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43

第43章 功成身退,中华富商第一人:范蠡(1)

【精明干练的故事】

1.范蠡事略:智慧人生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越王常与范蠡谈论治国之策。勾践即位,与吴作战,击败吴军,箭伤吴王。吴王死时,叮嘱其子夫差报仇。吴王夫差即位,操练军队,日思报复越国。勾践得知后,不听范蠡劝谏,遂先发制人,主动征伐吴国,被吴打败。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后,他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卧薪尝胆。越王听从他的建议,勾践夫妇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终使越国大治。越国富强后,勾践多次欲攻伐吴,范蠡均以劝阻,待吴王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国力衰败时,范蠡方挥师攻吴,灭吴国,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拜上将军。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

此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向越王勾践请辞不许,遂留下书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改姓名鸱夷子皮,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治产数千万。齐人闻知其贤,任为相。他则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啊!”乃弃官,尽散其家财,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卒于陶。他生前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国语》、《史记》均有记载)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人们把经商事业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或买卖公道称为“陶朱遗风”。清代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范蠡的“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平粜齐物价格理论”,至今仍闪耀着先秦经济学说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精当理论,范蠡被尊称为“商祖”、“商圣”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范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和实践对于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这里,仅就他的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及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

范蠡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时制宜,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粮价低贱时由政府收购,昂贵时由政府以平价售出,以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他主张发展商业,主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关乎农民利益和商品价格,乃至社会的安定和混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强盛衰败。另外,他主张仁义经商,造福社会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里,他具有这样比较进步而成熟的经济头脑和举措,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和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关心“三农”问题颇有许多相同之处。今天,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学习他的经济思想和创业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如他的民本思想。范蠡始终“以民为本”,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他多次对越王勾践说:“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平民地位,时刻想到应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从政时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建立功勋;当平民时自食其力,辛勤劳作;经商时又信守合同,讲究职业道德;致富后又散其资金,帮助解决贫困人民的生活问题,这种民本思想与我们的“为人民服务”和“公仆意识”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确实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和经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劳动者赞扬和学习。

2.结交文种,佐越灭吴

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种,闻听范蠡的名气,派小吏代己登门拜会,范却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满地说:“范蠡是国中狂人,向来这等傲慢无礼。”文种笑道:“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佯狂;胸怀独到见解的人,也常会受到他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你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驱车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旧避开,后得知文种是独自驾车来的,深感其意诚,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齐地出来见文种。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告诉文种,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一带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先进的行列。他约文种一同东下,到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业。文种觉得他的预见很有道理,欣然应允,很快辞去官职,与他一道沿江东下。两人先来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视,于是离开吴国继续南行,到达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越王勾践很赏识范蠡和文种,很快封他们为大夫。勾践经常找范蠡谈军国大事,要他出谋划策,范蠡则知无不言,尽心谋划。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明察天下大势,所以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君臣相得,同心协力,越国很快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践继位3年之后,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看出勾践有些骄盈自满,认为越国实力不足,发动战争势必失败,于是极力劝阻勾践,说此时兴兵,天时、人事都对越国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践不听,范蠡再谏。勾践面露不悦地说,“勿庸再言,吾意已决”,接着兴兵伐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军果然大败。

勾践带领5000残兵退守会稽,被夫差率领的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并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从你的忠告,以致于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这次依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与和,文种便用美女珍玩贿赂吴太宰伯嚭,请他帮助游说夫差。后来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勾践要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赴吴国之前,想让范蠡为相留守越国。范蠡推辞说:“治理国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种;指挥打仗,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留下文种守越国,带范蠡同去吴国。

到了吴国,勾践、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就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之士不留绝灭之国为官。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人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范蠡回答:“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国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让越王敢于违抗大王的号令,与大王用兵动武。现在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践原以为范蠡会顺从夫差离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泪,听了这番话才放下悬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说:“大王请便。”于是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

这样过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着勾践在吴国受苦,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从而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便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范蠡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听了他的建议,勾践感叹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已为我筹划了一切!”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将来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自己的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起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北上,到宋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诸候会盟,吴国内仅剩老弱之兵。范蠡认为吴国防守薄弱,伐吴时机已到,建议举兵。勾践依范蠡之计率越军伐吴,果然大获全胜,一举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夫差闻讯大惊,急忙赶回吴国,向越国求和。范蠡自度越国此时灭吴力量尚不足,遂许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精锐尽战死于齐、晋等国,吴国民众也已疲惫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吴兵,姑苏也被越兵围困了3年。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当年在会稽时赦勾践一样赦免他。勾践心存恻隐,欲同意吴国求和。范蠡进谏说,“难道大王忘了会稽之耻吗?是谁使我们席不暇暖,寝不安枕,与我们争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吴国吗?经过22年的筹划和艰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弃呢?”勾践觉得范蠡讲得有理,但又不愿亲自回绝吴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诉吴使,越不允吴的求和,让吴使快回去,否则就对他不客气了。吴使流泪而去,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吴国王宫前。夫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州,被推为盟主。在范蠡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3.辞官隐居,埋名经商

范蠡帮助越国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之耻,使越国获得霸主地位后,受到越国人民和越王勾践的空前敬仰和厚爱,威名驰扬列国。然而,范蠡却认为勾践这个人,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能与他共安乐。以后他可能会翻脸无情,杀戮功臣。为越国永久计,功成之后,自己必须离开,他决意弃政从商。于是范蠡让人向越王转递了他的《报越王书》,说明原由志趣,详列并声明将军府的黄金等一切物品、一应财物及原有家臣童仆近百人全部移交充公,不枉取一物,就连自己的家奴也交给了国家,对越国,他两袖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就这样,范蠡在大功告成之后,在盛名之下,在朝野一片赞扬声中,悄悄携带美人西施离开了越国新都——姑苏城。“乘扁舟浮于江湖”,隐没于烟波浩渺的太湖、长江之中。既不完全效法他的师祖老子,也不像孔子那样去处世,而是进入另一种生活。范蠡的这段生涯集中表现了他性格坚毅的一面。

他先泛舟五湖(即太湖),静静地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让美丽的自然风光尽量冲走过去的一切,集中精力,仔细认真地思考着未来的去向与打算。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更名改姓,经营农商,把用于治国的才能用于治家!然后离开五湖,顺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范蠡化名邸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苴邑日照镇等地市场贸易的商品种类、价格、产地、商道、成交、货币流通情况。根据沿途的考察,最后决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滨安家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