷纷游过河来找母马。就这样,李光弼毫不费力地把史思明的战马赶进自己的军营里。

【李光弼设障护桥】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大将李光弼率军同叛将史思明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交战。为了保障唐军机动行事,李光弼下令架设了几座浮桥。史思明想用火攻烧毁浮桥,于是,令军士从上游放下大批纵火船。不料这些纵火船顺流而下接近浮桥时,统统被拦障拦住,根本无法靠近浮桥,没多久这些纵火船全都自焚了。叛军无可奈何地看着唐军从浮桥上安然渡河。原来,李光弼料定史思明会用火攻,事先在离浮桥不远的上游处,用木头、长杆等,设置了密密麻麻的拦障,而史思明对此全然不知。

【郭子仪平居止谗】

唐朝大将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头功,唐肃宗(公元756—761年在位)时升任中书令,封为汾阳郡王。虽然郭子仪位至极品,战功显赫,但平时家门大开,任人随意进出,从不盘问。郭子仪的部下来拜访,不拘礼仪,不论贵贱均可随意出入内室,言行跟平民家中朋友聚会无异。郭子仪的子弟觉得这样不妥,劝谏道:“大人为本朝立下赫赫战功,却不自尊重,望大人三思。”郭子仪笑道:“我现在官至极品,既不会再升擢,皇上也不会准我隐退。府中有吃官饭的上千人。如果门户森严,不与外界沟通,一旦有人挟怨相报,诬陷于我,再有贪功害贤之徒火上浇油,到那时我们就难逃灭顶之灾。现在,我将四门大开,无所隐藏,上下之间,和睦相处,即便有人妄想加害于我,也无法得逞的。”子弟们听后,方才明白郭子仪这样做,是深谋远虑的。

【郭子仪免遗后患】

郭子仪作了大官,每次会见客人时,总有一大堆爱姬侍女在场。有一次,手下报告说,有一位叫卢杞的求见。郭子仪命侍妾全部回避。卢杞走后,郭子仪的几个儿子觉得父亲一反常态,有点奇怪,便问道:“大人从前会见宾客,总是侍妾满堂,怎么卢杞来了,您就摒退她们,这是为什么呢?”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长得很丑,面呈蓝色,女人见了他,一定会嗤笑人家。笑话人家,人家肯定心怀不满。卢杞为人又阴险,要是有一天他得了志,做了宰相,我们这些人就活不成了。”

后来,卢杞果然做了宰相,也陷害了不少人。

【郑涉辨冤】

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刘玄佐因立了军功升任汴宗节度使。有一次,他听信谗言,要杀部将翟行恭,刘玄佐平时脾气暴烈,军中无人敢为翟行恭申辩。谋士郑涉善言巧辩,闻名军中。他对刘玄佐说:“听说翟行恭将要被处以极刑,望大人允许我看一看他的尸体。”刘玄佐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想看死人,郑涉回答说:“我曾听人说一个人如果是冤枉而死的,死人的面部会有奇异之相,可我一辈子没有见过,所以想看一看。”刘玄佐听后忽然醒悟,觉得自己是听信谗言,翟行恭是冤枉的,就下令把翟行恭放了。

【崔佑甫调虎离山】

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时,为加强保卫,曾设置神策军,是皇帝的御林禁军。神策军的权势逐渐增大,到了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时,长期统领神策军的王驾鹤权倾朝野,德宗忧其掌握兵权,万一不忠朝廷起兵叛乱,后果不堪设想。德宗物色到一名忠厚的将领白志贞,想让他替代王驾鹤,但想不出妥善的办法。一天,德宗问宰相崔佑甫该如何办,崔佑甫回答说:“皇上不必过虑,此事交臣子去办。一会儿臣将王驾鹤召来,皇上即颁旨令白志贞去神策军到职。”德宗点头称妙,依计而行。

崔佑甫派人把王驾鹤请到相府饮酒叙谈,这时,白志贞领旨已进入神策军,控制了局面。

【商人仗义疏道】

在唐代,河南渑池是京城长安之洛阳之间的必经之路,路上车马不断,交通繁忙。

有一年冬天,路面结了冰。一辆牛车装满了瓦瓮,车夫怕路滑,慢慢地赶着车,后来,干脆停了下来。牛车后面跟着数不清的牛车和马车,因路窄又不能超前,大家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商人从后面趋马赶到车夫面前,问道:“你这车上的所有瓦瓮,共值多少钱?”车夫答:“约七、八千钱。”刘姓商人立即从马囊中取出约值七、八千钱的布匹给他,随即让大家一起将车上的瓦瓮全倒下山崖去。这样,这牛车轻便异常,跑得很快。后面的车夫们都高兴得大喊大叫,称赞刘姓商人道:“你真了不起,赔了钱,为大家疏通道路。”刘姓商人笑着说:“我自己也同样得到便利啦!”

【温书生智压兵变】

唐宪宗时,南梁(今陕西安康一带)地方的宋将,奉命集合五千名兵士到京会师,不料全军哗变,驱走守将,占据南梁,不听朝廷命令。唐宪宗深以为患,忙派温造前去收服南梁。这温造看似温弱,但腹有计谋,他只带了百名卫士前往。南梁的兵士和百姓看了,都宽了心,以为不会有什么大举动。第二天,温造当众宣布皇上慰问南梁百姓和士兵的旨意,并不追究抗命之事。第三天,温造下令阅兵,典礼结束,吩咐大家在长桌上进食。桌前各置一根长长的绳索,让进餐的兵士将刀剑挂在绳索上。吃到一半时,只听几个卫兵一声呐喊,手握长绳两端,用力一抖,挂在绳上的刀剑被抛至三丈多远。温造下令卫士将兵器全部没收,然后把大门关上。抓了带头闹事的七个人,宣布死罪。就这样,一场哗变被平定了。

【李封治罪绝招】

唐代李封作延陵(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延陵镇)县令时,官吏或老百姓中有谁犯了法的,不用板子打,而是命令他们自己裹上碧色的头巾,以此作为耻辱的标记。根据所犯罪行的轻重,来规定碧色头巾要戴的天数,时间到了就可以去掉。戴了这种碧色头巾的人,都认为是莫大的耻辱,大家都互相劝告、勉励,不敢再犯罪。在李封的任期内,虽然没有打过一个人板子,但社会风气却日渐好转。

【令孤楚明知故问】

唐朝令孤楚到兖州(今属山东)作知守时,兖州一带刚刚发生旱灾,百姓生活困难,粮价非常高。令孤楚得知这些情况后,想出一个计谋。他问众官员:粮价现在是多少?州里有几个粮仓?仓中贮有多少粮食?众官员一一回答。令孤楚听后自言自语说:“如果我们把粮仓的粮食都拿出来,定价出售,就可救灾。”一侍官偷听到后,信以为真,将话传给几个朋友。官府将要定价出售粮食的消息很快在城里传开来。粮商怕吃亏,争先恐后地抛售贮存的粮食,粮价立即平稳,缓和了紧张局面。

【袁滋熔金明冤】

唐朝时,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某县的两个农民在地里挖到一瓮金元宝,他们高兴地把金元宝送到了县衙请赏。县太爷担心被盗,便把金子藏到了家里。第二天早上发现瓮里装的竟是土块,惊骇不已。送金元宝的农民便把此事上告凤翔府。凤翔府传来县令,开始县令拒不承认,大刑之下屈打成招,县令承认是自己用土块换了金元宝。虽然招供了,但县令说的几处藏金处均未找到金子。凤翔府无奈又将此事呈报节度使李勉。

李勉对此十分气愤,大骂县令无德、府衙无能。判官袁滋对李勉说:“我怀疑此事有冤枉。”因平时袁滋智谋过人,李勉便将此案交付袁滋去办。袁滋命人将土块从瓮里搬出来,一数共有二百五十块。他又叫人到店铺内借来金子,将其熔化浇成与土块大小一样的金元宝,共浇制了一百二十五块,重三百多斤。他算了一下,一瓮金元宝应重六百多斤。袁滋想到当初这瓮“金元宝”是两个农民用竹扁担抬到县里来的。这说明,大瓮上路时,里面的金子已经被换成土块了。如真是金子,两人是抬不动的。县令的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

【崔简妻怒打滕王】

唐代的滕王荒淫无耻,每见官员的貌美家属,无不企图侮辱的。有一个普通官吏叫崔简,其妻郑氏容貌姣好,新婚不久,就被召去见滕王。崔简想阻拦,又惧怕滕王的淫威,正苦于无计时,郑氏说:“官人你不用怕,我这就去,没有关系的。”郑氏带了随从到了滕王宫门外的小阁子里,只见滕王早已等候在那里。郑氏入阁不一会儿,滕王就想侮辱她。郑氏大声喊叫随从:“大王哪会干这种事,此人一定是个家奴!”说着,便脱下一只鞋来抽打滕王的脸,并用手狠命地抓他的脸。王妃闻声赶来,郑氏才得以脱身。此后,滕王感到羞愧,有十多天不敢出来处理政事。又过了些日子,滕王命人放出了一些官员的妻子。郑氏真是有胆有识,此举不仅保全了自己,又保护了别人。

【兵不血刃平祸乱】

唐僖宗咸通元年(公元873年),朝廷派段秀实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刺史。当时正在闹灾荒,盗贼蜂起,社会治安十分混乱。

叛将王童之,暗中勾结一批官吏,阴谋乘乱造反,预定某日五更(黎明)时分行动。头一天晚上,有人向段秀实告密,段即留告密者于府中,不许家人走漏风声。自己装着很平静,泰然自若,回卧室睡觉,就同平常一样,没有一丝紧张的气氛。入夜,段秀实把更夫召来,责备他近来打更的时间掌握得不准,要更夫今夜每到起更时必须先来见他。一更的时间快到了,更夫入见段秀实,段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早呀!按照段秀实的意思,更夫把每一更的时间都推迟了,这样,还未到四更功夫天已见亮了。原订五更行动的王童之对此大惊失色,又无法及时与其他人联系,不敢轻举妄动。阴谋作乱的计划就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段秀实靠打乱更,平定了一场祸乱,泾州城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