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春秋鄢陵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但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媾和。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楚国作后盾,兴师进攻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直接违反了诸侯的盟约,且为楚国势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在公元前575年下决心讨伐郑国:以栾书为中军帅,并联合齐、鲁、卫等国一道出兵杀向郑国。
楚共王听说晋国出兵,也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郑军、夷兵,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援救郑国,两国军队于是便在郑地鄢陵相遭遇。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军尚在开赴鄢陵的途中,针对这一情况,楚军统帅部做出决策:乘齐鲁各国军队未到达战场之前,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把握军事上的主动权。
为此,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作为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列,以期同晋军速决速胜。
晋军此时未见盟军援兵抵达,加之营垒前方有泥沼,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的地位。鉴于这种形势,晋军主帅栾书主张固守待援,然而新军统帅则认为,楚军有诸多弱点,具体说来:
①楚军中军帅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
②楚王的亲兵老旧不精良;
③郑军列阵不整;
④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
⑤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实不吉利;
⑥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不静,秩序混乱。
指出如此杂乱无章的军队一旦投入战斗,必然是互相观望,没有斗志,我军若乘此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把他们击败。因此主张利用楚军的弱点,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楚军。晋厉公认为所言很在理,决心趋利避害,立即与楚军决战。随即便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上、中、下军及新军布列阵势。
双方在决战前夕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军方面,楚共王在晋国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在阵营内的动静。然而,楚军并未能由此而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准备。另一边晋军方面,晋厉公也在楚旧臣苗贲皇的陪伴下,登高台观察楚军的阵势。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这时便向晋厉公提出建议道:楚军的精锐是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
晋厉公和栾书欣然采纳这一建议,及时改变原有阵势,即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强左右两翼。确定了首先击破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的作战方案。部署既定,晋军遂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
楚共王望见晋厉公所在的晋中军兵力薄弱,即率中军攻打,企图先击败晋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顽强抗击。楚共王的眼睛被射伤,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
楚共王中箭负伤的消息很快传遍楚军,造成人心浮动。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军抵挡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动,阵势大乱,纷纷向颍水北岸方向败退。双方从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临,楚军损失很大。
当天夜里,楚中军帅子反整顿部队,准备明日再战。晋军方面见楚还不服输,也积极行动起来,补充军队,秣马厉兵,准备来日再一决雌雄。楚共王听到晋军备战的消息,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多饮了两盅,大醉卧帐,不能应召。楚共王见元帅如此,不禁心灰意懒,自料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宵遁。撤退到瑕地时,楚中军帅子反引咎自杀身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3日后凯旋回师。
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晋国方面虽然借此得以重整霸业,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了。
2.孙刘联盟,天下三分——三国时代赤壁大战中的军事谋略
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在争夺大片中原的战争过程中,曹操实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像兴办屯田,整修水利,打击豪强势力,减轻百姓租税,选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顿和改编军队等等。这样,受到战乱破坏的中国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曹操的实力随着不断壮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挥师南下,把盘踞在荆州(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刘表和江东(今长江下游各省)的孙权两大势力,一个个消灭掉,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1)江陵争夺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去攻打荆州,走到半路上,听说刘表已病死了,由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是年九月,曹军浩浩荡荡开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刘琮吓坏了,背着刘表的宗弟刘备,暗地里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当时,刘备正驻守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县北),对于刘琮投降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况,已经来不及组织力量抵抗曹军了。他只得率领部队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方向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刘表的部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诸葛亮看到情况非常紧急,决定派遣大将关羽带领水军一万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里会师。
江陵是荆州的军事重地,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去,就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不分昼夜,紧紧追赶,一天一夜就跑了三百多里路,最后在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东)东北的长坂,赶上了刘备的队伍。曹军人多,势不可当。刘备不得不抛弃所有士兵、百姓和辎重粮草,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个人甩掉曹军,改道向东面的汉水方向撤退。曹军一路上缴获了大批人马、物资,并且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江陵。刘备和部下退到了汉津口,同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共同渡过汉水。刘表的大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兵前来接应。于是大家合兵一处,一同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汉口);然后又退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县西北)驻扎下来。
曹操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打败孙权。他的部下贾诩向他建议说:应当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然后再迫使孙权投降。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刘表的部众,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就慢慢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因此没有接收贾诩的建议,决定乘胜吞下江东。
(2)联盟抗曹
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曾经打算夺取荆州来同曹操对抗。刘表死后,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派他以吊丧为名到荆州去探察情况,并且乘机说服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哪知鲁肃刚到江陵地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从樊城往南退却。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在当阳长坂坡相会。他们谈论了当今的形势,一致认为:孙、刘两家只有联合起来,合力抵抗曹操,才能避免被各个击破。刘备决定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去面见孙权,共同商定联合抗曹的大计。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个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他见到孙权,首先针对孙权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当时的形势作出透彻的分析。他说:“全国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指刘备,刘备曾经做过豫州刺吏)在汉南收集人马,一同跟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劲敌袁绍,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逃到这里,希望您能够根据自己的力量做出决定。如果您认为可以利用江东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您认为敌不过曹操,不如赶快解散军队,收起武器,向曹操称臣投降。现在,您表面上装做服从曹操,内心里却拿不定主意,事情到了紧要关头,您却不能当机立断,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正好挑明了孙权的内心矛盾。孙权沉思了一会,反问诸葛亮:“照你这样说,刘豫州已经被打败,为什么还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听孙权这么一说,不禁暗自高兴,就抓住他的话锋回答说:“刘豫州是当世的英雄,许多人都很仰慕他,人心归附他,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样。他已经决定同曹操对抗到底,就是不能取胜,也绝不会向曹操投降!”
诸葛亮这几句话,果然刺激了孙权。孙权激动地说:“我不能拿整个江东和十万甲兵,让别人来支配。我的主意已经定了!现在没有刘豫州是难以抵抗曹操的。”孙权虽然这样说了,但是他对刘备的力量有所怀疑,对曹操的兵威也有所顾虑。所以紧接着,他又问诸葛亮:“不过,刘豫州刚被曹操打败,怎么有力量来扭转这个局面呢?”
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坚定他的抗曹决心,进一步向他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指出孙、刘联合作战,是可以打败曹操的。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刚在长坂战败,但是被冲散的战士已经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统率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一万人。刘琦统率的江夏军队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兵马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劳。听说他们为了追赶刘豫州,骑兵一天一夜要赶三百多里路,现在他们的力量好比强弩之末,就连一层最薄的绸纱也穿不透了,更况且北方将士,不习惯水上作战。曹操收编的荆州部队,都是被迫归附的,他们不会替曹操卖命。”最后,诸葛亮对孙权说:“您如果真能调派几员猛将,率领几万名精兵,和刘豫州同心协力,联合作战,那就一定能够打败曹操!曹操失败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和江东的局势就可以稳定下来,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就出现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就看您今天如何决策了。”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是高兴,立刻召集部下商讨联刘抗曹大计。
(3)决定大计
正当孙权召集群臣会议的时候,曹操派人给孙权送来了一封信。信中用威胁的口吻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进行征伐,南进以后,刘琮已经投降。现在我带领大军八十万人,打算在江东地方同将军比试个高低!”曹操企图迫使孙权不战而降。孙权把这封信传给大臣们看,许多人都惊慌起来。有个叫张昭的说:“曹操挟持着皇帝,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今天我们要抵抗他,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再说,我们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长江天险。目前,曹操已经占领荆州,把缴获刘表的成千只战船和大批水军,都布置在江面上。他指挥全部水陆大军,沿江东下。实际上,长江天险他已占有了一半。在军队数量上,我军更无法同曹操相比。因此,当前的上策,恐怕还是同曹操讲和为好。”对张昭的意见,大臣们和将领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一时议论纷纷。只有鲁肃坐在一旁一声不吭。孙权起身要上厕所,鲁肃跟着追了出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就在屋檐下等着他。孙权握着鲁肃的手,问道:“子敬(鲁肃的字),你有什么话要讲吗?”鲁肃爽直地说:“我认为张昭等人的意见,是要断送您的事业,绝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讲和等于投降,要说投降曹操,我鲁肃倒可以这样做,您却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做。我投降曹操,至少还能当个县令一级的小官;您如果投降曹操,将会落得怎样的下场呢?希望您能慎重考虑,及早做出决定,千万不要听信张昭他们的议论!”孙权听了鲁肃的话,不禁叹息说:“张昭等人的主张,很让我失望。你对大局的分析,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孙权虽然完全同意鲁肃的意见,不过,和战问题对江东的安危,关系太大了,使得他心中不能不左右盘算:打吧,又害怕曹操兵力强大,没有必胜把握;降吧,自己又不甘心情愿,因此一下子还是决定不下来。鲁肃看出了孙权的心思,就建议他把东吴最高将领周瑜从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召回来,共商对策。