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项羽击退彭越后,立即回师西进,对刘邦发动第二次攻势,攻占荥阳,再夺成皋。刘邦命汉军一部据守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一部屯驻小修武,深沟高垒,不与楚军交锋。同时派韩信组建新军东向击齐,继续开辟北方战场。又命刘贾率领2万人马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旧黄河渡口)渡河,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乱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彭越得到刘贾这支生力军的支援,很快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等17座城池。彭越、韩信的军事行动,给项羽侧背造成严重的威胁,迫使项羽在九月间停止正面战场的攻势,再次回师攻打彭越。项羽临行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15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项羽很快收复了17座城池,但没有能够消灭彭越的游军,它继续在威胁楚的后方。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反攻成皋。守将曹咎开始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刘邦见激将法奏效,便运用半渡击之的战法,大破曹咎所部楚军于汜水之上,曹咎兵败自杀,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部。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欲与刘邦决一雌雄。可是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这时适逢韩信攻占临淄,齐地战事吃紧,项羽不得已只好派龙且带兵20万前往救齐,这就更加减弱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到了十一月,韩信在潍水全歼了龙且的部队,平定齐国,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这时,汉军韩信部已经破魏,破赵,降燕,平定三齐,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部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彭越的游军则不断扰乱楚军后方。项羽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尔后引兵东归。成皋之战以汉胜楚败而告终。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它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刘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成皋之战中战胜强大的楚军,这除了政治上注意争取人心和团结内部外,军事上的胜算主要在于对战略全局处置得比较适当和作战指挥的高明正确。
这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能够坚持长期的战争。第二,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的速决企图。第三,制定出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敌后袭扰的作战部署,并坚决付诸实施,使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顾此失彼。第四,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致人而不至于人,千方百计调动对手,使之疲于奔命;并积极争取外线,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第五,巧妙行间,分化瓦解敌军,善于争取诸侯,最大限度地在军事上孤立项羽本人。
项羽的失败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连的,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3.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北魏统一北方战争中的军事谋略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时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拓跋焘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这些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及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东晋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拓跋焘君临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426年9月,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已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遂决定先攻夏国。
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司空奚斤等人率4.5万人袭浦坂指向长安。10月,拓跋焘自率主力攻统万。11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西逃长安。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12月,奚斤占领长安。但拓跋焘进攻统万,以其城坚固,未克,遂掠牛马10余万,俘其民万余家而还。427年正月,拓跋焘再次讨夏。6月初,拓跋焘率轻骑2万日夜兼程抵统万缄下,马上分军埋伏。夏兵大败。428年2月,魏军追击夏主赫连昌。此时北魏北边的蠕蠕不断南下,侵扰严重,拓跋焘只好暂停攻灭夏国的战争,转而北击蠕蠕。在基本上解决了北方边患之后,拓跋焘又回头收拾夏国残余力量。这时的夏主赫连定联络南方的刘宋,计划共同对魏进攻,并进而瓜分魏土。430年,拓跋焘一方面分军抗击打败南方刘宋的北上进军,同时恢复对赫连定的进攻,不久即收复长安,略取乎凉,占有关中。432年,夏亡。接着拓跋焘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系汉人冯跋所建,在今东北辽宁一带。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帝拓跋焘亲征北燕,同时遣使与刘宋通和,以防其北上。燕属州郡纷纷降魏。太廷二年(436年)二月,拓跋焘拒绝燕的求和,又遣将与辽西诸路魏军会攻和龙,同时遣使通谕高丽等各方,进一步孤立北燕。五月,北燕王冯弘弃和龙奔高丽,北燕亡。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剩下北凉了。
北凉据于河西(今甘肃一带),系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蒙逊死后,子牧犍继位,不几年,北魏即兵临其境了。魏军进展顺利,北凉军望尘退却。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面缚降于北魏军前,魏军占领姑臧,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亡。
至此,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4.西捻军的最大一次伏击战——清朝十里坡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十里坡之战是西捻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西安东郊十里坡同湘军刘蓉部进行的一次著名战斗。
高楼寨之战后,捻军继续流动作战,在山东、安徽、河南的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清政府命曾国藩部署镇压捻军。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1月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人陕后,感到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兵湖北,踟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人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但几次进攻,均被打败。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